解慧
【摘 ?要】物象是小說的細胞,也是文學層面的重要研究對象,但是當今小說教學對小說物象還不太重視,并且小說物象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選取了兩篇經典小說的教學片段,分析了小說物象教學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物象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筆者粗疏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高中語文;小說物象;教學研究
物象是小說的基本元素,在小說之中無處不在,借助物象,作家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構造了無數個引人入勝的精彩情節。小說物象教學是指在小說教學中以小說中的物象作為教學內容,通過對物象的解讀來賞析小說內容,建立閱讀經驗,從而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式。小說物象教學不僅包括教什么樣的物象、怎么去解讀物象、怎么去通過物象賞析小說,而且包括怎樣使學生建立起對物象的閱讀經驗和方法。
一、小說物象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小說物象教學有兩種課型:一種是教教材選文的小說鑒賞課,另一種是評講試題的小說復習課。筆者針對這些課型搜集了相關課例、教學設計、教學簡案,并結合聽課歸納的主要教學內容,認為當前高中語文小說物象教學存在兩大問題。
(一)解讀過程不當
【教學片段 1】
師:作者寫到了學校的哪些環境布置?
生:希臘重甲胄武士石膏復制品、希特勒的畫像、身穿軍裝的老弗里茨像、小型陣亡將士紀念碑等。
師:這些環境描寫的作用是什么?投影出小說的故事背景以及環境描寫的作用:(1)暗示時代特點;(2)營造氛圍;(3)塑造人物;(4)推動故事情節發展;(5)揭示文章主旨。
生:暗示社會環境特點,當時是戰爭。
師總結:小說開頭的環境描寫交代故事發生的場所,為下文揭示懸念埋下伏筆,揭示社會環境特點,即統治者對學生進行扭曲人性的軍國主義教育。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提問學生學校的環境布置在文中的作用,得出結論的過程是有待商榷的。教師在提問之后隨即投影出小說的故事背景以及環境描寫的作用。其中,故事發生的背景與環境描寫中“暗示社會環境”這兩點是重合的,這等于是直接把結論告訴了學生。這個教學設計看似有解讀的過程,實際上并沒有解讀,并且“暗示當時是戰爭的社會環境”與“統治者對學生進行軍國主義教育”是兩碼事,從暗示戰爭到揭示統治者對學生進行軍國主義教育需要一系列解讀過程。不然,學生還是不能明白在教室里擺幾幅人物肖像,放幾個雕塑怎么就成了軍國主義教育,也不能理解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對戰爭以及對國家民族的深層反思。如果我們從物象的特點和功能來解讀,就會發現“希臘重甲胄武士石膏復制品”“希特勒的畫像”“身穿軍裝的老弗里茨像”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尚武。美狄亞是一位用暴力來復仇的女神,人種臉譜像意在展示白人人種的優越性,“雕刻的發生源自一種人類的崇拜心理,把英雄像放在廣場的高偉基座上,表示這一種瞻仰或膜拜的情操”,擺放這些物品是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孩子們對武力、暴力的崇拜,這就是所謂的軍國主義教育,也是孩子們自愿走上戰場成為戰爭機器的原因之一。這篇文章不僅描寫了戰爭對普通人的傷害,而且反思了人究竟是怎樣一步步喪失是非觀,做出惡事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不是傳遞物件,而是傳遞知識與觀念。物件的授受可以不變形、不變量、不變質,但知識與觀念的傳遞,則必須經過接受主體的主觀建構。”忽略解讀過程直接得出結論的教法往往使學生只知道某個知識點,如果換了一種語境,換了一篇文章就無從下手,這種教法不利于學生小說閱讀方法的構建。這樣一種只教結論不教讀法的教法是當前語文教學的一大弊病,并且在語文課堂中屢見不鮮。
(二)物象功能被窄化
【教學片段 2】
師:像格斯拉先生這樣不僅技藝出眾而且品德高尚的鞋匠,為什么會餓死?
生:因為他把所有的錢都拿去付房租了。店里沒有多余的資金。
師:也就是說資金周轉不靈。
生:當時大公司把一切都壟斷了,格斯拉沒有生意。
生:因為格斯拉從來不登廣告,別人不知道他的鞋做得那么好。
生:因為雖然他的鞋做得很好,但是當時人們好像都不需要結實的靴子了。
師:我們文中所說?
生(齊答):風氣壞。
師一一板書原因。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筆者認為教師在授課中過多地關注格斯拉之死,對小說中的鞋與皮革這兩個核心物象卻鮮少涉及,而且只是把鞋當成了一個道具,一個連接故事情節的道具,過多分析格斯拉作為一位鞋匠,被時代洪流吞沒這個社會學問題。語文課學習的重點是對字詞篇句、對文本內容的賞析,兼具社會功能。在課堂上偏重語文的社會價值而忽視文學價值,這是舍本逐末,這正如很多教師在教《祝福》時用很多時間分析祥林嫂之死一樣,是一種非語文味的教學。除此以外,小說中還有個比喻,比喻格斯拉本人就像是皮革制成的人固執而不愿變通。皮革是對格斯拉最生動形象的描繪,優質的皮鞋蘊含了對這種品質的贊美,在教學中不能僅僅視為一個道具而不加理會。皮靴與皮革對解讀本篇小說的形象與主題有很大的意義,是文章的核心,但教師在教學中僅僅看到其在構造環境、構成情節某一方面的作用,把物象當成一個道具、工具,物象的功能和意義被大大窄化了。
二、小說物象教學的建議
筆者認為,要解決“解讀過程不當”這一問題,需要引進關于物象解讀策略的知識。從解讀過程的層面來看,有了這些知識,才能使教師在解讀小說物象時有據可依,有內容可操作;從教學內容的層面來看,物象解讀策略作為一種原理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去做,掌握這些知識本身就是課程內容。小說物象在解讀時一方面要依據小說自身的風格流派,不同流派的小說其物象創作理念不同,解讀物象方法也應做相應的變化;另一方面要突破物的道具之限,多層面地解讀。
(一)不同風格的小說物象解讀策略
1.意境小說
意境小說是從繼承古詩詞的精華而來,重意境,重天人合一,應把賞析意境、感受物與人的和諧統一作為教學內容。在解讀時一是借助詩歌意象的知識來解讀小說物象的文化內涵,同時也要借助品讀詩歌意境的方法體會意境是怎樣創造的;二是引導學生關注物象被賦予的主觀色彩,發掘人的精神氣質與物象間的某種關聯,感悟其中的相似性。
2.現實主義小說
現實主義小說重情節與人物,應把物象在環境、敘事、人物、主題上的功用作為教學內容。在解讀時一要抓住物的客觀性,挖掘其在實際生活中的功用,但僅看到功用是不夠的,還要挖掘其中蘊含的歷史與文化信息。在解讀個體物象時要做到“四問”:它自身是什么、有什么功用、人怎么去用、人為什么要這樣用。成功的物象描寫細微卻又微言大義,品讀時也要由表入里,由淺入深。二要根據其不同位置判斷其在文本上的功用。
以下將以《會明》和《晚飯花》為例,談談在教學中的具體操作:
《會明》接近于現實主義小說,有完整起伏的故事情節。軍旗是現實中的軍旗,是實象,作者構思的妙處在于用軍旗連接前后情節,而軍旗能夠具備敘事性在于其獨特性——在過去的戰爭中,軍旗不僅是為了區分敵我雙方部隊,而且是其戰斗生命力存在的象征。能夠把對方的軍旗換成自己的軍旗,就意味著戰斗取得了勝利。在本文中想插軍旗— 不能插軍旗— 不想插軍旗的變化不僅是故事情節的變化,而且是人物內心價值取向上的變化。圍繞軍旗設計了3個問題:(1)“旗在會明身上謹謹慎慎的纏裹著”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會明對軍旗十分珍惜。軍旗是用來做什么的?會明為什么會如此珍惜?(2)軍旗在文中反復出現,梳理會明對軍旗態度的變化。(3)每一次態度變化的背后是什么變了?會明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晚飯花》屬于意境小說,情節簡單,主人公王玉英的形象也非常簡單——一個孤獨寂寞的女子。但是文中有對晚飯花的大量描寫,同時也用“使勁”“發瘋”“喊叫”這些詞語將晚飯花擬人化了,“將自然物象興象化,以融情入情的方式來寫人,能否成功主要取決于興象及興象所帶來的抒情方式(景物)與人物的身份是否吻合”。這篇小說教學的重點是小說的詩境,王玉英與晚飯花合二為一的孤獨與美麗。在教學時設計了4個問題:(1)說說你的閱讀感受,這樣的小說和我們常見的故事性很強的小說有什么不同?(2)小說題為“晚飯花”,比較小說中的晚飯花與現實中的晚飯
花有什么不同?(3)比較晚飯花與王玉英的共同點。
(4)比較這篇小說與白居易《行宮》的異同。
(二)突破道具之限,多層面解讀
前文提到當今物象教學的一大問題在于物象的功能被窄化,很多教師教學時只把物象當成塑造環境和人物的道具,突破這種道具之限的關鍵是要對物象進行多層面解讀。我們可以從物象的特性與內涵、所使用的藝術手法這些層面去解讀。
1.物象的特性與內涵
物象的特性指的是物象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質。物象的內涵主要體現在物象所具有的特定歷史文化、心理暗示等層面。物象能在環境描寫、人物刻畫等方面發揮功能,就是物的特性與內涵所賦予的。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為例,室內陳設的雕像、畫像能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軍國主義教育,靠的就是物的文化內涵。“閱讀是閱讀主體與文本主體之間由淺到深的同化與調節,而自發的主體圖式只能同化文本顯性的表層 。”從物象的特性入手,正是一個使閱讀主體從同化文本顯性層面到文本深層的過程,也是學生建立起對物的閱讀經驗和方法的過程。
2016年江蘇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會明》中的“軍旗”物象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解讀。在插軍旗這個細節中,解讀軍旗的文化內涵是關鍵,軍旗是軍隊的象征,戰爭結束后,勝利者就會把自己的軍旗插在最高處,讓它屹立不倒,同時也宣告了戰爭的勝利。會明對插軍旗的向往正是其對立戰功的渴望,對插軍旗不再渴望是他內心世界的改變,小雞是世俗生活和新生命的象征,讀懂了軍旗與小雞,學生才能走進會明的世界。
2.物象的藝術手法
解讀物象的第三個層面是物象的創作手法,“因為作者在寫小說、講故事時,是通過各種手法把故事和創作意圖層層包裝起來的,而讀小說的過程就是通過對這些手法的把握,把層層包裝起來的故事或意圖層層剝開來的過程”。這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從物象的藝術手法層面來解讀物象,能使物象的解讀從浮于表層一步步走向文本的肌理。更重要的是,這會使學生明白優秀小說家細致深切的生命關懷,不僅投注于人,而且寄托于物,體會的要點就在于透過物象的道具性看物象的創作手法。
【參考文獻】
[1]熊秉明,羅丹.以大理石鑿出哲學[J].黨政論壇,2015(8):42.
[2]韓雪屏.語文課程知識初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278.
[3]柯貴文.中國現代小說物象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30.
[4]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