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群文閱讀教學是實現課文整合、提升語文課堂效益的重要教學方式,其議題的設置能將分散的信息串聯在一起,使群文閱讀內容結構化,使學生閱讀探索有規(guī)可循。語文課程標準和初中語文教材是群文閱讀教學議題設置的重要依據。以古詩詞為例,教師設置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需要參照單元主題、抓住文本特質,并結合學生閱讀困惑,才能促進學生形成結構性知識體系,提升閱讀的品質。
關鍵詞 群文閱讀;議題;課程標準;統編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08-0043-03
現行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經過精心挑選,均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無論是在立意取材、布局謀篇還是在遣詞造句方面都各具特點,具有很強的示范性。這就決定了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運用這些個別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更好地發(fā)揮育人的功能,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新頒發(fā)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教師應“從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出發(fā)……緊密結合語文教材內容,構建開放多元的教學資源體系”[1]。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構建開放多元的教學資源體系就需要在發(fā)散中尋求聚焦,在散碎中實現整合,對教材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重組。群文閱讀教學是實現課文整合、提升語文課堂效益的重要教學方式,它是師生圍繞一個議題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然后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知識習得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育的過程。這里的一個或多個議題不僅是群文閱讀教學的主線、中心,還是群文閱讀的出發(fā)點、歸宿和內在邏輯支撐,它將分散的信息串聯在一起,使群文閱讀內容結構化,使學生閱讀探索有規(guī)可循。這樣看來,語文教師開展群文閱讀的前提就是設置好議題。那么,語文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中如何設置議題?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際略談群文閱讀教學議題的設置策略。
一、從群文閱讀教學的意義看議題設置的價值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從這個角度來說,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利用好手頭上的教材,充分發(fā)揮教材的優(yōu)勢和整體效應,切實提升學生的“雙基”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專家組成員崔鸞認為,群文閱讀進入課堂,是對傳統單篇閱讀教學的沖擊,是對單純的、分析內容的閱讀教學的挑戰(zhàn),是給凝固僵化的閱讀課堂吹進了一縷清風。作為一種新的課堂閱讀教學形式,群文閱讀教學不同于單偏閱讀、主題閱讀和單元閱讀教學,不僅注重學生在閱讀各種文章的過程中獲取意義,還側重于數量和讀取速度的培養(yǎng),以培養(yǎng)學生重組、延伸、評估和創(chuàng)造等多樣化的高水平閱讀能力。于澤元教授認為:“議題就是一組選文中蘊含的可以供師生展開議論的話題,它是貫串文本的關鍵,是群文閱讀的向心力、凝聚力,是開展課堂討論的核心。”[2]群文閱讀的議題具有靈活性和不確定性,選文和組織方式是多樣的,這就給予了學生更加充分的自主閱讀時間和范圍,學生圍繞教師所確定的議題,主動經歷分析、概括、比較、想象、聯想、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得出屬于自己的結論。這樣的學習過程,類似于寫作論文的過程,是一個培養(yǎng)高級思維能力的過程。
此外,在群文閱讀教學中,群文閱讀的議題所連接的文本是多元的、開放的,不僅限于課堂內已經確定的結構化的多文本。為了對議題形成更加豐富的認知,學生在課堂外會尋找更多的文本進行閱讀;對于某些議題的探究也會引出其他關聯的議題,從而讓學生的探究一直延續(xù)到課外。這樣的閱讀教學拓展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范圍,契合了“雙減”政策提質減負的精神要求。同時,當學生將閱讀任務帶回家同家長一起完成時,也就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地聯系到了一起,有助于實現家校合作育人,提升學校育人質量,改善家庭親子關系。
二、群文閱讀教學確立議題的依據
群文閱讀教學的文本量多,必然會導致課堂的主導者——教師,無法在“碎片化”閱讀教學中帶領學生對每一篇文章熟讀精思、細嚼慢咽,而是要花大量的時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比較分析。要打破這樣的局面,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合理設置議題就顯得尤為關鍵。議題的設置必須符合語文學科的內在邏輯和教學規(guī)律,進一步來說,就是要落實好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用好語文教材。
(一)緊扣語文課程標準育人目標
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完善了培養(yǎng)目標,具體來說,就是“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結合義務教育性質及課程定位,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3]。同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為本課程應著力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體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4]。語文課程圍繞核心素養(yǎng),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將學生通過語文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概括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并將總目標設置為包括聽說讀寫能力提升,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審美力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在內的九個方面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培養(yǎng)目標規(guī)定了語文學科教育要培養(yǎng)的人的基本規(guī)格和質量標準,是語文學科教育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它明確了學生語文學習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預定的發(fā)展結果,指導語文教師如何從事教育活動。無論是教育內容的確定,還是教育方法的選擇,都必須受培養(yǎng)目標的制約,為培養(yǎng)目標所決定。語文課程目標是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語文學科的內在邏輯,通過一定的課程實施,完成一定的語文學科教育任務和教學計劃,使學生期望達到培養(yǎng)上的程度或標準,它是總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具體體現。我們知道,課程標準是教學內容設計的整體框架,一般情況下,教師的教學內容設計不能逾越這個框架。因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完善的培養(yǎng)目標、提出的課程目標就成了群文閱讀教學議題設置的“主心骨”。也就是說,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要把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目標作為議題設置的首要依據,緊扣語文課程的育人目標,準確把握教學重點、難點,決不能舍本求末。
(二)語文教材是確定議題的基礎
教材是課程標準實現的載體和依據,是將課程標準和學生發(fā)展聯系起來的橋梁。教材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主要憑借,是教師進行教學,搞好教書育人工作的具體依據,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發(fā)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覺悟的重要工具。現行的語文教材集中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專業(yè)智慧,它是語文學科知識的精華,是根據教育目的、語文學科內在邏輯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與認識特點,專門研制和編寫的文本,適合于相應特定階段的學生學習。群文閱讀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廣義上來說,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必須是適宜的、可議論的、不虛空的。狹義上說,議題首先得是學生感興趣的,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發(fā)展特點的,不能脫離學生的年齡與學習基礎。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不再是一堂課或多堂課教學一篇課文,所選擇的課文也并非全部都來自教材。但從本質上說,教材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材本身所具有的適宜學生學習的特點,決定了群文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還是語文教材,所以議題的選擇最終一定要來源于語文教材。
總體而言,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之前,教師要根據語文教材的特點、年段閱讀訓練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來確定好群文閱讀的議題。當然,要求教師依據語文教材確定議題,并不是讓教師把所有的議題都局限在語文教材之內,有些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也可以不從教材課文中產生,而是來源于課堂教學實際,來源于學生的學習需要。缺乏指向的、隨意性議題容易給學生帶來學習負擔,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整合和凝練,提煉出有聚焦的、以滿足學生解決問題需要的議題,從而提升閱讀教學的品質。
三、群文閱讀教學議題設置的策略——以古詩詞為例
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有助于思維整合發(fā)展的教學方式。群文的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魂”,考慮到教材課文體裁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下面就以古詩詞為例,探尋教師設置群文閱讀教學議題的具體策略。
(一)參照單元主題確定議題
以單元為單位編排課文,是語文教材編寫的一大原則。語文教材每一個單元中多包含主題相同或是類似的文章。在以教材為基礎開展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參照單元主題來設置議題,這樣既可以通過教學豐富教材中的單元主題內容,又可以帶領學生多角度地深度剖析文本。以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古代詩歌教學為例,這一課要學習的內容包括《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遙有此寄》《次北固山》和《天凈沙秋思》四首古詩詞。由于第一單元的主題是“四季美景”,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議題設置為“通過觀察、圈點四首古詩的相同特點,學習詩歌詩人如何通過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寄托自己的情感”。教師也可以基于比異方式確定議題,如開展不同季節(jié)景與詩人情感之間的關系群文閱讀探究活動,分析季節(jié)變化或景物變化是否會對詩人的心境產生影響,并向學生提供一些類似的古詩詞,以便學生更好地形成從特殊到一般的規(guī)律認識,加深對單元主題中心思想的理解。
(二)根據文本特質確定議題
首先,語文教材選編的古詩詞,有不同的體裁類型,如懷古詩、詠物詩、寫景詩、戰(zhàn)爭詩、行旅或閨怨詩、送別詩、抒情詩和敘事詩等,教師可以以詩歌的文本體裁作為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其次,每一篇古詩詞都有其不同的寫作背景,作者要表現的內容、表達的情感等都有所不同,甚至相同作者在不同時間段所創(chuàng)作的相同體裁的詩詞,其所表達的情感也會不同,所以教師可以以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的經歷、詩歌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等作為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最后,在研讀一篇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會生發(fā)出不同的想法或主題,因此可以以其中的一個想法或主題為議題,自選古詩詞作為群文閱讀教學的素材。比如,研讀《楓橋夜泊》一詩,教師可以從詩中生發(fā)的“愁緒”這一主題出發(fā),選擇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蔣捷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組成群文,圍繞“別樣的愁緒”這一議題進行群文閱讀教學。
(三)結合閱讀困惑尋找議題
學生的閱讀困惑是影響文本理解的關鍵因素,而閱讀困惑又大都源于文本的特殊性給學生帶來的閱讀困難,比如陌生的文體體裁、獨特的行文表述、深邃的情緒抒發(fā)、缺失的背景資料、學生的薄弱語文經驗等。學生閱讀困惑中蘊藏著群文閱讀教學議題生成的無限可能。一個基于解決閱讀困惑的議題更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生發(fā)有價值的思考,更能促進學生的結構性知識體系的形成,促進師生思維的飛躍發(fā)展,提升閱讀的品質。再以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古詩詞《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下》《天凈沙·秋思》為例,從《觀滄海》標題中“觀”字出發(fā),我們會產生“誰觀滄海?”“觀到了什么?”“為什么去觀滄海?”等困惑。這樣的困惑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走進詩歌中尋找答案,進而引發(fā)學生探尋整首詩寫作背景和解讀文本線索的興趣。《聞王昌齡左遷龍遙有此寄》中“左遷”和文章有關系嗎?這個動詞做出了背景的鋪設,正是因為王昌齡被貶,才有了子規(guī)哭啼、楊花落盡、展露愁心。《次北固山下》中“次”字有用嗎?原來它提供了本文情感的來源。“次”的意思是扎、停留。既然停留,又為什么硬要走呢?走的煩惱與畫面的樂觀之間的矛盾是否可以斷定他的情感方向呢?《天凈沙·秋思》的“思”揭露了感情基調。思念的深度、程度是怎么樣的?一個“思”字道出了詩歌情感的核心。這些困惑成了群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問題,議題也就這樣自然生產了。
(丁元,淮北市烈山區(qū)山后學校,安徽? 淮北? 235000)
參考文獻:
[1][3][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3-54,3,3.
[2]于澤元,袁伶逸.群文閱讀的內涵、精髓與核心價值[J].基礎教育課程2016(11):30-34.
責任編輯:謝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