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文
作為湖北省規模最大的技工院校,近幾年來,襄陽技師學院圍繞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工作,以推進一體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為契機,以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為抓手,以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為核心,在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積極的實踐探索,走出了一條多元協同育人之路。
一、構建多元協同的育人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堅持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襄陽技師學院圍繞襄陽市行業、產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辦專業,做到一個院系對接一個重點產業,一個專業對接多個骨干企業,并根據襄陽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適時調整優化專業結構。襄陽技師學院研究印發了《全面服務襄陽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先后與襄陽市經信委、襄陽高新區管委會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與東風股份、江山重工等30多家襄陽市本地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襄陽技師學院現有國家級重點專業3個(數控、電工電子、機電一體化),省級品牌特色專業7個(電子技術、電子商務、機電一體化、中式烹飪、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汽車維修、工業機器人),襄陽市技能人才緊缺專業4個(數控、機電一體化、烹飪、汽車維修),構建起了服務地方經濟產業的專業體系。
校企共建定向班,聯合培養人才。訂單式培養是指以企業人才需求為目標,實現生產與教學同步、招工與招生同步、實習與就業同步的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培養是襄陽技師學院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幾乎每屆都開設有企業定向班和企業冠名班,從最開始的神龍班、中日龍班到現在的新華光班和江山班,校企聯合成立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校企共建課程體系、共組師資隊伍、共建專業文化、共創工學一體。由于課程開設緊密結合崗位需求,學習過程貼近生產實際,定向班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緩解企業用工需求矛盾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對學校教育教學的認可度和對定向企業崗位的歸屬感。
開展生產性實訓,深化產教融合內涵。在生產性實訓教學過程中,襄陽技師學院通過實施課題即產品、教室即車間、學習即生產的培養模式,不僅使學生的在校學習貼近了企業生產,也使得教師的業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襄陽技師學院通過依托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實施一體化課程教學,在合作企業中選擇合適的產品,校企共同制定工藝流程,企業制定質量和檢驗標準,學校組織教學和生產過程,目前,已完成5713工廠、金鷹軌道公司等多家企業多品種多批次的訂單生產任務,實現了“教、學、做”三位一體,“作品、產品、商品”三品合一,是科學高效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有力途徑。
開設技能班,實現以產代訓。襄陽技師學院每屆都會在一些優勢專業中選拔一批優秀學生組建技能班,開展精英培訓。通過實施訂單生產式的教學模式,以設備為基礎、以名師為保障,實訓室還原企業生產環境,實訓設備參照企業生產設備配置,設備擺放參照企業產品流程布局。如精密檢測實訓室、精密加工實訓室和機械加工實訓室3個獨立實訓室,既可以實現單項工種模塊訓練,又可組合完成企業產品生產工藝的全部流程。訂單生產式的教學模式以任務為驅動、以工藝為流程,實訓室在承接訂單任務后進行篩選,下發給指導教師團隊,然后根據學生能力層次進行分組,完成訂單零件加工、檢驗和交付工作。襄陽技師學院2020級數控專業技能班自組建以來,先后承接了襄陽多家企業的生產訂單,更是引來了5713、江山重工、龍思達等襄陽市多家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提出合作意愿。通過兩年多的運作,這種深度的產教融合模式使學生專業技術和職業素養得到大幅提升,既節約了實訓成本,又提升了教學質量,還為學校贏得了榮譽,擴大了影響力。
二、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構筑產教融合新生態
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促進一體化教學改革。襄陽技師學院有全日制在校學生8 000余人,設有智能制造、現代服務、車輛工程、經濟與管理、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和公共課部6個教學單位。結合襄陽市地方企業的崗位需求和人才培養需求,在產教融合工作上,無論是采用工學結合還是訂單式培養等方式,都難以實現規模性的產教融合。因此,近年來襄陽技師學院根據區域產業發展實際,緊貼市場需求,建設完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大力推廣一體化課程教學,每個二級學院聯系一家本地企業,以企業典型工作任務作為一體化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襄陽技師學院已建有機械加工、汽車維修等7個校內實訓基地,數控車、數控銑、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等40個一體化教學實訓室,實訓設備總價值1.6億元,實訓基地的建成為規模化開展產教融合提供了絕佳平臺。
組建技能大師工作室,發揮產學研示范引領作用。技能大師工作室是學校專業建設、技術研發和推廣的重要平臺,能夠以點帶面、起到引領和導向作用。目前,襄陽技師學院建有2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4個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在服務企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廖建技能大師工作室為例,該工作室在技能競賽方面,培訓的競賽選手多次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湖北省技術能手稱號”等榮譽;在為企業進行技術攻關方面,為解放軍某工廠設計發動機葉片噴涂夾具,解決了某軍用飛機發動機維修中的一個工藝難題;受邀幫助企業設計了抗震磚模具和空心磚模具,替代了進口產品,并獲得國家專利,現被國內數十家企業采用;承擔了襄陽某大型企業優化革新某型號登陸坦克浮動吊塔軸承環的加工工藝和產品試制任務,使得單件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僅此一項革新就為企業每月節約成本超過60萬元。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建立使得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加深化和精準化。
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架起產教融合橋梁
技工院校承擔著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教師則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是技工院校特色發展、內涵發展的重要抓手,是深化產教融合的核心競爭力。襄陽技師學院建立了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發展體系。在招聘環節,每年引進近20名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為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奠定基礎。在培育環節,襄陽技師學院通過建立“ 師徒結對”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發揮傳幫帶作用,出臺《襄陽技師學院青年教師成長工程方案》和《教師學歷層次提升方案》,通過送教師外出培訓、校本研修、教學研討、精品課程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技能競賽、企業實踐和掛職鍛煉等方式,將專業教師普遍培養成長為“雙師型”教師。在評價環節,建立公平、公正的教師評價和職稱評聘制度,除考慮教學能力、教學業績外,把教師企業實踐作為資格評審的必備條件,將教師參與企業技術革新和獲得發明成果作為評審的重要參考依據,鼓勵教師不斷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和研發能力,形成激勵教師專業發展的長效機制。襄陽技師學院現有專兼職教師300余人,“雙師型”教師達到80%以上,其中有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荊楚工匠1人、湖北省首席技師5人、湖北省技能名師1人、湖北省技術能手11人、襄陽市政府津貼獲得者4人、襄陽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6人、隆中名匠1人、隆中工匠4人。襄陽技師學院造就了一支以技能大師為引領、以學科帶頭人為主導、以教學骨干為重點的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
(作者單位:襄陽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