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繼
(內蒙古清水河縣農牧和科技局,內蒙古 清水河 011600)
谷子從開花到成熟的時間較短,營養價值較高,能補充人體各項所需要素,但綜合各方面因素,我國內蒙古地區谷子產量無法滿足市場的總體需求,與此同時,隨著種植面積的縮減,農業種植過程中對化學等相關肥料的依賴較高,導致谷子產量和質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會嚴重破壞環境,導致生態失衡。當前,提升谷子種植水平迫在眉睫,應采取各項技術,保護谷子現有的種植面積,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防治病蟲害,實現我國谷子種植質量水平的全面提高。
谷子是內蒙古地區的重要農作物之一,結合區域內地質環境,種植中存在以下問題:種植在偏遠地帶,具有較多山區,意味著谷子種植的區域經濟不夠發達,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導致最終產量和質量達不到相應標準,也無法實現產業化轉型,更不能結合新時期下的新技術。另外,各項新技術融合難度較大,現有技術無法按照精準比例將谷子種植與機械相互融合,例如,采用機械穴播方式時無法保證在每個穴位中都能按照正常數值進行種植,導致某一穴沒有正常種子或某一穴全種的情況,這也不能達到田間管理的目的。
第一,選地。輪作谷子種子體型偏小,生出的芽更脆弱,表皮土壤容量較差,在栽培時應重視土地選擇,一般要選擇結構性好的土地,土質疏松,且地勢平坦,具有較高保水保肥能力,灌溉十分充足,在選好地后進行整地工作,確保整地精細化,谷子種植土地必須大面積深耕耙磨,從而提升出苗率與發芽率,種植要求不迎茬,在相同地區種植同一塊谷子,輪作時間大約為3-4年,根據內蒙古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土地條件開展綜合性分析與考量,栽培第一茬最好為豆類農作物,例如:馬鈴薯、大豆,這不僅能保持土壤較高肥力,也能為后續谷子種植和生長提供必須條件。
第二,進行精細化整地,必須上實下虛,此類方法能有效提高谷子出苗率,使谷子幼苗健康、穩定的成長,在土壤準備工作時,確定時間,盡早開始。冬季過后土壤解凍就可以開展整地工作,利用深淺相互融合的方式,提升土壤肥力,每畝可以施加1500-2500kg農家肥,確保農家肥已經腐熟完成,使土壤能鎖住水分,避免水分流失,化肥使用總的原則是降氮、增磷、補鉀,增加硅、硼、鋅等微量元素。在整地過程中要制定相應標準,表面平整,土壤蓬松,并且土壤顆粒較為細膩,從而便于后續谷子播種與發芽,做到及時清理土壤內部的殘留物,為谷子后續成長提供空間。除此以外,開展谷子播種時,要確保發芽時期的地溫,不能低于8℃,生長時要保證溫度在14℃左右,幼苗不耐低溫,因此,選擇播種時間更為重要,結合條件環境等綜合性考慮。比如,在內蒙古西部適宜播種的季節一般在4月至5月左右,但不同地區不一樣,選種之后,也要對種子進行綜合性處理,例如,采用自留種選擇籽粒飽滿的種子,播種前10~15d,將種子攤開在陽光下曬2~3d,并在播種前用金阿普隆(精甲霜靈)和咯菌腈3∶2進行了包衣拌種,防治谷子白發病和黑穗病。多根據不同品種出苗率、發芽率以及千粒重等,確定播種量,機械穴播一般數量為每畝0.3kg左右,播種深度按照土壤內部含水量進行,含水量較差地區種植深度大約為3-4cm,播種方式也多種多樣,一般以機械播種為主。
第三,開展田間管理。田間管理是谷子種植最為主要的技術手段,不僅能達到增產增效,也能提升種植水平,田間管理主要工作包括間苗、除草、防治病蟲害等基本環節,每個穴位都可留苗3-4株,利于培育壯苗,每畝留苗2-2.4株。利用機械或人工松土方式除去雜草,雜交谷子可用專用除草劑,為谷子生長創造良好空間,按高矮一致的方法,去黃留綠,保住健康幼苗,雜交種子也要及時排除假雜種,以避免谷子幼苗產生爭奪問題。進入七月下旬后,谷子已經到了拔節期,此時要做好田間水肥管理,確保土壤內含水量充足,可有效提升谷子產量與品質。
第一,化控間苗技術。在傳統種植過程中,種子種植會帶來較大間苗量,利用化控間苗基本原理,對種子大小等配備適當播種量,靠群體合力,確保出苗率;第二,采用寬壟密植技術。通過改變傳統種植空間狀況,從而改善谷子生長空間,減少谷子之間的競爭問題。谷子種植一般選擇丘陵,供水和施肥條件相對較差,寬壟密植技術能夠改善這個問題,有利于谷子種植通風條件的建立,能避免強風倒伏等現象,節省種植空間,利用寬壟密植,谷子之間的間距減小,節省工作時間,使谷子形成成長優勢,提升質量,增強品質;第三,依據內蒙古地區的經濟與鄉鎮發展條件,有效利用機械化播種技術。機械化播種一直是農業研究中的主要問題,與小麥等農作物的機械化程度相比,谷子種植機械化程度較低,技術并不成熟,現有播種以條播和穴播為主,從而解決種植不精確、不均勻等疑難雜癥,雖然能改進勞動強度,但后續存在較大問題,如地膜覆蓋,容易引起膜錯位;第四,加強內蒙古地區群眾的認識,使農業機械與農業工業相互融合。谷子生產時一般以30厘米左右的行近為主,配套市場中的機械基本特點,可以利用50厘米寬與16厘米長的種植模式,更省時省力,同時也能提升透風、透光能力,進一步提升產量,增強工作效率;第五,其他技術,在種植前要選擇區域內優質品種,比如雜交種子,每年可提升大約30%的產量。
種植谷子時,病蟲害問題十分常見,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首先,以預防為主,在種植期間,發生病蟲害就要及時防治,控制源頭,做好關鍵時期的防治操作。根據病蟲害發生特點,對源頭進行控制,例如:谷子白發病、線蟲病,在播種前要進行拌種,從而降低此類病癥發生的概率,出現流行病時也要把握好發病初期的時間,便于進行科學、有效地防治,從而控制傳播媒介,防止病毒進一步蔓延。針對蟲害,在幼年期間就要開始防治,避免出現大面積蟲害。另外,根據病情發生時間以及病蟲害綜合特點,采取防治措施,進行前期防控,這不僅能提升防治最終效果,也能降低使用藥物的次數,從而減少種植戶種植成本。
谷瘟病是一種流行性病害。近幾年,由于我國推廣品種抗性較差,谷瘟病發生概率增加,谷瘟病是早期系統性病害,在生長發育各個期間都有可能發病,不僅侵染葉片,也包括葉莖、穗,形成不同癥狀。其中以葉瘟、穗瘟為主,葉瘟主要表現為在葉片上,出現典型病變,中間為灰白色,邊緣褐色,當空氣中濕度較大時,背面也會形成灰色,嚴重時病斑更密集,形成不規則的形狀,造成葉片枯死。后期也會侵染葉鞘,表現為橢圓形病斑,呈現黑褐色,擴大后形成不規則病斑,導致植物枯死,一般抽穗后出現呈現黑褐色小病斑,并逐步延伸至整個莖,顏色進一步加深,在莖節部位出現凹陷,直至干枯發病,容易出現倒伏等現象,水瘟主要是指阻礙生長的病害,與早期呈現出黃白色,后期會轉變為黑色,此類病癥防治措施有三種:選用適合當地種植的抗病種子,加強田間內部管理,實現輪作,并做到合理密植,密度不宜過大;在施肥時要采取氮、磷、鉀相互配合的形式,及時排水,清除田間雜草;利用化學防治手段,在發病初期可以利用可濕性粉劑或春雷霉素等進行噴灑,如病情發展速度較快,五到七天內噴灑一次,為達到有效預防,可以針對齊穗期進行綜合防治。
白化病分布范圍較廣,在各個地區都有可能發生,華北地區最嚴重,已經成為影響谷子產量的主要病蟲害。白化病是一種系統性疾病,在幼苗期常見葉片正面與葉脈平行處產生黃白色條紋,背部布滿白色,嚴重時會導致葉片枯死,在抽穗期間有二至三片的葉,葉莖無法打開,成圓筒狀,直立,枯死后變成褐色,組織破裂后會產生黃褐色粉末。這些病株有些能抽穗,但多數會呈現畸形,形狀短而粗,葉片卷曲,形狀似刺猬,出現少數粒子或根本不結實,可以采用抗病品種或沒有產生病害的種子,針對種子進行綜合處理,例如:種子包衣,可使谷子的發病減低95%,同時也要做好田間管理,促進幼苗出苗,剛發現的病株做到及時清除,病害嚴重地區要實行三年輪作。
紅葉病又稱作紫葉病,在各個地區均有發生,以蚜蟲為傳播媒介,是影響谷子產量的主要病害。紅葉病分為兩種癥狀,包括黃葉和紅葉,染病后會呈現紅葉,穗葉變紅,葉片變紅,導致整體變紅,兩側也會呈現出紅色長條,包括刺毛也會變顏色,致使葉片枯死。在幼苗染病后,從根部開始變紅,不抽穗,枯死,在抽穗后發病除葉片變紅之外,整體生長狀況良好,也能正常結實,表面會呈現出輕重不同的各類癥狀,比如:葉面收縮,青莖品種所呈現的癥狀與以上相同,但葉片呈現黃色,并形成黃色條紋。防治時要選用抗病品種,并適時晚種,對田間管理力度加強,及時清除雜草,施加磷肥,使谷子能茁壯成長,提升自身抗病能力。
第一,線蟲病。線蟲病受害嚴重時不能開花或在開花后枯萎,無法結實,外呈現褐色,小花轉為暗褐色,在成熟后會有顆粒穗狀,瘦小。受害輕的癥狀并不明顯,也能開花結實,但靠近后會看到病粒。在不同品種中染病后會呈現紅色和紫色,之后退回黃褐色,品種到達成熟時會呈現綠色。要利用化學藥劑的方式進行拌種,包括阿維菌素,在防治線蟲病的同時也能針對其他地下害蟲,并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病害發生較重地區可以利用輪作的方式,利用阿維菌素顆粒進行隨機播種,谷子收獲后必須徹底清理田間病株。
第二,地下害蟲。主要特點為大多是幼蟲,危害果子,更導致谷子生產不良,嚴重時會導致大面積死亡,地下害蟲種類較多,主要包括金針蟲,要進行適時整地和除草,從而消滅地下害蟲,使種子出苗快、長得壯。播種期間要利用拌種手段,曬干后播種,出苗概率會有所增加。發生地下蟲害,可以在傍晚進行防治,例如:利用辛硫磷乳油與水進行攪拌,加半熟的谷子,拌勻晾干在田間誘殺幼蟲。
第三,蛀莖害蟲。以幼蟲為主,蛀莖破壞谷子生長,導致枯死或出現其他病,影響谷子產量。防治時,要種植抗蟲品種,破壞幼蟲生長環境,加強田間管理力度,在早期除去雜草,結合定苗、間苗等,拔出被害苗,并集中處理,也可以在前期開展種子處理,利用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采取化學防治手段,利用氯蟲苯甲酰胺進行噴霧防治,也可以用電動噴霧劑進行超低量噴霧。
第四,食葉害蟲。主要以幼蟲為主,危害葉片,導致葉片出現白色,嚴重時只留下光稈,導致植物枯萎,食葉害蟲種類較多,不僅危害谷子還包括玉米、小麥,有遷徙性、爆發性。防治時要綜合采用農業和化學防治兩種手段,針對病很嚴重的地塊要更換土地,清除田間雜草,精耕細作,在蟲產卵前捕殺成蟲,利用紅糖、食用醋、白酒等綜合配比制作化學防治藥劑,化學防治期間要選用氯氰菊酯等進行噴藥,包括周邊雜草也要一起防治。
第一,做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充分利用自然界中因素,創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以綜合措施為根本,了解病蟲害發展規律,利用多種手段,包括物理、生物和生態技術等,控制病蟲害,采取化學藥劑,創造不利于害蟲生長的條件。第二,充分利用現代化農業綜合措施,防止污染,不破壞生態平衡,尤其針對內蒙古草地資源而言,有利于農業后續可持續性發展。第三,抓住關鍵的防治時期,在谷子生長發育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病害,多數以零星發生為主,沒有影響的病蟲害不需要防治,從生態系統分析,可以達到和平共處的原則,但一些具有重大損失的病蟲害,必須要著重防治,控制其危害程度,抓住關鍵時間,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選擇正確農藥類型,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充分發揮藥效。第五,以無公害為目的,解決農藥殘留問題,力爭做到綠色生產,使用化學藥劑防治時也要考慮農藥殘留因素,從而降低使用次數,使用時也要嚴格選擇,確保生產出優質無公害的產品。
綜上所述,谷子種植是我國農業生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能保持人體內營養均衡,提升農民經濟收益,因此,必須分析谷子種植工作,在前期整地施足肥料,結合區域內實際生產條件,選擇合適品種,并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從開始到生產管理必須設置過程監督機制,保證谷子生長健康,利用綜合性防治手段降低病蟲害的影響,提升谷子產量。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對谷子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為滿足人們總體需求,相關工作人員要不斷研究、不斷探索,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