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洲
(湖南開放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的發展,農業發展是國之根本,一旦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的掌控權不在本國手中,則會嚴重影響國家的發展,甚至嚴重的話會威脅國家的安全,因此我國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近幾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了鼓勵農業發展的政策,其中也包括支持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等政策。在《政策》中也提及了強農惠農需要提升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因為在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過程中,農業全產業鏈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從“大國小農”走向“大國強農”的必由之路。在農業的發展中,不應該把目光局限于農業發展,而是需要從農業中跳出來,隨著農業多元化的發展,農業的多重價值被不斷地釋放出來,因此導致農業產前、產中、產后與二三產業的關聯越來越緊,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標志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趨勢。對此,國家也逐漸重視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各地區也積極配合國家政策,打造農業產業化集群,而這也標志著我國農業全產業鏈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我國雖是農業大國,耕種面積廣,但是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應用水平較低,農作物種植較為分散,無法形成農業全產業鏈。不過現階段,各國的農業競爭已然不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漸漸轉變成了產業鏈的競爭,因此,提升我國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已成了當前發展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之一。在我國的農業產業鏈中,其中加工產業、服務產業以及功能型這三大類型的農業產業鏈發展速度極快,蓬勃興起。總的來講,我國的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是多樣化的,有各種類型的產業鏈,除了三大類型的產業鏈之外,還有專業市場帶動型的,農民合作組織帶動型等。不過目前,我國各種農業產業鏈類型的發展仍舊參差不齊,存在不少問題。
雖然目前現階段,我國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國家也極其重視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國農業全產業鏈仍舊出現了諸多的問題。
從總體上來講,我國農業全產業鏈總體的競爭力是比較弱的,僅僅只有乳業產業鏈的整合程度與行業的契合度比較吻合,而生豬、果蔬、糧油等行業的產業鏈的整合程度偏低,市場競爭力明顯不足。生豬、果蔬、糧油等行業的加工生產鏈條較短,而且加工技術水平普遍低下,尤其是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技術不足,導致了農產品整體的綜合能力未能得到保障。加上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鏈條偏短,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大多數生產企業規模小,產品加工成本較高,生產技術和設備都比較滯后,服務鏈發展緩慢,造成了產業的上中下游出現不平衡的局面。大多數農民都需要依靠自己,自己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屬于自服務型。而由于這種自服務型的特殊性,造成了農村農業生產基本上不需要生產性服務,進而影響了農村服務業的發展。此外,農業產業鏈的發展不平衡,產前、產中的服務開展得相對較好,而產后的服務環節比較薄弱。功能型產業鏈又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休閑農業發展緩慢,嚴重缺乏資金、資源的扶持,設施設備等配套跟不上等。
上游的農業生產主體比較分散,農業生產大多數都是以小農戶為主,產業規模難以壯大,而且生產組織化水平比較低下。由于我國的國情,導致了大部分的農產品生產是來自不同地區的,導致生產集中度極低,嚴重缺乏具有競爭力的核心產品,因此也導致了無法帶動整個產品線的發展,出現了供應鏈建設滯后,價值鏈水平不高。農民和企業間的合作大多數都是以非正式合作為主,股份合作的緊密型聯系形式不多,導致了農產品訂單交易不完善,上下游主體的關系形式相對松散,在產品管理、品質控制、信息傳遞、價值協商等領域困難很多。
農業企業的技術專用化程度高、新產品周期較長,中小企業對市場需求的反應相對滯后,使得村民和企業之間無法維持長久穩固的交易聯系,而村民追求短期利益和農業企業投資成長速度之間的矛盾沖突也是影響農業產業鏈增長的主要障礙。現階段我國農業產業鏈的形式主要是以“農戶+龍頭公司+生產基地”的模式。在這個模式里,農民作為上游農業種植和生產的主體,嚴重缺乏生產、物流、營銷等領域的相關技能,基本上缺乏市場的主體意識和能力,在整個利益鏈條中居于劣勢位置,無法平等地共享整個產業鏈的增值利益。而龍頭企業又往往掌握了整個產業鏈最具價值的關鍵部分,占據了強勢位置,行業利益也明顯地向其傾斜。農產品訂單是農民進入產業鏈的重要手段,而農民群體和公司之間的訂單幾乎不具備約束力,如果產業形勢出現不良情況,兩者很容易產生不聯合情況,各方權益也不能得到有效的維護。
我國農業產業鏈主要是以“農戶+龍頭公司+生產基地”的模式為主,因此龍頭企業肩負著農機農藝的重擔,但現階段,我國大多數企業難以擔任此重擔,缺乏技術創新,而且農業上游的主體農民群體對創新科技的應用能力也不強。更重要的是我國農業技術部門對全產業鏈技術服務能力也出現了不足。地方金融機構對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的資金扶持不到位,全產業鏈金融的服務意識和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農民缺少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設備,對于產品的加工、運輸、銷售等能力明顯不足。標準化生產是整個產業鏈體系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但由于目前整個產業鏈體系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生產技術標準不共同統一、不協同,大大降低了整個產業鏈體系的運營效益。同時產業鏈上下游環節間、各個行業鏈內部的公共信息平臺、大數據標準也不統一,無法互聯互通,嚴重約束著整個供應鏈環境與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時產業鏈體系上各環節運輸設備與配送技術相對落后,流通成本也居高不下。
在新的發展時期,要將農業產業鏈建設作為推動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全面提升農業全產業鏈的競爭力,在《政策》中提出了幾個發展方向:
針對糧食、油料等重要的農作物生產,首先要引導農戶和龍頭企業合作,主動進行產業鏈整合,而龍頭企業則需要積極幫助農戶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范圍擴展至生產前期的培訓、信貸、農資采購,以及生產產后的加工、流通、營銷等環節,促進完整產業鏈的建立。對于養殖業的發展,最關鍵要發展龍頭企業,完善“農戶+龍頭公司+生產基地”的模式。在發展創新模式的時候,可以參考乳業D20企業聯盟的發展模式,重點發展具有優勢技術和知名品牌的龍頭企業,并積極引導企業進一步完善上下游基地建設和上下游產品網絡構建,以促進規模化、專業化、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另外,也可以發展具有地域性的農產品,積極發展創新型的銷售模式,開展線上線下活動,借助現代科技推動農業產業鏈的整合發展。全面發展功能型產業,在主要景區周邊地區,鼓勵幫助農戶建立休閑農業,促進農產品與娛樂、養老等行業結合開發,延伸產業鏈的發展。
加大力度促進農業產業鏈群的建設,各地區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積極進行引導,科學合理地規劃建設各類型的食品加工產品園區,促進各工業園區在功能上的有機連接,在發展方向上以梯度進行布置規劃,為農村產業鏈集群的建設創造更好的發展平臺。一是在產業鏈建設上,建立若干專門的農村原料生產培訓基地,以促進種養業集聚發展,更有效地保證農村原材料供應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進一步鞏固農村產業鏈的優勢地位。二是在上下游結合使用農民廢舊校舍、閑散的工廠資源,打造全國農村生產現代化示范區、培訓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并且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公共設施的建設,積極吸納農村生產企業和社會公共服務單位加盟,推動農村加工業聚集區與現代服務業集群的結合。三是根據農村自然資源環境和區域資源優勢,重點開發建設一批與農業產業鏈發展相匹配的農產品電商園,擴大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而且為了保障農產品的鮮活度,需要進一步完善冷鏈技術,建設物流園區,提升農產品的運輸能力,促進電商園區、物流園區以及市場的有效連接。
龍頭企業的實力關乎著農業產業鏈的整合,因此需要提升領軍企業的綜合實力,為農業全產業鏈的提升打下牢固的基礎。一是重點培育有實力的農業企業,全面支持龍頭企業完善全產業鏈建設規劃,促進龍頭企廣泛吸收、培養技術人才,健全現代公司的管理制度,增強公司管理實力。二是著重培養業務功能全、組織實力強、運營管理規范的綜合型現代農業服務企業,積極地發揮涵蓋產前、產中、產后等全過程的現代農業服務水平。三是鼓勵農民工回鄉,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尤其是鄉村新型功能產業。四是積極引導和扶持農商工業聯合體、農業產業化聯盟等新型農業產業鏈主體的建設。
在提升農業全產業鏈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各主體間的利益聯結,建立健全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各主體間的利益。一是提升龍頭企業的產業管理水平。在農產品的生產管理上,全面統籌整個鏈條的生產流程和投入品的供給;在科技管理上,對農產品的育種、生產、工藝、檢驗等科技實施全面統籌管理;在物流配送管理上,對產業鏈內部物流配送實施全面規劃,有效減少配送成本;在信息管理上,積極建立企業綜合資料平臺,全面統籌管理產業鏈內部的各類信息系統。二是鼓勵建立知名度較強的產品品牌,打造有競爭力的產品,積極幫助龍頭企業申報注冊國外商標,積極培育出口產品名牌,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三是積極創新發展訂單農業聯合,研究設立擔保機制和風險基金,把農業合同關系引入企業長遠性,提高了產業鏈發展上中下游雙方農業協作關系的長期穩定性。四是積極引導地方龍頭企業,通過股份合作、信用保證、技術支持等方法助力農戶發展壯大,并通過股權分配、利益回報等多種形式,把產業鏈發展的增加收益率部分讓利給農戶、合作社等經濟發展組織市場主體。順應中國農村產業鏈和農民產業園區發展,通過引導農村銀行創新的業務流程,結合農業產品、市場環境和信貸政策,為農村產業鏈各端參與者進行金融服務集中連片支持。并積極探索發展以農業物流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機構為基礎的新型全產業鏈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