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玥
(佳木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畜禽養殖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大量排泄物,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未經處理的糞便隨意排放會污染土壤源和周邊地區水源質量,甚至影響到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另一方面,世界范圍內各種動物疫病頻頻爆發,如非洲豬瘟、禽流感等均嚴重影響了畜禽養殖行業的正常運營發展,給畜禽養殖場經營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除此之外,各類動物疫病也會對人類造成巨大的健康安全威脅。在此背景下,動物衛生監管工作的難度與復雜性日益提高,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形勢。為了有效控制預防日益復雜的動物疫病及對人類的不良影響,保障畜禽養殖產品的安全性與質量性,控制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爆發與蔓延,監管部門必須切實加強針對畜禽養殖場的動物衛生監管工作力度,根據目前的實際狀況,采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并切實加強各項政策的落地監督,從而為畜禽養殖行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畜禽養殖行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縮影,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畜禽養殖行業呈現出了蓬勃向上的發展趨勢,各類畜禽養殖規模逐年擴大,禽畜的存欄量也處于持續性提高的狀態,我國農業總收入中畜禽養殖業的收入占比逐年增大,畜禽養殖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的核心構成。與此同時,畜禽養殖也是鄉村經濟實現爆發增長的關鍵要素,加強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提高畜禽產品的質量與生態效益是新時代背景下畜禽養殖行業的全新發展目標。健康養殖是現代畜禽養殖新理念,標準化、集約化及產業化則是畜禽養殖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但另一方面,畜禽養殖行業存在顯著的污染問題,特別是隨著畜禽養殖規?;l展進程的不斷推進,使得區域環境無法有效凈化畜禽養殖產生的各類污染物和臭氣,進而引發嚴重生態污染問題。再加上養殖場內部動物衛生問題,各類動物疫病的爆發蔓延,對于鄉村振興、環境保護造成了重大的阻礙。為切實達成我國戰略發展目標,加強畜禽養殖行業的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已經成為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建設核心內容,同時也出臺了諸多相關法律法規,為畜禽養殖行業動物衛生監管工作提供了完善的依據。而且,很多畜禽養殖經營者受自身文化知識水平、科學養殖理念和技術的缺乏與局限,在實際養殖經營過程中,對于畜禽疾病防控和養殖場內部動物衛生管理缺乏認知,也不懂得應如何開展相關工作。通過監管部門現在相關工作措施的落實,既能夠使養殖經營者具備科學的養殖理念和養殖技術,同時也能夠對所轄區域內畜禽養殖場日常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督促,進一步推動畜禽養殖行業的持續性發展。
畜禽養殖場往往需要比較大的場地面積,考慮到衛生安全和建廠之前必須注意選址問題,才能確保畜禽養殖場后期的良性發展。但是部分畜禽養殖場在建廠之初的選址、規劃及布局工作就嚴重缺乏科學性,圈舍設計沒有對采光、污染物排放、通風、風向等因素做全面考量,整體布局過于混亂,辦公區、生產區及生活區沒有做好分隔,污染道、清潔道混用,未配置相應的消毒與防疫設施和設備,最終導致畜禽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管工作開展難度極大。
健全的防疫管理規章制度是畜禽養殖的必要前提,且很多畜禽養殖經營者 也對防疫管理的必要性和長期意義具有了相應的認識,但是實際畜禽養殖過程中,由于諸多原因影響,畜禽養殖場相關防疫管理工作仍具有很多缺陷和問題,例如日常記錄空白、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等,部分畜禽養殖場在全進全出等方面也未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進而導致頻頻發生嚴重的畜禽疫病,最終使得畜禽養殖場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與此同時,低質量的防疫管理工作,也使得畜禽養殖場在實際經營過程中不得不投入遠超預期的各項資源和資金,不利于畜禽養殖場的規模擴大和后期發展。
推動畜牧業實現健康持久的發展,是政府相關部門一直以來的工作重心,相關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出臺和完善。但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畜禽養殖場經營者和管理人員在個人素質方面較為欠缺,對有關反對法規和行業標準缺乏深入細致的理解認知,進而使得畜禽養殖場日常經營發展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個別畜禽養殖戶缺乏防疫意識,在日常養殖過程中無法及時發現畜禽疫情和主動上報相關檢疫部門,甚至個別養殖經營者為了個人經濟利益,違規逃避檢疫,進而導致畜禽養殖過程中存在相應的疫情擴散風險。畜禽養殖經營者在飼養畜禽的過程中,缺乏完善科學的藥物采購使用制度,且自身安全規范用藥意識淡薄。對于患病畜禽,大量使用各類抗生素藥物,既導致疫苗效果受到影響,也使得畜禽產品的品質嚴重下滑。更為嚴重的是,個別畜禽養殖經營者在目前治療期、休藥期進行畜禽售賣,或采取人用藥進行畜禽疾病治療,既無法有效控制畜禽病情,還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與隱患。
在針對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過程中,養殖場普遍存在以下四方面的衛生問題。第一,養殖經營者對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缺乏科學深入的認知,對于病死畜禽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個別養殖經營者認為病死畜禽處理過于麻煩,再加上政府對于病死畜禽的經濟補貼并不多,就導致發生亂丟亂扔病死畜禽的問題。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病死畜禽,會使得大量病原微生物在空氣中傳播,既不利于畜禽養殖行業的良性發展,引發動物疾病疫情,埋下嚴重的安全隱患,甚至還會危害到人體的健康。第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力度不足。由于多方面因素影響,基層動物防疫工作者的人數和工作精力很難全面覆蓋所有畜禽養殖場,很多時候監管人員無法到畜禽養殖場對動物衛生環境進行檢查監督,這就使得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監管工作存在一定的漏洞。再加上大部分畜禽養殖場都處于山區內,位置過于分散,進一步加大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工作的難度性和復雜性。第三,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方式單一落后。部分畜禽養殖場為了省事或節省成本,通常會對病死畜禽使用深埋處理法,但埋坑的深度和選址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且并不是所有因此畜禽均適用于深埋處理法,進而導致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效果不理想。第四,相關政策缺乏有效宣傳。部分地區監管部門在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方面為做好相關政策的宣傳工作,宣傳范圍和宣傳力度過小,進而導致宣傳效率不理想,很多畜禽養殖經營者缺乏對無害化處理的科學認知,也不了解相關補貼政策,最終導致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開展不完善。
禽畜養殖行業在衛生防疫方面的質量和推進進度方面均不是很理想,加強日常衛生監管和環境整改監管,具有極為關鍵的意義。基于《禽畜防疫法》,各地監管部門因地制宜出臺與本地畜禽養殖發展情況相適應的審核標準,增強環境衛生監管工作開展過程中的法律合規性和權威性。通過全方位衛生環境的檢查,監管部門應向衛生環境符合標準的畜禽養殖場頒發防疫合格證,針對衛生環境不達標的畜禽養殖場,則應該明確指出該養殖場的問題和不足,確保畜禽養殖場經營者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養殖場內的環境整改工作。監管部門還應不定期組織對所轄區域內全部畜禽養殖場衛生環境的突擊檢查,督促養殖場經營者做好日常衛生管理工作。監管部門可以將動物衛生監管標準和相關宣傳內容統一打印,然后張貼在各個養殖場內,使養殖場經營者可以隨時進行參照學習,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尤其是非洲豬瘟出現以來,監管部門應要求養殖經營者加強衛生消毒,盡可能減少和飼料和動物運輸車輛的接觸,減少外地畜禽的采購,全方面做好防控工作。
加強完善動物防疫制度,能夠為畜禽養殖場的動物衛生防疫工作提供更加科學全面的指導。動物防疫制度具體包括定期消毒清洗、外來人員消毒及進出廠消毒等多方面的內容,監管單位要深入當地畜禽養殖場,加強動物衛生宣傳工作力度,引導畜禽養殖場經營者樹立科學的養殖觀念,嚴格按照相關法律制度進行養殖場日常管理。另一方面,還應針對較大規模的畜禽養殖場制定落實一對一監管制度,由專業防疫監管人員負責一定區域內的大規模養殖場,落實防疫職責和監管責任人。同時,普通群眾也可以根據動物衛生監管責任公示卡對防疫監管工作進行有力監督。除此之外,衛生監管單位要要求畜禽養殖場建立全面的畜禽養殖檔案,做好生產、飼料和相關添加劑使用、免疫、消毒、引種等日常工作的記錄工作。對于禽畜的調運、種禽畜品種等生產檔案,也要按照規范要求進行登記和歸檔保存。
第一,應在鄉鎮及街道辦事處分別設立相應的獸藥執法監管分支機構,或將用藥行為監管工作與宣傳指導職責明確下發到各鄉鎮的農業服務中心,要注意必須落實責任到人,將所轄區域內的獸藥應用規范情況納入相關責任人考核。第二,要加強對養殖場經營者的督促,做好藥物使用記錄,并針對獸藥供應商落實采購審核制度,嚴查獸藥產品的質量合格證書與合法資質證明。第三,要定期對養殖場的用藥狀況進行核查,杜絕原料藥、禁用藥物以及人用藥的投入使用。同時,在監管過程中,要對養殖場經營者進行宣傳教育,令其認識到加強飼養管理和疾病預防顯著優于疾病發生后再進行治療,使其具備先進的現代化養殖理念,盡可能減少禽畜養殖過程中對抗生素的應用。第四,應定期對養殖場經營者進行畜禽疾病治療及獸藥基礎知識的培訓,確保獸藥使用過程中的科學合理性與規范性。
針對病死畜禽進行無害化處理,是養殖場動物衛生監管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凈化環境,避免發生動物疫病的關鍵保障。病死畜禽尸體上有數量、種類繁多的病原體,如大腸桿菌、豬丹毒桿菌、口蹄疫病毒、豬瘟病毒等等,加強提高畜禽養殖場的無害化處理能力,對于保障食品安全和禽畜養殖安全,避免發生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無害化處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種。
第一是焚燒處理法。具體包括兩種,一是直接借助易燃物對病死禽畜和相關產品進行焚燒,操作便捷且成本低廉,病死禽畜數量較少時適用該方法。但是,直接燃燒存在燃燒不充分問題,無法完全消滅病原體病毒,而且焚燒會產生嚴重的煙氣污染和異味,造成二次污染,對空氣質量產生不良影響。已禁止使用這種處理方法。為有效實現綠色環保發展,目前主要是利用焚燒爐對病死禽畜進行焚燒處理,煙氣則用于余熱利用系統。焚燒處理方法的成本費用比較低,在小規?;蜣r村養殖場中具有較高的適用性,一旦出現大范圍的禽畜疫情,能夠對數量龐大的病死禽畜實現高效的處理,且技術難度比較低。第二是堆肥處理法。具體處理過程是對病死禽畜在有氧環境中進行堆積,利用微生物對尸體進行發酵處理。在使用堆肥處理法時,要注意有氧環境是否滿足微生物生存需求,從而確保其發揮理想的作用。堆肥處理法能夠有效將病死禽畜分解并轉換成無機肥料,但是處理過程中工作量龐大,需要人工進行多次物料翻面,在此過程中可能會導致病菌傳播,影響人體健康。另外,該方法所需面積較大,處理周期比較長,還會產生比較嚴重的氣味,在處理人畜共患病、重大動物疫病致死的禽畜時,不能采用這一方法。第三是深埋處理法。使用深埋處理法時要注意選址問題,應遠離水源地、屠宰場、居民區等,且深埋坑底不能低于地下水位1.5米。深埋之前要做好病死畜禽、墊料的提前處理,對病死畜禽噴灑10%濃度漂白粉并放置兩小時,包裝好后才能投入鋪設有5厘米左右生石灰的坑內,使用泥土覆蓋病死畜禽之后,要再加入一層漂白粉,完全掩埋之后要利用消毒藥對其進行噴灑,并設立無害化處理標識[8]。養殖場要安排專人定期對處理點進行巡查,避免發生食肉動物扒食或掩埋坑塌陷等問題。
畜牧業養殖必須加強科學規劃,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完善相關規章制度,解決畜禽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和疾病風險,才能有效提高畜禽養殖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為此,基于當前畜禽養殖場中存在的衛生問題,必須加強衛生監管和針對性改善,才能保障畜牧業實現健康持久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