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飛
(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第二中學 甘肅 崇信 7444200)
在科學育人觀的大力推動下,教師紛紛探究政治教學的趣味設計、高效實施的科學構建途徑,積極為初中生創設一個高品質、高水平、高效益的知識學習與主體探究的良好環境。因此,教師正對初中生輸送高質量的心智啟迪、先進思想、時代理念,力求實現初中生的意識提高、習慣養成以及能力提升,尤其是法律意識以及紀律觀念的培養[1]。這樣,初中生就會成為懂是非、辨美丑、知對錯、有品行的優秀人才,為將來建設祖國、造福社會、服務人民做好充足的素養準備。
1.1 培養初中生法律意識能夠夯實初中生的知識基礎、完善素養體系,幫助初中生擁有良好的法律意識、紀律觀念、是非思想以及服從意識,優質培養初中生遵紀守法、文明生活、合規交往的積極觀念。因此,初中生會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知對錯、懂進退、辨美丑、識善惡,完成素質教育下政治教學的育人任務。
1.2 培養初中生法律意識能夠幫助初中生與時俱進,切實適應開放、自由的時代化生活、多維度社交渠道以及多元化交流方式,能夠從容面對現實生活、虛擬世界中的種種誘惑[2]。因此,培養初中生良好的法律意識是社會發展對政治教學提出的時代要求,幫助初中生擁有良好的思想素養、善惡觀念、法律意識。
1.3 培養初中生法律意識是科學育人觀與新課程改革對政治教學的共同要求,政治教學應該以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去設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也推動政治教學的與時俱進[3]。這樣,教師就會在政治教學中將初中生培養成為一個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做好建設祖國的全面準備。
在政治教學中,教材內容有很多關于法律教育的具體篇幅,也就是說,法律教育本身就是政治教學中教學任務之一,因而教師可以立足教學內容順理成章地進行法律教育活動。因此,教師可以立足關于法律知識的教學內容,借助多媒體設備的科技支持為初中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案例,以此推動初中生在案例討論中逐漸感悟法律知識、掌握法律內容、接受法律教育。
在政治教學中,教師承載著啟智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的神圣教學使命,需要對初中生進行心智啟迪、心靈熏陶、修養滌蕩以及精神凈化的育人活動,自然能夠為滲透法律教育提供充足的教學空間與探究機會。因此,法律教育活動完全可以融入生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品德教育之中,利用趣味橫生的生活案例去推動法律教育活動的務實開展與高效進行,助力初中生的健康成長。
政治教學在教學內容、現實生活以及初中生之間搭建起一個信息交流、生命互助、心智啟迪、思想進步的生命樂園,因而能夠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法律意識。
3.1 實施支架教學,培養法律意識。支架教學是指教師在政治教學過程中以重點知識或難點知識為突破口,幫助初中生解決超越認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剖析能力的核心內容,并以此為初中生進行主體認知、集體討論、友好交流、快樂合作以及互助成長的認知起點。由此可見,支架教學實現了教師教學智慧對政治教學的早期規劃、過程管控、方向導引以及定向培養,也實現了初中生的主體參與、積極配合、主動思考、自覺思考以及互助成長,因而能夠實現師生團隊合力的全效釋放,培養初中生的法律意識。因此,支架教學能夠借助自身智慧助力初中生的主體探究與快樂成長。
以“《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為例,在支架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未成年人保護法》為初中生講解一些法律知識,提醒初中生侵犯他人人身權利、名譽權、自由權等都屬于違法行為,如初中生不能打罵、侮辱他人,也不能向他人索要財物,更不能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心理摧殘與精神折磨等。因此,如果初中生對他人進行了嚴重人身傷害必然會導致派出所、公安機關等部門的全面介入與依法處理。這樣,初中生就會從法律角度去看待同學之間的“不正常交往問題”,認識到“傷害他人”的嚴重性與違法性。由此可見,《未成年人保護法》能夠為受虐者提供說出真相的法律支持,更警醒普通初中生自覺強化自身的法律意識,不能借助“虐待他人”去宣泄自身的精神壓力與思想包袱,對待同學要以禮相待、友好互助,初中生要知法、守法,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正常交往[4]。
3.2 實施翻轉教學,培養法律意識。翻轉教學是指初中生首先在課下時間獨立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對教師預定的以政治教學內容為目標指向的探究任務進行以初步思考、淺層次處理為基礎的認知活動,以此實現初中生對政治教材內容的第一次主觀處理。然后,初中生以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獲得的政治知識為認知基礎在政治教學過程中進行集體討論、認知交流、信息溝通、經驗互助等合作探究活動,借助集體智慧與團隊合力再次對于教師預定的政治教學內容進行第二次處理過程[5]。這樣,教師在政治教學中開展的探究任務需要初中生進行兩次立足于不同平臺支持的主觀處理活動,自然能夠實現對政治教學內容高質量、高水平、高效益的主觀處理結果,從而有效培養初中生的服從意識與法律意識。
以“網絡法律教育”為例,隨著互聯網技術與多媒體設備的大力普及,網絡逐漸走向平民化、普及化,因而初中生的網絡活動日益頻繁,網絡交流逐漸密切。因此,教師非常有必要對初中生進行網絡教育和法律教育,告訴初中生網絡生活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都不能在網絡上傳播不實信息甚至是恐嚇、涉黃、涉暴等信息。這樣,初中生首先在課下自主學習時間中總結如何在網絡活動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相信、不散步虛假信息或非官方消息,在潛意識中擁有紅線意識與法律意識,在網絡活動過程中自覺遵守相關法律進行信息交流。有些初中生認為,自己散布一些虛假信息,公安機關查不到,因而有時會在網絡生活中傳播一些過激言論或不實信息。教師要在課堂上的合作探究中警告這些初中生,公安機關擁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對違法人員進行罪證收集活動,因而初中生下一舉一動都會在網絡上留下痕跡,任何人的任何言論都逃脫不了專業技術人員的網絡監控。因此,教師要規勸初中生遵紀守法、依法行事,不能懷著僥幸心理在網絡生活中胡作非為,要做到心中有法律、眼中有對錯。
3.3 實施項目教學,培養法律意識。項目教學是指教師在政治教學過程中為初中生設定非常具體的合作探究任務內容,讓初中生以此為集體認知任務,為初中生指明合作探究的實際內容與具體方向。這樣,初中生就會在任務驅動下借助自主思考、多維交流、互助合作開展集體探究、群體交流以及集思廣益,借助集體智慧去共同面對教師預設的項目認知內容。在此過程中,任務驅動就成為初中生的集體探究項目活動,并成為教學任務的物質轉化內容,為初中生指出非常清晰的探究路線,讓初中生在互幫互助、相互啟迪中完成探究任務,實現自主學習與自我教育,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法律意識,并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積極踐行[6]。
以“交通法規”為例,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私家車數量的激增致使路面交通的壓力倍增,安全隱患與交通事故發生的次數增長明顯,因而交通法規已經成為每一個公民日常出行必須遵守的安全保障。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初中生的項目學習在集體交流中共同提升對交通法規的重視程度,有效強化初中生群體的法律意識。為此,教師可以讓初中生針對交通法規、交通事故、人身傷害等關鍵詞語進行集體討論,借助一些不遵守交通法規的反面案例去例證交通法規的重要性,在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中發表自己對于上述關鍵詞語的主觀看法,在互幫互助中共同提升對交通法規的個人認知,有效強化初中生的法律意識。
3.4 實施案例教學,培養法律意識。案例教學是指教師為初中生提供一個有針對性的生活案例,讓初中生以生活案例的具體內容為探究對象,在暢所欲言中自由表達個人的主觀看法,借助初中生對生活案例的集體討論與群體交流達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我教育的活動目的。在初中生對生活案例的討論活動中,由于生活案例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因而能在初中生與教學內容之間搭建起一條信息交流的高速通道,幫助初中生在對生活案例的深度學習以及合作探究中切實提升認識,強化初中生的法律意識。
以“敬畏英雄”為例,教師可以為初中生提供一個案例內容:某網紅為了出名而公開拍攝視頻,“以手做槍”指著英雄墓碑,最后被追究法律責任。這樣,教師就為初中生提供了一個尊重英雄、敬畏英雄、傳承英雄的典型案例,讓初中生在討論英雄事跡、學習英雄精神、習得英雄情懷中啟迪心智、思想進步、覺悟提高。而且,初中生還能夠在批評該名網紅中進行自主學習、自我反省與自我教育,深度養成尊重英雄、敬畏英雄、爭做英雄的良好思想意識,并積極宣傳英雄精神與英雄主義。因此,初中生關于敬畏英雄的良好思想意識就會在日常行為中根深蒂固,而且,初中生能夠自覺將尊重英雄、敬畏英雄的良好思想意識上升為法律意識,達到進行案例探討、信息交流、自我教育的活動目的。因此,初中生在現實生活中要將“敬畏英雄”融入法律范疇,自覺尊敬與敬畏“英雄”,也努力在現實生活中成為一位人人敬仰的英雄人物。
3.5 實施電化教學,培養法律意識。電化教學是指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初中生在政治教學中提供一些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視頻內容,讓初中生以視頻信息為探究對象與研究內容,以此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仍舊借助團隊合力去實現深度學習。這樣,初中生能夠在真實可信的生活案例中立足直觀化的視頻信息進行課堂討論,共同對于現實問題進行集思廣益與群策群力,提升初中生的思想意識與法律意識。
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例,教師要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初中生提供各行各業勞動人民的工作圖片,讓初中生切身體驗到每一個合法勞動者都是社會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在法律面前擁有平等的權利。在初中生的思想意識中經常用“重要”與“不重要”去衡量與評價社會上的某些群體,因而教師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育活動能夠讓初中生正確認識到每一個職業群體都是社會生活過程中的重要細胞,都具有不可缺失性。這樣,初中生的法律意識就會促使初中生更好地尊重與敬畏普通勞動者,提升初中生的思想意識與道德覺悟。因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能夠科學優化初中生的做人標準、思想意識、道德覺悟與精神操守,能夠成為一名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優秀人才,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平等待人、平易近人、樂于助人、扶危濟困、幫助弱小,努力成為一名傳遞愛心的人。
4.1 教師在政治教學培養初中生法律意識應注意趣味性。政治教學是對初中生進行的思想雕琢、生命塑造、性格培養以及精神陶冶,自然需要初中生的積極配合、主動自省、自覺提升。因此,政治教學需要激發初中生的生命活力與能動作用,必然需要借助趣味元素提升初中生的關注度、參與欲望以及法律意識。
4.2 教師在政治教學培養初中生法律意識應注意實踐性。政治教學是立足于現實生活中的理論驗證過程,因而需要為初中生創設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性探究過程。因此,教師應多實施實踐探究或案例教學,讓初中生在現實生活案例剖析中找到教材內容的應用途徑,提升政治教學的生活性,培養法律意識。
4.3 教師在政治教學培養初中生法律意識應注意主體性。政治教學是初中生進行自主悅納、自省提升、自覺成長的頓悟成長過程,必然離不開初中生的積極參與、主動配合以及互助成長。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初中生動腦思考、動嘴交流、動手積累,借助初中生的集體智慧與團隊合力去提升初中生的法律意識。
4.4 教師在政治教學培養初中生法律意識應注意時效性。初中生在現實生活中面臨著諸多的誘惑與考驗,因而教師應在政治教學中立足現實生活的社會形勢與時代需求,有針對性地幫助初中生剖析社會現象、針砭社會時弊、弘揚社會正氣。因此,教師有責任幫助初中生看清現實、啟迪心智,培養法律意識。
綜上所述,政治教學是教師立足理論知識剖析社會現象,幫助初中生利用所學知識、借助個人智慧、通過集體討論實現主體認知、友好交流、互助成長的重要平臺。因此,教師應在政治教學中積極創設主體性、實踐性、交流性以及時效性的人文基地,并借助支架教學、翻轉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電化教學等有效措施而付諸實施,切實為初中生創設一個有設計、有目的、有訴求、有過程以及有時效的人性化、高效化、務實化的生命樂園,實現政治教學的提質增效、科學轉型、內部挖潛以及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