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夢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飛龍實驗小學 江蘇 常州 2130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教學目標,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單純負責對學生進行音樂知識的、音樂技巧的傳授,現代教學理念更為關注對學生音樂素養的進一步培養;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了學校與家長對教育質量關注的重點。新的教育理念下,情境教學方式因其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方面的優勢被廣泛應用于音樂課程教學中。然而,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情境教學的應用方式在有效性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缺乏足夠的“真實性”,不能滿足當前的音樂教學需要,需要進一步改善。
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不僅年齡幼小、缺乏足夠的音樂知識,對音樂的認識與鑒賞能力也較弱;對小學生們來說,音樂是有趣的,但學習音樂則無疑是無趣的,在學習中難以提起足夠的學習熱情,學習起來事倍功半,而情境教學的應用則改善了這一局面。
1.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模式下,教師會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基本情況設計情境,借助聲光圖色對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的影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正是對動漫、游戲感興趣的階段,教師根據學生特點而創設的情境可以引導學生快速的融入音樂的學習氛圍,從而借助情境教學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影響,幫助學生快速提升對音樂技巧的學習效果,實現高質量教學。
1.2 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理解能力。小學音樂課程是一門藝術課程,更是學生藝術啟蒙與藝術素養培養的起始階段;在這一階段的藝術教學中,低年級段小學生的審美意識與情趣的缺乏是教學的難點,對音樂內容與音樂的技巧的學習能力的強弱更是影響小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
情境教學的應用在事實上有效的提高了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有效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設計,加強學生對音樂的優美意境、歌曲的真實情感的感受;而教學情境設計中對生活場景,自然界的現象的融入,使得學生可以基于自身的理解去分析音樂的內涵,通過知識情感理解音樂情感,做到在學習音樂技巧的同時提高審美意識,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從而提升了學習效率。
1.3 加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力。對音樂課程的教學而言,音樂知識與音樂技巧的傳授是音樂課程的主要內容;然而對小學學生而言,提升其對音樂的審美能力與音樂創造力才是綜合素質培養的主要目標。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正是對世界充滿好奇、最具想象力與創造力的階段,情境教學的模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為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想象力的發揮提供了基礎模板,在情境扮演中感受音樂的魅力,使其對音樂的學習從被動轉為主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強化了對其音樂素養的培養。
情境教學在小學低年級段音樂課程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學質量,學生對音樂知識與音樂技巧的學習效果有了明顯的提升。然而,現階段的情境設計同樣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使得情境設計本身對小學生而言,在“真實性”上不夠準確,在事實上影響到了情境教學的價值與教學有效性。
2.1 情境創設內容層次不合理。小學低年級段的教學主體是學生,情境創設的內容應以學生的理解能力與生活常識為基礎,在實踐上應具備價值性與有效性,而實際上在有些教師的情境設計中,其內容層次超出了學生的理解水平,教師從本身的角度出發對課程內容進行了理解與創編,使得小學生僅僅只能機械的模仿而難以深刻理解情境設計的知識內涵,對音樂情感感觸不深。
音樂課程教學效果的呈現,既與教師對音樂內容的講解有關,更取決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單純為了豐富情境的設計效果而忽視學生的基本情況,只會導致實際的情境教學所呈現的效果與預期相差頗多,違背了情境教學的本意。例如在蘇教版一年級段《花兒朵朵》的教學中,有的老師在情境設計中為了豐富設計內涵,設計了“園丁與花朵”的互動情境,這一設計契合舞蹈與歌曲的內涵,也符合音樂課的藝術特性,然而在內容的設計層次上明顯超出了小學一年級學生的理解范疇,在實質上并未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程內容的學習,更遑論對歌曲本身的深層次挖掘,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2.2 情境創設形式缺乏多樣性。當前的小學低年級段音樂課情境教學中,教師的情境創設形式缺乏多樣性,不能充分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
情境教學在小學音樂課程中的應用,是指教師以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場景為基礎,通過聲音、圖像、語言等形式進行表現,設計出的一種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基本作用的教學場景,目的是將學生帶入到合適的教學氛圍中,情境的表現形式是呈現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的音樂教學中,教師習慣于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情境設計,忽視了情境創設的多樣化,比如語言性,故事性,多媒體視聽等等,對低年級段小學生而言缺乏持久的吸引力。
2.3 情境創設缺乏生活屬性。小學音樂課程中引入情境教學的目的在于將學生帶入音樂的意境中,讓學生在輕松地氛圍里進行自我探究,尋找音樂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動力,而情境的“真實性”則恰恰是影響學生接受程度的關鍵。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情境創設內容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知識水平,選擇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易于接觸且可被理解的情境,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情境教學對低年級段的學生起到的引導作用,而現有的情境教學則往往忽視了這一點。
小學低年級音樂課的情境創設要以學生為主體,以“真實情境”為基本原則進行內容與形式的選擇。所謂“真實情境”并非強求情境設計內容在生活實際中客觀存在,而是要求設計方案要符合學生的理解層次,教師在情境設計時,應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音樂內容,音樂的表現形式,音樂的精神內涵等方面進行設計,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有利于音樂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音樂素養。
3.1 以學生為情境創設的主體。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學生是小學音樂課情境教學的核心,情境設計唯有以學生作為設計的主體,才能保證音樂教學的有效性。實際上,低年級段的小學生由于音樂素養較低,對音樂本身的認識較為薄弱,情境設計的內容不僅要契合音樂的情感與節奏表達,同時還要與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匹配。情境設計如果過于艱澀,那么學生很難通過情境理解音樂;而情境設計過于簡單則情境設計本身也缺乏對學生音樂學習的有效幫助,唯有在層次與內容上符合學生的基礎水平,才能使得學生易于通過情境設計發現音樂的美感,并積極投入其中。
以蘇教版小學一年級音樂課程《花兒朵朵》為例,在實際的課程安排中,教師要帶領學習《義勇軍進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等曲目,在音樂聲中祖國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愛國思想與情感意識,感受慷慨激昂的歌曲特點,理解進行曲式的樂曲風格,其難點在于小學低年齡的學生難以理解濃烈的家國概念。在實際的情境設計中,如果只是枯燥的介紹歌詞含義,國家發展的艱難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而教師如果通過故事情節進行情境設計,在背景音樂《歌唱二小放牛郎》的伴奏音樂中講述王小二的革命故事進而展示新舊時代的不同生活,則更易為學所接受,從而理解音樂中的濃烈情節,達到提高音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3.2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情境。音樂本身是創作者本身的情感的表達,但就音樂藝術本身而言,“以情動情”是最有效的理解音樂內涵,學習音樂知識,掌握音樂技巧的方式。在情境設計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將情境內容與音樂情感結合起來,從學生的真實情感出發進行音樂教學,體現情境設計內容的“真實性”,易于學生理解。畢竟,對于低年級段的學生而言,由于天性活潑好動,他們對學習天然缺乏足夠的耐心,唯有“聽得懂”才是幫助學生們理解音樂內容的關鍵。
以蘇教版小學二年級音樂課程《媽媽的歌》的學習為例,這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掌握歌曲的節奏、情緒、力度的變化特點,并通過音樂感受母愛,其難點在于如何幫助學生有情感的進行演唱,理解音樂的情感基調。母愛是偉大的,然而在實際的表達上卻很難用具體的語言描述出來,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尤其如此,因此情境的設計上需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年齡層次,用易于理解的方式進行表達。
在具體的情境設計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運用故事性的情境設計方式,通過引導學生用故事講述的方式回憶在平時與媽媽的互動場景,借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學生感受自己媽媽對自己的關心愛護,并在這一過程中播放“搖籃曲”,讓學生將音樂與實際生活場景聯系起來,從而輕松的理解音樂的情感表達,進而在舒緩的情緒中感受音樂的情感節奏,有效提高了音樂課的教學效果。
3.3 多元化設計真實情境。情境創設的目的在于通過情境設計的方式加強學生對音樂內容的學習能力,對音樂情感的共鳴,因此小學音樂課的情境教學在實質上是以強化音樂教學質量為本質目的,情境設計的形式應多元化,以避免單一模式下的審美疲勞,這也是真實情境的設計原則之一。
具體而言,小學低年級段的音樂情境設計必須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多元化設計,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體現情境的真實性,進而實現音樂教學課堂氣氛維持在輕松的環境中,以保持音樂課堂學習的有效性。一方面,真實情境要求情境設計以生活實際為主,針對生活的不同場景與音樂效果選擇不同的情境表現形式;另一方面教學設計中情境創設的實現要根據實際條件的不同進行變化,以避免生搬硬套式的情境設計不符合音樂的表現形式,從而效果不佳。依照音樂本身在題材,內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情境設計方式,才可以更好的體現情境設計教學效果,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以蘇教版小學二年級音樂歌曲《小烏鴉愛媽媽》的學習為例,在本單元《媽媽的歌》的學習中我們選擇了通過故事情節組織音樂情境,讓學生講述生活中的真實感受來表達母愛,進而理解音樂的情感表達,助力學習效果,而《小烏鴉愛媽媽》的情境設計則顯然不能采用同樣的方式,需要另辟蹊徑。這時我們可以采用多媒體與游戲相結合的方式來靈活創設情境。
首先,游戲是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最喜愛的生活娛樂活動,游戲中的孩子充滿了活力與開心,對游戲的強大的執行力與參與度成為了游戲情境設計的優勢,而游戲形式的情境設計不僅有助于學生對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對藝術情操的陶冶,更是激發學生游戲樂趣的有效形式。其次《小烏鴉愛媽媽》的場景顯然在真實中難以輕松實現,而得益于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虛擬技術的有效應用為虛擬情境真實化提供了基礎,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將學生分為小烏鴉與媽媽兩種角色,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扮演,而借助信息技術將《小烏鴉愛媽媽》的擬態場景用虛擬技術再現,并將歌曲與動畫場景集合起來學生展示。在伴隨著的歌曲聲中,學生通過對虛擬場景的觀摩,將真實表演輕松融入到歌曲的音樂氛圍中,不僅可以真實有效的體驗到小烏鴉與媽媽的情感互動,同時也真實感受到了音樂的節奏變化,增強了學生的音樂學習的有效性,實現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目標。
3.4 基于教材創設真實情境。在小學低年級段的教學過程中,教材是一切情境設計的基礎,也是情境設計“真實性”的評判標準。情境設計的目的在于,以學生知識水平為基礎,結合實際的生活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審美能力與心理感受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理解音樂內容、掌握音樂能力、感受音樂情感,實現對學生音樂素養的進一步培養;而這一切的本質是對音樂教材課堂教學的補充。
情境教學是一種教學形式,而不是一套教學理論。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應以教材為情境設計的錨點。例如在前例《小烏鴉愛媽媽》的情境設計中,“小烏鴉”與“媽媽”是教材的核心,這既是歌曲本身的內容體現,更是“烏鴉反哺”與母愛的精彩互動,如果為了情境設計的豐富與多樣化而脫離教材進行開發式教學,也就失去了教學內容本身的真意。因此,教師在情境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把握教材本身的“真實性”,以教材內容為原點,立足教材教學目的,選擇情境表現形式,設計情境內容,從而設計出適合音樂情感,符合教材目標的設計方案,從而更好的體現出真實情境對小學音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效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段的音樂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在音樂教學的情境設計中,情境的“真實性”是影響情境設計效果的關鍵因素。教師在實際的情境設計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設計的主體,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采取多元化的情境設計形式,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情境中感受音樂的節奏與情感,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