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 北京市懷柔區第四幼兒園
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指明,要促進幼小科學銜接,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大班是幼兒升入小學之前的最后一個學習階段,我們以角色區游戲為抓手,通過區域游戲中的角色扮演,增強幼兒的環境適應能力,保證幼兒在身體情感、社會交往、學習習慣等方面都有所發展。
依據幼兒現狀,確立游戲主題。眾所周知,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經驗、學習知識,在與材料和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發展。通過游戲活動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對促進其身心健康和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進入大班后,幼兒間常常出現“你教我寫字、我帶你讀詩”的自發行為,我們將幼兒“即知即傳人”的特點運用到游戲中,以“幼小銜接”為主線,重點打造角色區“小學課堂”,旨在游戲中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社會交往、自我服務等能力,為將來進入小學奠定基礎。
追隨幼兒興趣,打造“小學”區角。角色區是深受孩子們歡迎的區域之一,孩子們在游戲里成了一個個“小大人”,模仿著他人的樣子。隨著孩子們對小學生活的了解加深,他們便產生玩“小學游戲”的意愿。我們開展關于“小學課堂”的一系列實踐與探索,以游戲架起幼小銜接的橋梁,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
環境創設,營造小學課堂氛圍。通過對比觀察,孩子們發現小學生是每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教室中間還有黑板,為了使孩子們置身于“小學”之中,我們創設“小學教室”,一人一桌一椅,教室中間有黑板,可供“小老師”使用。此外,還張貼課程表,提供“教具”。
材料投放,做好入學生活準備。我們與孩子們一起收集上小學需要用到的材料,通過“我和文具交朋友”“整理小能手”等活動讓幼兒了解各種文具,培養幼兒整理能力、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在游戲中實現知識預熱。
根據游戲情況,梳理支持策略。
觀察記錄,分析幼兒行為表現。“小學課堂”游戲內容均由幼兒自行討論、協商敲定,孩子們通過扮演老師、學生的角色,在各種“課”中相互學習,獲取知識與能力,感知和體驗小學生活的樂趣。隨著游戲的開展,幼兒常常出現爭搶角色的現象。由于每個幼兒身心發展水平不同,解決沖突的能力也有所不同,但他們都在解決沖突的過程獲得了發展。
歸納小結,評價幼兒發展水平。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通過對幼兒角色游戲的持續性觀察,我發現幼兒通過自主選擇游戲內容、游戲材料和同伴,體驗與同伴共同學習的快樂,逐步形成對他人親近、合作的態度,初步掌握了與人交往的技能。
不斷反思,優化教師支持策略。在游戲中,孩子們會遇到問題并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游戲的助推者,需要仔細觀察、及時介入,視情況給予不同的支持,可以是眼神的肯定、語言的引導等。此外,教師還應根據幼兒的需要,調整、更新環境和材料,為游戲提供必要保障。
依托活動,豐富幼兒認知經驗。通過“我有一個小鬧鐘”“課間十分鐘”等游戲,讓幼兒建立時間觀念,逐步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好時間適應準備;通過“小學生云上見面”等活動讓幼兒了解真實的小學生活;通過云上參觀小學,激發幼兒對小學新生活的向往。
細化家園共育,提升銜接實效。幼小銜接其實也是家長重點焦慮的時期,家長擔心孩子不能照顧好自己、不能很好地與同學交往、不能遵守規則等。我園與大班家長搭建溝通橋梁,積極宣傳幼小銜接相關注意事項的同時,結合入學準備發起活動,給予家長指導建議,使家長了解該如何幫助幼兒做好準備,實現家園共育,確保科學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