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革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 廣西 來賓 546199)
2021年隨著“雙減”政策的推行、落地以及實施,為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提供了政策的支持,“雙減”政策的落地助力基礎教育回歸人文本質。學生的補習負擔和作業負擔有了明顯的下降趨勢,據統計,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中小學生比例由過去的46%提升到了92%,這也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邁入了新的臺階。這個背景下,新時代的師資隊伍要秉持基礎教育為人民、基礎教育為民族的崇高教育理念,以自身素質和能力為擔當,全面提升基礎教育的質量,承擔起培育人才的職業責任,這是新時代師范生的歷史使命。為培育有擔當、有責任、有使命的基礎教育師資力量,需要從民族復興的大局出發,守牢師德底線,做新時代的新教師,培育新時代的新學生。師范生要清晰的認識到基礎教育的價值,打造創新的、愛國的教育理念,筑牢基礎教育的根基。
基礎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師資力量的更新換代,師范生是基礎教育的中堅力量,師范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教育素養,直接關系到基礎教育的質量。師范生有著現實的歷史使命,歷史使命看上去是無形的,實踐中卻處處得以體現,缺乏歷史使命感,師范生的教育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站在歷史使命的高度,才能從全局看待基礎教育的價值,這是一個好的教師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師范生的歷史使命中涵蓋的不僅僅是育人使命,更重要的夯實基礎教育工程,從育人、育德、育能的角度去認識自身的價值,從基礎教育的影響中體現自身的作用,實現自我價值與教育價值的高度契合,這是師范生歷史使命觀的基本體現。歷史使命觀是真實的、客觀的、具體的,在實踐教育中,歷史使命觀在學科教學、教育活動、教育工作中是客觀存在的,師范生在崗前學習中,要充分的認識教師這個職業的歷史使命,不能簡單的將教師這個職業作為普通的工作,更不能將其視作鐵飯碗,要從歷史使命的高度形成自己的歷史使命觀,以此為基礎,發展和完善自身的歷史使命,做到有職業情懷、職業理想、職業信念。
教育情懷是一種基于教育理想產生的教育觀。在國內外針對教育情懷有著廣泛的研究,西方國家將教育情懷視作教育的理想,格拉特霍恩從教育質量與教育環境的關系中,高度總結了教師職業理想養成的影響因素,格拉特霍恩認為教師的專業水平經歷了發展的過程,在發展過程中教師自身的成長對于教育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他對影響教師成長的因素進行了梳理,認為教師能力、教學環境和人文環境是影響教師成長的主要因素。有職業理想的教師必然有著特殊的成長環境[1],西方教育理念中,將職業的理想作為教師素養的體現,因此教育情懷與教育理想是相似的概念。在我國教育理論研究中,很多學者將教育情懷視作教育理念的一部分,在這種教育情懷觀的認知下,對特級教師的教育情懷養成機理有了廣泛的研究,王榮德教授系統性的總結了特級教師的養成規律,他認為個人素質、組織培養、社會環境是培育特級教師的基本條件,通過三種條件的組合,優秀教師能夠實現自我價值觀的成長,并在一定高度上展示其成長的質量[2]。傅建明將教師的成長因素歸類為內因和外因,他認為內因是產生教師成長的次要因素,缺乏外在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師發展自我的主動性就會降低,很難產生教育情懷[3]。結合國內外教育情懷的理論研究,可以清晰的看出教育情懷并非虛擬的產物,教育情懷是基于教育理想高度下產生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情懷的養成過程中,教師會經歷環境的刺激、自我的發展以及自我的變革。
我國特級教師制度從1978年建立以來,已經走過了40多年的歷程,特級教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下的先進產物,通過特級教師的榜樣力量,激勵了無數的師范生在基礎教育領域耕耘、扎根、奉獻[4]。特級教師有著高度的專業性和職業的先進性,他們成為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優秀代表,特級教師的崇高理想、高尚師德、教育情懷,是全國中小學教師的表率和典范。無論是崗前師范生,還是在職教師,都將特級教師樹立為自身的目標和榜樣,從中汲取教育的養分。我國特級教師的教育情懷是所有教師借鑒和學習的重要內容,特級教師的教育情懷中包含了教育理念、教育創新和教育實踐等內容,他們的教育理念是先進的,這種先進不僅僅表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同時更加強調教育的人文屬性,教育的人文屬性是特級教師教育情懷的根本所在,也是他們結合自身成長因素高度提煉的教育精華。在人文屬性的教育中,教育脫離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成績主義,回歸了教育的本質,在人文屬性的鞭策下,特級教師將理想、公平、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提倡正確的教育價值觀、鼓勵正確的教學思維觀、發展正確的學習成績觀。這是特級教師獨特的教育情懷,更是我國基礎教育寶貴的教育思想,通過認識、借鑒及總結特級教師的教育情懷,師范生在崗前教育中可以積累寶貴的教學經驗,形成獨立思考的教育思維,這是學習借鑒特級教師教育情懷的目標。
4.1 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在認識和理解教育價值觀的過程中,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對于特級教師而言,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是具有一致性的,特級教師錢守旺老師認為他對教育事業是充滿熱愛的,正是由于熱愛教育,他才能在教育上取得國家的認可,熱愛教育是他踐行教育理念的秘訣。同樣的認識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李烈的身上也有體現。李烈老師認為當他走上講臺的瞬間,他的生命中充滿了快樂,正是由于這種快樂,讓他在任何時候都將自己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之中[5]。作為一名特級教師,李烈校長不止一次的表達了自己對于教育事業的熱愛,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是基于熱愛教育事業產生的價值理念,特級教師的成長道路上,共同的價值觀便是“愛”,愛教育才能投入教育,投入教育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觀。特級老師對教育的熱愛集中體現在他們對職業、學科、學生的熱愛上,正是有了這種熱忱的教育之愛,平凡的教師才能走出不平凡的教育之路,最終成長為優秀的教師代表。
4.2 多元的教學實踐觀。教學實踐是檢驗特級教師水平的唯一標準,特級教師之所以能成為教育行業認可的優秀代表,其必然具備高水平的教學實踐水平。特級教師具備多元的教學實踐觀,多元教學實踐觀的養成,離不開特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和創新,一名特級教師,能夠全面了解、認識和掌握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能力、成長環境,之后根據這些條件改革和創新教學實踐方法,最終形成多元的教學實踐觀。多元教學實踐觀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反而要經歷教學實踐的持續開展、持續總結和持續創新,目標是取得教學理念的創新和發展。特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學生放在第一位,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制定不同學期、不同階段、不同學年的教學計劃,通過課堂實踐和課外實踐,優化教學各個階段的實踐方式,融合學生的愛好、特長、優勢,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這是從教育實踐中總結的教育經驗,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特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夠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學生,掌握學生的學習基礎、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優化學生的學習目標,正是由于具備了這些教學實踐的素養,特級教師才能夠在實踐中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最終產生多元的教學實踐觀。
4.3 終身的教育學習觀。特級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外部條件的支持,特級教師有著嚴格的評價機制,這種機制的運作下,特級教師往往具有終身學習的習慣,一方面是由于教育部門對特級教師的綜合素養有著高標準要求,另一方面特級教師本身具有不斷學習和發展的個人追求。在終身學習理念的作用下,特級教師不僅有著深厚的教育理論素養,同時也具有獨特的教育發展理念,這種深厚的教育功底,對他們終身教育學習觀的養成產生了促進作用[6]。特級教師終身的教育學習觀,使得他們在教學實踐中持續創新,尤其是在教學一線,經常可以看到特級教師辦講座、開網課、做宣傳,他們在教學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在整個教育領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很多特級教師不僅活躍在教育一線,在業余時間也將他們工作的經驗進行總結、反思和改進,為教育領域貢獻自己的經驗,鼓勵更多的教師主動思考、主動學習、主動創作。通過不斷的總結教學經驗,記錄教學實踐中的方法,糾正教學評價中的不足,形成持續學習、熱愛學習、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5.1 強調職業理想,突出職業使命。教師的職業理想是每個從事教育領域的師范生,都需要認識到的基本理念,做教師必然是出于職業的理想,出于價值的奉獻,如果僅僅是為了在體制內獲取就業的機會,職業的發展路徑就會受到限制,缺乏對教育的愛,就會缺乏自我價值的認識。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理論中表達了類似的觀念,他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種教育理論在任何時候都是成立的,都是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建立在理想基礎上的教育價值觀是先進的教育價值觀,是走向特級教師道路的必備素養。當前,師范生在選擇教師職業的時候,更多的是出于就業的考慮。尤其是教師職業的穩定性是他們選擇教師職業的根本原因,很少有師范生出于熱愛教育而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因此強調職業理想,突出職業使命觀,為師范生職前教育提供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已經成為師范生職前教育的重點內容。在職業教育實踐中,通過邀請特級教師現身說法的方式,提升師范生的職業理想,強化師范生的師德素養,優化師范生的職業路徑,從特級教師的職業道路中汲取職業規劃的經驗,引導師范生正確的認識職業使命。
5.2 優化教學實踐,培育創新能力。傳統的師范生職業教育是圍繞教學能力的培養展開教學實踐活動,教學能力是師范生上崗必備的素養,但為了教學而教學的理念,在實踐中會形成教學思維固化的問題,很多師范生在職前教育中只學到基本的教學方式,走上教師崗位后,將職前教育中學到的教學方式進行套用,缺乏對于教學方式的創新能力。基于此,優化教學實踐,培育師范生的教學創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學實踐的優化,要充分的學習特級教師的多元教學實踐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工具為輔助,教學方式為引導,在崗前教育中模擬教學實踐活動,記錄教學實踐過程,反思教學實踐成果,從教學的全過程中,認識和了解教學實踐中的不足之處,借鑒特級教師的教學經驗,結合自身的教育思維,形成獨有的教學理念,只有在崗前形成自身的教學理念,上崗后才能開辟多元的教學方式。培育創新能力的基礎是教育價值觀的塑造,對于師范生而言,上崗前教育活動的內容是空白的,因此要在崗前教育中培養師范生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以人文為根本的教育價值觀是核心內容,教育的目的是實現育人的價值,明確了教育的目的,才能掌握教育的規律,在掌握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創新教育方式,才能提升師范生的崗位從業能力。
5.3 養成寫作習慣,提倡終身學習。寫作是鞏固記憶、發現問題以及凝練經驗的主要方式。特級教師的教育情懷養成機理中,創作習慣是他們養成教育情懷的重要方法,師范生崗前教育培訓要充分的掌握這個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個人學習中、生活活動中,都要養成寫作的好習慣,通過寫作的方式,發現教育實踐中的不足之處,剖析教學方面的劣勢,補足學習過程的漏洞,舉一反三的認識教學理念的作用和價值。養成寫作的習慣還能夠記錄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形成獨有的教學理念。提倡終身學習是師范生走向正確職業道路的方法,要鼓勵師范生在業余時間閱讀、交流和分享,與同學分享教學經驗,交流閱讀感受,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提倡師范生在掌握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跨領域、跨行業的學習,這是拓寬師范生教學視野的重要舉措,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利于提升師范生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反思的能力,這是成為優秀教師要具備的重要素養。
職前教育是師范生履行職責前經歷的教育階段,在職前教育中堅持將品德為先、素養為先、情懷為先的教育理念,特級教師的教育情懷養成中離不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多元的教學實踐觀、終身的教育學習觀。通過學習和借鑒特級教師的教育情懷養成機理,師范生要從教育理想的高度,創新教學理念,養成終身教育的能力,為自身的職業規劃汲取豐富的養分,為基礎教育提供創新的源泉,為民族的復興貢獻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