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江蘇省蘇州外國語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11)
我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版中明確提出高中語文階段需要學習的三大文體類型分別為:實用類、文學類和論述類。其中,文學類和論述類文本一直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重視程度較高。相反,實用類文本一直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使用率最高的就是實用類文本,如當下的熱點新聞、大眾的演講致辭、各類文書的寫作等都是實用類文體。可現實情況卻是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出現教師不想教或不會教,學生不愛學的難題。隨著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教育的改革,以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學習實用類文本閱讀是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生學習實用類文本的過程就是凸顯其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在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實用類文本閱讀的題目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那么如何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扎實有效地進行實用類文本教學,對教師來說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挑戰工作。基于此現狀,本文將著眼于高中階段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的現狀,為更好地提升其教學質量盡一點綿薄之力。
1.1 教師缺乏專業素養知識。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出現種種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自身能力略有不足。
1.1.1 教師跟學生一樣,追趕時代的腳步,需要不斷更新、不斷學習。但是就目前高中階段的教師來說,很多教師掌握的實用類文本知識不夠充足,無法理清實用文閱讀與其他文本之間的本質區別,因此教師會出現刻意回避與不重視此內容的情況出現,導致學生也出現蒙混過關的心理。
1.1.2 教師開展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最常用的載體就是語文教材,而教材的內容限于編排的需要,選文的數量較為局限,大多都是當下流行的或者是經典的篇目,這就要求教師在立足教材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擴大教學視野。從已有的調查結果發現,教師進行實用類文本閱讀的方式主要依賴于教材中實用類課文與其對應的學習任務,而進行課外閱讀與實踐探究的活動少之又少。此外,教師的教學內容較為狹隘,大部分教師只教授大綱與課文中涉及的相關內容,缺乏對此領域的密切關注。
1.1.3 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關鍵衡量指標即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與達成決定了一堂課的質量。在現如今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的制定還是會出現思維混亂,制定不科學等情況。例如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為例,有些教師將三維目標設定為:了解本文表達的情感,能夠說出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有些教師的目標則是設定為:體會新聞評論語言簡潔的寫作手法,并學會運用多種論證方法進行觀點論證。這兩個不同的教學目標,說明部分教師注意到了不同文體的呈現方式,使學生可以加以區分。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絕大部分教師在面對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中,不清楚自己應該教什么、如何教,制定教學目標的思維較為混亂,甚至有些教師因為對此類文體無從下手,直接放棄講授。
另外,高中階段的部分語文教師并沒有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學習,他們只注重學生的分數,只看重考試中出題較大概率的題目。然而在近幾年的高考題目中,實用類的熱點新聞頻頻出現,一些教師自作聰明地認為考試中不會出現的內容,在看到考題時卻傻了眼。因此,教師要做的是充實自己的學科教學知識,樹立長遠的目光促進學生的發展。
1.2 學生學習興趣較低且學習方式狹窄。當下高中生對于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的學習方式較為狹窄,只局限于聽課與做題,幾乎從未涉及相關的課外閱讀與探究活動。在調查中發現,很多教師都認為學生對實用類閱讀教學提不起興趣,覺得其內容枯燥乏味。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理解”與“不感興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當下大多數學生還是對實用文閱讀教學內容根本不了解。實用類文本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題目,但絕大多數學生根本不清楚它的真實含義與內容,一直以人物傳記或是新聞閱讀題來稱呼它,殊不知它們的共同名字即實用類文本閱讀題。因此學生缺乏對實用類文本的了解,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此部分內容的學習質量,一直抱有無所謂的態度去看待這一模塊,這也就造成高中階段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中學生缺乏文體意識主要原因。
另外,學生們對實用類文本閱讀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如部分學生覺得實用類文本幾乎都是專業術語,晦澀難懂;還有一些學生覺得內容繁雜,很難抓住閱讀時的關鍵信息;更有小部分同學對此完全不感興趣,無心閱讀。因此,在教學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學生所出現的問題也側面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待改進,為教師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的改進指明了方向。
1.3 教學內容模糊且容易發生文體混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把握最能反映當下高中階段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的現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劃分文體的意識,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對于文體劃分的依據與標準在不斷變化,但是不同文體一直以它特有的方式存在。在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只有準確掌握不同文體的學習才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成績。但是現如今,大部分高中語文教師的文體意識較為模糊,甚至出現了文體混淆現象,有些教師對于文學類、論述類與實用類文本均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長期以來,學生對于各類文體的內容掌握不夠扎實,影響其語文能力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部編版高一上冊語文第四課《喜看稻菽千重浪》中,各類教師參考用書與網絡電子教案都將課文中科學家袁隆平敢于挑戰權威、大膽創新的內容進行重點分析,而忽略了最為重要的寫作手法。這并不意味著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可以出現在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中,而是如果把分析文中重點句子所蘊含的含義或課文所傳達的情感作為一節課的重點環節,那么在本質上就和文學類的文本教學沒有什么區別。
教師如果面對不同的文體而總是采用相同的教育方法,就會使得學生對各類文體意識模糊,不能深度挖掘與解讀文本。在新課標背景下,我們會發現高考作文題目總會出現“文體不限”四個字樣,這不代表學生不需要掌握各類文體的形式,可以隨意書寫。實際上,這恰恰反映了學生必須具備掌握不同文體寫作的能力,這樣才能根據主題選出自己擅長的文體進行寫作。基于此,高中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乃至高中階段的語文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新課標的實施下,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了實用類文本閱讀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必須意識到在實用類文本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的解決策略并付諸實踐,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實用類文本的課堂教學質量。
2.1 轉變教學觀念,提升教學水平。一堂優秀的實用類文本教學課程其背后一定有一位理論素養過硬的教師。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提升實用類文本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通過線上與線下多種培訓方式的結合,聽取優秀教師的觀摩課、向資歷深的教師請教、歸納分析與整理優秀的課例,從中不斷進行學習,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將晦澀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切實提高學生對于實用類文本課程的學習。
例如以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喜看稻菽千重浪》為例,某教師的教學目標為: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跡,分析新聞通訊中的細節描寫。同時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文章結構,掌握評論的問題特征,學習評論角度與方法。那么在教學重難點設置中,該教師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分析文本,了解人物通訊寫作的一般特征;而教學難點是學會讓學生嘗試寫一篇人物通訊。這樣的實用類文本教學不僅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掌握整篇文章的結構特點,同時也讓學生在課后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的關注與學習。
另外,教師需要轉變功利化的教學心態,由于升學壓力,教師更愿意去講解與練習高考常考等提升考試能力的內容。究其原因是同樣面對新課標、新高考的內容,這些習題已經有太多的經驗與案例,教師可以拿來就用。相反對于實用類文本教學的內容,教師一直不愿觸碰。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已有教學觀念,用生動活潑案例豐富的課堂替代以前呆板單一的教學方式。打破高考分數,學科成績的單一評價目標,通過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對學習語文充滿興趣,長此以來,語文成績自然會得到提升。
2.2 創設實用類文本閱讀的教學環境。“創設情景”一直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的重點教學形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會發現,學生并不能很好地將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遷移到現實生活中,這并不意味著學生沒有掌握課本知識,而是他們一直處在抽象、被簡化的課堂環境中,無法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
以部編版語文教材舉例,在兩本必修課本中,很多高中教師都忽視了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的內容,將重點放在文學類文本上,對實用類文本的相關內容只是講習題時一帶而過或者簡單講講熱點新聞,而新聞熱點也常常作為寫作素材進行主題閱讀,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在練習時遇到了實用類文本,無法搞清楚其內容及含義而丟掉分數。
因此,教師在實用文本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真實課堂情景,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逐步培養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例如,陳如意老師曾開展過一堂主題為“走進面試場”的實用文閱讀教學活動。大部分高中生都沒有參加面試的經歷,因此陳如意教師采用新聞閱讀與面試交流的方式,從任務分配到場景布置,從規則制定到角色扮演。整個流程都貼近真實的面試場景,引導學生深度參與情景課堂,向學生展示如何利用實用類文本所學的理論知識去應對真實的面試場景。
2.3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文化生活。由于課業壓力,當代高中生參與社會文化生活的實踐經歷較少,因此他們更多的是從課本的理論知識中間接獲取生活經驗的技能。面對此情景,新課標在制定教學目標、提升核心素養、設計教學任務時,應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文化生活納入其中。實用類文本類型作為與生活較為貼近的內容,受到課標制定者的關注,其首次設立“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目的是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相交流的平臺。例如,吳歆欣老師用“新聞教學”為例,幫助學生打開了實用類文本教學的窗口。她先讓同學在找新聞關鍵詞的同時來確認新聞的基本事實。學生掌握基本信息后,教師再去引導學生深度剖析新聞背后的創作動機與其蘊含的社會價值,并以此形成對新聞的反思與理解。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關注了當下新聞的熱點,同時也加深了對實用文本教學內容的深度學習,提升了其語文核心素養的能力。
2.4 同步學習與考試內容。高中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面臨困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與考的脫節。當前的語文教材仍以文學類文本為主。具體表現為:教材中實用文閱讀與類似人物傳記的文體內容相對較少。而《新課程標準》對實用文寫作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由此可見內容的要求是互相矛盾的。教師面對這樣的現狀,根本無從下手,所以干脆放棄了實用文閱讀內容的講授。因此,這也是導致實用類文本閱讀內容在高中語文課堂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國家層面,應盡快完善或重新編寫實用類文本的相關內容,或者是作為選修課程進入到教學當中。在教師層面,應在教學中有效體現《高考評價體系》出現的各類要求,加深學生對于實用類文本的理解,提升其語文的核心素養能力。在學生層面,應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除了教師課堂上的教育外,自身也應多關注語文教育的改革,始終保持耐心與思考能力,才能不斷適應社會生活提出的新挑戰。
綜上所述,本文以新課標改革為背景,聚焦于高中語文課堂的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通過對當前實用類文本閱讀的現狀分析,發現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但仍存在現實困境,本文通過梳理其背后的原因,并對此提出針對性建議。同時,高中語文老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專業教學能力,優化實用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明確教學內容,制定周期性的教學目標,結合高考考試方向,優化教學思路,構建以生為本的教學環境,立足學生實際,結合不同的教學形式,提高實用文教學的有效性,進而強化學生的實用文學習意識,提高學生學習實用文的學習效率,以便逐步適應新高考命題方向,提高語文實用文方面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