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春紅
(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實驗小學 湖南 長沙 410004)
無論是社會、學校、教師還是家庭,都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守護者。尤其是教師,更是小學生心靈世界的領路人、凈化者。以語文教師為例,要通過語文學科的優勢,既傳授語文知識,又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的心理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疏導,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與能力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雖然尚未表現出明顯的個性化成長,但已然呈現出明確的情感需求。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很難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需求,或由于其他因素影響羞于表達,更容易出現情感方面的缺失。鑒于已有的對兒童階段情感需求的研究可以看出,兒童時期及時充沛的情感滿足有助于平和穩定心境的塑造,成年后的抗壓能力與心理健康程度都相對較高。因此小學階段學生在校期間,教師應當將學生的情感需求作為關注點,在日常教育中及時了解并回應學生的情感需求,為學生提供相對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教師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某些教師與家長可能在受教育階段處于心理教育匱乏的環境,對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認為兒童階段的孩子不會有什么心理需求。事實上在當下的物質環境與信息環境中,學生的情感更加充沛,也更加渴求情感的回饋。關注并及時回饋學生的情感需求,有助于學生相對平和心境的形成,即使出現心理問題也相對容易解決。
小學語文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應該掌握語文教育規律,并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狀態,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使語文教育規律與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相契合。這就對教師的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努力發掘語文文本與學生心理的聯系,找到語文文本中的心理培育密碼,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厘清文本脈絡,然后對語文文本的講解深入淺出、娓娓道來,潤物細無聲的對學生的心理展開健康的引導和培育。舉例說明,對《梅花魂》的學習,文本講的是一個和小學生同齡的小女孩,對梅花從淺顯到深刻的認識過程,著重展現的是女孩的外祖父對其心理和感情的引導,從而體現出梅花的錚錚傲骨,不畏欺壓的精神。老師在講授該文本時就可以抓住小女孩的心理變化對學生們的代入感,逐步展開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情感的抒發和宣泄來達到滋潤學生心理的目的。
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一些歌頌英雄、贊揚模范的文章,這些文章的主人公為學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針對這一類型的文章要求教師為學生創建“讀中體會”學習環境,通過引領學生細讀文本,體會描寫人物語言、神態、動作的句子,感悟人物品質與性格特征,比如沉著冷靜、勇敢果斷、機智靈敏等積極的心理品質,可作為學生的學習榜樣,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產生指導作用。以《半截蠟燭》一文為例,文本教學中補充作品創作背景資料,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尋找能夠渲染緊張氛圍的關鍵詞,感悟主人公面對的危險環境,讓學生進入文本情境之中,身臨其境體會主人公的心境,進而順利解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立足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引導學生理解主人公面對危險表現出來的強大的心理素質,通過故事感染學生,幫助學生塑造面對生活中各種困難的積極心理品質,讓文本閱讀理解的過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教育資源整合,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素材中含有大量的優秀篇章,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教育作用,除此之外,優秀篇章中有許多形象都對學生能夠起到教育引領的作用。現在的小學生生活在富裕的年代,生活在一個充分被尊重的年代,他們自我意識很強,往往在群體生活中,比較計較,往往把小事化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充分挖掘語文課本教材中的教學素材,進行合理的語文教學設計,能為學生培養正確的為人處世態度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我是一只小蟲子》,二年級的小孩子特別喜歡讀。故事里的小蟲子要面對從來不看路的屎殼郎,還有貪吃的螳螂、脾氣不太好的天牛,卻覺得自己的這些小伙伴特別有意思,仍然喜歡當一只小蟲子。集體生活中,總喜歡撞到人的小淘氣,甚至要動手招惹同學的小搗蛋,以及面對一點點不順心的事就大發雷霆的同學每個班級應該都會存在,借助課文,可以在輕松地氛圍中教會學生樂觀面對生活的麻煩事,并且學會避開“屎殼郎”、遠離“螳螂”、不與壞脾氣的“天牛”計較。
想要高效的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首先就是老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敢于嘗試突破傳統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心理教育的滲透,通過構建和諧課堂,引入多元技術來讓孩子們感受到課堂的輕松氛圍,從而潛移默化的將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附加于課堂之上。例如,在《冀中的地道戰》教學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來播放一些地道戰戰爭視頻,從而引出一些開放性的思考性問題:通過觀看視頻,你對戰爭如何看待,你對當前的幸福生活有什么想要說的嗎?然后在進行當今生活的對比,給孩子們描述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雖然我們無緣戰爭,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積極的享受現在的生活,努力學習,未來用自己的力量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然后再進行一些課本劇設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用新型的教學方式與模式來吸引孩子們學習的注意力,讓他們去表演一段關于地道戰的小劇,從而切實感受戰士們犧牲時的勇氣,在敬佩他人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心理會更加堅強,感受革命先烈崇高精神從而自我內心也將會更加強大。
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主動投入閱讀學習,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教師要營造富有趣味的教學情境,除了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外,還可以根據文章的人物和情節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在情境中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情感,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能夠辨別是非,學習人物的優秀品質。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中描寫了各種各樣的優秀人物,有奮發圖強的普通人,有保家衛國的英雄,有兢兢業業的科學家等。這些人物都具有優秀的品質,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扮演這些人物,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紀昌學射》描寫了紀昌堅強勇敢、不懼挫折、不斷克服困難學習射箭的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情境扮演,先自主閱讀課文,根據文章設計臺詞、動作等內容,再分別扮演紀昌和飛衛,進行情境表演,讓學生感受紀昌學藝的艱難,明白無論要學什么,都要尊師重道,從最基礎開始學習,才能在不斷的練習中獲得進步。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心理健康內容滲透到教學中,培養學生堅強勇敢、不畏困難的良好品質。
同一個事物具有多個層面,包括知識、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加深學生的理解,可以開展實踐活動。比如,在講解《狼牙山五壯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調動其愛國情,還可以引導學生誦讀烈士詩文,分享相關故事。語文課程具有多樣性,其相關實踐活動具有多樣性,除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還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安排其他合理的課外實踐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到養老院,參與獻愛心的活動,可以陪伴老人聊天,為其表演節目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相關知識辯論賽,教師可以預先設定辯論范圍和辯論主題,引導學生自主分組,進行小組對戰,在良性競爭中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其合作意識,還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有助于提高班級的向心力,形成良好的班風。此類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內容,使其在心中產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總結其中的經驗和問題,并分析其中原因。多樣化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還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和良性競爭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除了課堂教學外,教師還應該抓住學生的課外補充閱讀。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以布置生活作業的形式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利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教師可以使用“班級小管家”之類的小程序,布置作業,讓學生每晚睡前閱讀打卡,以此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在第二天上課前,抽五分鐘時間隨機指一名學生分享昨日看到的文章內容,以此來獲取學生閱讀情況的反饋。對于表現良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施以鼓勵,例如分發小獎狀、小獎品,小學生相對容易感到滿足,受到鼓勵就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利用學生的動機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習慣。
教師應該保證學生課外閱讀內容的健康,對于圖書的推薦教師可以參考課本教材的內容。即結合學生當前學習的課文內容,安排學生閱讀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文章表達主題與課文主題相近的書目。例如在教學“母愛”一單元時,教師就可以推薦與“母愛”、“親情”相關的文章。通過對學生閱讀內容的限定,來達成塑造學生性格的目的。同時,教師要在課下多和學生交流溝通,內容可以是近期的學習狀態,心理問題,也可以是交流最近讀到的一本好書。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幫助學生發泄情緒,并鼓勵學生愛上閱讀,以書中的優秀人物為榜樣。
語文知識的教育是綜合性的,比如寫作和閱讀時常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與知識教育相融合時,教師便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擴展、延伸到課后。首先,教師就可以將心理健康的教育滲透融合在與課堂聯系緊密的課后作業中。教師可以課堂教學的文章寫法等內容為基礎,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進行具有價值、情感導向的寫作,使用這種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體驗、實踐良好的品質情操。
通過《小馬過河》的教學,學生獲取了遇到困難,不要總聽取別人的意見,要勤于思考,要勇于嘗試的知識。在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布置編故事任務:續寫《小馬過河》,小馬從磨坊回來后,下一次又遇到了什么困難呢?他是怎么面對和解決的呢?在學生們一個個編寫的故事當中,找到那些做到了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故事進行故事分享。《我是一只小蟲子》教學后,讓學生仿寫,學生們也可以寫出很多樂觀面對生活中各種困難的小蟲子的有趣生活。通過這些形式豐富的延伸活動,很好地強化了他們課堂學到的品質情操。
教學評價是教師對學生某一階段的評價,是學生獲取班級認同“歸屬需求”的基本途徑之一,在日常教學中,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教師與學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對話,這個過程也對學生的心理造成重要的影響。
8.1 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個性評價。評價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和保證。因此,評價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好處,不限制內容和方式,可以多彩多樣。比如練習“既…又…”造句,教師舉例:某某既是老師的好幫手,又是同學們的好班長。某某既愛學習,又愛助人。
8.2 鼓勵學生自我評價。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葉子一樣,每個孩子是獨一無二的,語文課堂中和課后練筆中鼓勵學生自我剖析,學會自我認識,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主觀感受和獨特見解。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
8.3 關注學生互相評價。在班集體中,學生與教師都是其成員或參與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是班級的主人。所以,在日常課堂中,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小組之間成員互相評價,男生女生之間評價等等形式,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同學心目中的形象,在心里對自己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從而進行自我調節。在學習描寫人物時,可以要求學生選取同班同學或者同桌來進行真實地描寫,在冷靜的思考中,促進學生對他人做出全面中肯并且友善的評價,養成健康的心理。
在新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小學教育的重點內容,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國教育領域中逐漸重視學生的個人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學生個人良好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小學語文教育有效的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才能促進學生良好個人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