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清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城關第三小學 福建 大田 366100)
文言文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是古人溝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不難看出文言文也是小學教育教學的重點,是教師教學不可忽視的部分。翻看統編教材,可以發現這套教材加大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對于學生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有了很好地帶動作用。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文言文教學是一個難點。文言文,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去甚遠,學生接觸得較少,難以感受其中的深意和內涵。文言文特有的語言特點決定了學習文言文的特殊性。所以學法的指導成了教師教學的關鍵一環。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教師運用一定的手段和策略引導學生徜徉在文言文的海洋里,擷取一朵朵浪花,就會產生身心愉悅的感覺。有人研究過,當人身心愉悅時,記憶就越快,記憶的效果就越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都帶著一份驚喜,帶著一份探究。學生興奮的是接觸到了一種嶄新的文體,但是由于年齡太小,文化底蘊不足,讀起來不像現代文那么容易理解,也不那么順口,有的學生讀了好幾遍,也無法正確的斷句。文言文讀不順,慢慢地就會失去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更何況把它正確地背誦呢。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揮好引導者的角色,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學習文言文的懼怕心理,使學生在主動的學習情境中,獲得更多學習文言文的知識。
1.1 接觸前——“未有曲調先有情”。語文教材中,很多文言文來自古代的故事。這些故事,學生耳熟能詳,教學時,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入手。尤其是作為小學首次接觸的文言文,教師一定要找準定位,降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起始難度,讓學生以興趣為先。在學文前,先讓學生說說今天所學的課文跟以前的課文有什么不同,以此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學生學習文言文建立一個情感的基調。
如統編三年級上冊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馬光》,總共30個字,但是內容豐富。在教學前,教師讓學生說說司馬光的故事,通過故事把學生帶入情境。學生喜歡聽故事,又能聽懂故事,自然會激起自己的閱讀期待。在學生對故事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教師再和學生玩變身的游戲。游戲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眼睛睜得亮亮的,課堂的前奏曲已經奏響,每個學生的臉上都寫著好奇。教師以語言導入“古代的人特別了不起,僅僅用了30個字就把故事概括出來了”。教師再出示小古文《司馬光》,通過故事與文言文的對比,學生有了情感的鋪墊,對學習小古文產生了閱讀期待,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小古文的熱情。“醉翁之意不在酒”,講故事是為學習小古文服務,教師的做法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學生自然就喜歡上了小古文。
1.2 學文時——“忽如一夜春風來”。文言文的時間跨度大,語言文字的運用與作者的生活背景都與現代環境存在較大的差異,學生很難與文本產生共鳴。所以如何一直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成了教師教學的一項重大的工程。
《司馬光》作為第一篇登臺亮相的小古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學生學習小古文的一個范本,是克服學生畏難情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上好“第一課”?為此,教師設計了以下的環節:
第一環節:在讓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之前,教師搖頭晃腦地讀著《司馬光》,臉上的表情由高興到緊張最后放松。學生就非常奇怪:老師今天的上法怎么和以前不一樣了?教師充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有疑問才有學習的欲望。教師通過營造學習古文的情境,讓學生對學習小古文產生極大的興趣。
第二環節:在有了好奇心的鋪墊后,教師讓學生打開課本自由讀,但是讀并不是隨意讀,需模仿教師剛才讀的節奏,讀好這篇文言文。于是學生在教師的帶動下,也搖頭晃腦地讀。學生的臉上洋溢著笑容,他們因為讀法和以前不一樣而感到有趣。教師再指名讀,讀后指導。如“光持石擊甕破之”,學生一直讀不好,教師就要教給學生破句的方法,使之能夠正確地讀。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把握文言文的朗讀節奏,從讀中發現文言文的美。
第三個環節:教師出示整頁的小古文,讓學生發現與平常學習的文章有沒不一樣的地方,以此來認識文言文。通過課件展示,學生明白了文言文的編排布局,上面是文言文,下面是注釋。借助注釋是學習文言文很好的學習方法。學生由此明白了,在讀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通過注釋來幫助自己,使之更好地學習文言文。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貫穿整個語文課的始終,是學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最好方式。著名特級教師高萬同老師說:“朗讀是符號言語化的過程。這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1]文言文所處的時代離學生較遠,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層次地品讀,從讀中了解文言文的意思。通過多樣化地誦讀,體會語言的秘妙。
2.1 “保底工程”讀。在每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都應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這是“保底工程”。文言文也不例外。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通過一遍遍的讀,疏通句子,理解文意,掃清閱讀障礙。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人問之”中的“之”就是理解上的障礙。同學們通常會說這里的“之”是王戎,可是事實并非如此。這就需要學生前后勾連地讀,再通過對話的形式來理解“之”字。教師通過讓學生扮演角色,如果教師是王戎,你會怎么問?學生通過問,再來讀這句話,就明白這里的“之”指的是“王戎不摘樹上的李子這件事”。“讀”而讓學生“悟其語”。這是理解文言文有效的學習方法。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學生通過“讀”學會閱讀,學會發展語言,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2.2 想象畫面讀。入選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盡管篇幅短小,卻蘊藏著精美絕倫的畫面。多數文言文都能形成一個美的故事,教師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語言的精練,想象畫面讀是不可或缺的。如在教學《書戴嵩畫牛》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了解杜處士對戴嵩的《斗牛圖》“尤所愛”到什么程度。學生就會腦洞大開,眼前浮現出一幅幅畫面。有學生說:杜處士逛街的時候帶著它,時不時攤開給大家欣賞一番,享受別人的贊美聲。有學生說:杜處士睡覺時也抱著它,只有這樣,他才能進入甜蜜的夢鄉……學生沉浸在杜處士對畫的喜愛里,對“尤所愛”的理解更深刻、具體、有形、有畫面,也真正體會到蘇軾這個大作家的過人之處,兩句話就把杜處士的特點介紹出來。教師還可倡導學生向大作家學習,簡略的語言卻有豐富的文章蘊含其中。因此,教師帶領學生想象畫面讀,更能讀出文言文的韻味,邊讀邊品味文本語言的精美,有著異曲同功之妙。
2.3 表演讀。“讀”,對于有些同學來說,只是了解文本的本義,而表演卻能直觀形象地帶給學生視覺沖擊,增進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學生天生是一個表演家,他們善于把自己的理解通過表演呈現出來。教師善于抓住學生的這一獨有優勢,讓學生演一演故事。通過演,加深對故事的理解,表達對文本的獨特感覺。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時,教師讓學生對照課件上的故事曲線圖表演故事。一人充當王戎,五人充當“諸小兒”,一人講述故事。為了讓情境更加地有畫面感、真實感,教師還請了同學當“導演”,讓學生有拍電影的感覺,學生很快地進入情境。為了更有現場感,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講故事時以很久很久以前開頭,把學生帶入到故事的濃厚氛圍中。通過表演,學生加深對故事的印象,并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明白了在生活中要養成勤思考、愛觀察的良好習慣。課文讀懂了,思想教育跑不了。課堂上要傳達給學生的思想教育可以在“讀”中讓學生怡然自得地獲得。
“語用”就是語言文字運用。這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2]教師要加強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文言文是個特殊的文體,教師要根據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
3.1 精選教學點,促進學生理解。
3.1.1 對比知不同。文言文經常出現的高頻率的詞為“之、乎、者、也”,這些詞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語境中意思完全不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教師可在一課中集中出現帶有同一個字的句子,以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如《學弈》這一課中,出現最多的“之”字,教師可以通過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加深印象。“通國之善弈者也”和“惟弈秋之為聽”中的“之”都是“的”的意思。“雖與之俱學”和“弗若之矣”的“之”都是“專心致志的那個人”。“一人雖聽之”中的“之”是指弈秋的教導。而“思援弓繳而射之”的“之”卻是“天鵝”的意思。教師通過課件出示,讓學生比較,結合語境理解,使學生掌握文言文中同一個詞所代表的不同意思。
3.1.2 抓重點促理解。一篇文章很長,教師應抓住一個點來引出全篇,頗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教師要摒棄一個詞一個詞的教,一句一句的教。尤其到了六年級教學文言文,更要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自己學習文言文。抓住一篇文言文的核心字詞來帶動整篇文言文的教學,使主題更加集中。如在教學《書戴嵩畫牛》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在上課伊始,出示一個“謬”字,讓學生理解意思,即“錯誤”。教師追問,通過預習,你們知道誰說誰錯了?學生明白是牧童說大畫家戴嵩畫的斗牛圖錯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學生帶著思考閱讀全篇文言文。在理解完文章后,教師又出示了問題:“謬矣”真的是“謬矣”嗎?教師出示“掉尾而斗”和“搐尾而斗”的圖畫,學生明白了牛在斗時,有不同的表現,只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牛,他們的斗法不同而已,自然而然引出要敢于挑戰權威的主題。教師通過一個“謬”字貫穿全篇的教學,使得主線清晰,學生思考也更有方向,教學的指向性也更強。
3.2 巧選空白點,促進學生思考。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學習小古文,如果可以讓學生用小古文來說說話,檢驗學生對小古文的認知程度,這何樂而不為?《書戴嵩畫牛》中,當教師教到牧童指出杜處士珍藏的《斗牛圖》被說是假的時候,“處士笑而然之”,如果是你珍藏了幾十年的名畫,突然被人說這是假的,你會怎么樣呢?有的同學會回答:我會憤怒地想罵人,因為這是大作家的畫,怎么能容一個小屁孩在胡說八道。教室響起了一陣掌聲,可是這并不是教師所要達到的效果。文言文的學習還是要通過古文的形式來表達。教師提醒學生要用古文的形式來表達,學生瞬間領悟。有學生說“我會驚而疑之,咦,你為什么會這么說呢”,有學生說“我會聽而罵之,你一個放牛的哪懂得欣賞大作家的作品,簡直胡說八道”……教師緊抓文言文中的語用點,讓學生模仿創造,不僅能觸發學生對人物行為品質的深層思考,還能訓練學生運用文言文進行簡單對話的能力。[3]這種方法一篇文章精選的語用點很多,教師就善于挖掘,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選擇讓學生表達,既不拔高要求,也不讓學生覺得乏味,使之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以此來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3.3 精選質疑點,促進學生思考。教師應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活動,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思維,提供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靈感、興致參與體驗活動,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一篇文章中的觀點不一定是全面的,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對教師、文本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的理解,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努力學習課外知識,建立課堂與課外的聯系。如在教學《書戴嵩畫牛》時,教師圍繞著課前寫的一個“謬”字來學習。在學完后,教師讓學生回顧整篇文章,這篇文章寫得是小牧童向大畫家挑戰,那我們能不能向文章挑戰,向大作家蘇軾挑戰。教師請同學們看注釋,學生一下子領會過來。牧童的見解也是片面的。牛在爭斗時,有掉尾而斗的情況,也有搐尾而斗的情況,于是,學生就會對文中的中心句提出了質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請給這個句子加上符號。學生經過一番思索后,有了兩種不同的加標點符號的方法。第一種“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第二種“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這兩種改法都是建立在學生的思考之上。學生課上動腦了,才能使知識變得鮮活、靈動起來。由此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得出牧童的判斷和耕田人的見解也是有局限的。但這是為什么呢?一輪新的思考又應運而生。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不能只滿足于課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教材是供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教學之材,它不是傳授的經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教師和學生才是教材的主人。因此,教師培養學生能從教材中走開去,使教材真正地為學生服務,為教學服務。
文言文的教學是一門較為深厚的藝術,需要教師潛心研讀教材,仔細推敲,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教師讓學生帶著方法學,努力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水平,為中學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