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仙鳳
(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印山民族小學 貴州 玉屏 554000)
在小學英語教學活動中使用信息技術,對教師來講可豐富教育形式,增強英語課的吸引力,為素質教育目標落地提供有力條件,從學生角度來講,英語教育信息化可減輕求知負擔,感受學習樂趣,提高學習效率,在此基礎上提升聽力、口語交際能力、讀寫能力等英語素養。然而,有些小學英語教師存在輕視教育信息化的問題,出現信息技術未能充分利用的現象,影響育人成效。因此,為使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構建效果更優探析信息技術應用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1.1 強化師生信息素養。師生接納英語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構建的必要條件,這就需要師生對“信息化+英語”教學的優勢有所了解,對電子白板、新媒體等設備、技術并不陌生,可適應信息技術打造的英語教學環境。例如,英語教師可在每節課開始前花5分鐘左右的時間引導學生聽音頻、答問題,音頻不局限于教材內容,教師可在網上篩選學生感興趣的音頻,凸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英語聽力訓練優勢,確保學生想聽且能專注的聽,進而強化學生的英語聽力。
1.2 校園信息化教育系統健全。首先,小學院校需為英語高效課堂信息化建設創建數據庫,負責存儲音頻、圖片等資源,使英語高效課堂構建中信息資源的選用能事半功倍;其次,學校需做好信息系統、數字設備、教學軟件運維工作,以免信息技術無法靈活應用;最后,學校需定期組織英語教師提交課堂信息化構建行動方案,了解教學需求,受需求驅動改善信息化教育系統,為新技術、新設備應用推廣提供條件,還要指引教師改進相關方案,使小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更有特色,能充分使用現有技術條件,滿足本校學生英語素養發展需求,落實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小學英語教學目標[1]。
2.1 根據課標應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英語新課標是高效課堂構建的著力點,課標指出英語教師需助小學階段學生夯實學習基礎,確保學生愛學、會學、勤學,在學習中能樹立跨文化交互意識,增強語感、英語思維能力、讀寫等能力,還可在英語學習中獲得自信,養成良好自學習慣。基于此,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構建需根據課標應用信息技術,將學生掌握知識、素養強化、全面發展視為課標達成度檢驗的依據。例如,教師在進行“It’s on your head!”的教學時,可應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生獨立學習環境,先播放本課音頻,供學生邊聽邊讀,助其明確生詞發音,再將若干問題展示在電子白板上,如“Where’s Tom?”、“Who is in the red coat?”等,其目的是指引學生邊讀邊回答問題,最后將思維導圖在電子白板上展示出來,將“in、on的用法”、“Whose is it、Where is it等重點句式”、“dress、shirt等單詞”視為思維導圖的關鍵詞,引導學生回憶本課知識并填充導圖,使學生能增強英語素養,如思維能力、語用能力等,還可夯實學習基礎,落實基于課標應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
2.2 將信息技術與英語教材關聯在一起。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學生能更加主動的學習英語知識,還可體會到英語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基于此小學英語高效課堂需應用信息技術有效呈現、講解與輸出知識,使學生能在課上高效學習并提高學科素養。例如,教師在進行“Spring is warm”的教學時,可應用信息技術在電子白板上展示4首英文兒童詩歌,鼓勵學生想一想每首詩歌對應的是哪個季節,其目的是導出新課并助學生閱讀群文,學生可優化語感,還可激活英語思維,將個人的記憶、情感與所學知識關聯在一起,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播放一些圖片,指引學生說一說在不同的季節人們能做些什么,助學生學會用“In+季節”、“They are doing sth”等重點知識口語交際,一方面用信息技術加工處理英語知識,使知識呈現方式更為多元,另一方面用信息技術給予學生啟發,學生能減輕英語學習負擔,高效學習并強化英語素養,繼而達到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構建高效英語課堂的目的。
2.3 在學情驅動下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學情是英語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打造高效課堂的動力,教師需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基于分層教育理論展開育人活動,解決英語課上部分學生跟不上的問題。教師可將小學生分為三大學段,在各學段銜接過渡時花一節課的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指引學生自我介紹,推薦一部自己愛看的動畫片,以“我的母親”為題寫一篇短文,對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知識基礎等方面有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制定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高效課堂分層構建方案,為的是滿足各層學生英語學習需求,為不同學習成長階段學生提供參與英語教學活動的支點。例如,教師在進行“What can you see?”的教學時,可利用信息技術創建翻轉課堂,并設定難度不同的自學任務,如聽音頻熟讀對話、根據課文補全電子白板上的短文、用“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 a…等重點句式創寫對話”等,引領各層學生完成自學任務,確保翻轉課堂上每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繼而提高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英語教學質量[2]。
3.1 素質教育原則。素質教育指的是學生在英語課上不僅需掌握知識并增強能力,還需保障品格、思想、心理等方面可共同進步。例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口語交際時,需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構建利于心理教育滲透的課堂,將知識講解、心理健康教育擺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達到高效英語課堂構建的目的。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可應用信息技術制作一些音效,如掌聲、歡呼等,在學生畏懼口語交際的同時播放音效,給予學生鼓勵與正面暗示,使學生能勇敢挑戰自己,解決膽怯、自卑等心理問題以及閉口學英語這一教學問題,教師還可根據學生口語交際興趣、能力利用信息技術營造相應的情境,達到吸引學生口語交際的目的,高效培育學生的聽力、語用能力等英語素養,繼而實現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構建的目標。
3.2 生活化教育原則。信息技術可將生活環境與英語知識聯系起來,學生能在生活化教育活動中高效學習。例如,教師在進行“Can you write in English?”的教學時,為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及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可播放一段視頻,在視頻中學生會發現部分游客在游覽名勝古跡時,存在隨意攀爬、亂丟垃圾、濫用閃光燈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以“文明旅游人人有責”為主題引導學生寫即興演講稿,將生活經驗、視頻內容、社會責任感、道德修養轉化為用英語寫話的動力,繼而在生活場景中調動學生思、寫、達的積極性,減輕學習壓力,消除教學阻力,使高效課堂構建得以事半功倍[3]。
3.3 趣味性原則。信息技術可改變英語知識在學生心中的固有印象,教師可在趣味性原則的指引下調配信息資源構建生動、活潑、有趣的英語課堂,為學生樂學英語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在進行“Peter is writing”的教學時,可將“學習掌握現在進行時”視為主要教學目標,利用信息技術組織學生玩游戲,教師在播放視頻的過程中隨意暫停,同時提出問題——他/它/她正在做什么,學生起立回答問題,靈活使用“主語+be+動詞ing”的句式結構,率先成功搶答正確的學生可獲得1積分,游戲時間內積分最多學生獲勝,教師可給予其一些獎勵,如筆記本等,為的是指引學生積極參與游戲活動,認真觀看視頻,仔細聽問題,在課上敢于發言,高效學習英語知識,繼而在有趣的游戲活動中利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
4.1 加強教學評價。信息技術可改變小學英語教學評價方法。例如,教師可將學生英語課上的表現以圖片、視頻、音頻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存儲在一起,建成英語學習成長數字檔案,在此基礎上從時間維度、能力維度切入進行針對性、生本性、發展性的評價,著重通過評價解析學情,說明學生階段性英語知識掌握程度及口語交際、跨文化交互意識及其他學科素養的發展情況,為學生在英語課上調整學習計劃提供依據,加強評價促學,構建高效課堂,使教師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4.2 教育理念變革。現階段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構建需教師踐行“雙減”理念,在此前提下構建高效低負型英語課堂,將減輕學生英語學習負擔與高效課堂構建關聯在一起,使學生能在壓力小、興趣強的狀態下學習成長。例如,教師在進行“Today is Saturday”的教學時,可組織學生以龍擺尾的方式接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如“What day is it today?”、“What month is it now?”等,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制作閃卡,并在電子白板上展現出來,點擊鼠標便能更換閃卡,閃卡上寫著不同的星期,如Sunday、Monday等,有的還寫著年、月、日,學生需聽清教師的問題正確作答,若學生回答錯誤教師追問,如“Are you sure?”、“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等,用以啟發學生調整答案,還可確保師生互動高效。學生在接力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極為專注,每位學生雖然只回答1-2個問題,但要掌握所有的基礎知識才能正確作答,自學效果較優,同時學生聽他人回答問題的過程,亦是重溫英語知識的過程,可減輕英語學習壓力,在“雙減”理念驅動下基于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英語課堂[4]。
4.3 豐富教學舉措。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英語教師可構建翻轉課堂,在此基礎上應用任務驅動、群文閱讀等教學舉措,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并增強學科素養,如思維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然而有些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并不能全情投入,教學舉措的弊端隨之顯現,這就需要教師增強教學舉措的多元融合性,彌補單一教法的缺陷,達到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構建高效英語課堂的目的。例如,教師在進行“How much is it?”的教學時,可采用“合作探究+情境表演”的教學舉措,利用信息技術播放與銷售有關的視頻,同時教師在視頻即將結束時暫停,給學生無限遐想的空間,教師鼓勵各組根據視頻主要內容、生活經歷續寫故事并創編“課本劇”,積極使用本課知識點,如以teen結尾的數字、It’s xx yuan等,以及crayon、brush等生詞。待合作編排完畢后教師給學生時間表演,因為課上時間有限,所以教師可利用英語課后服務的時間組織學生表演,并將學生表演的經過用電子設備記錄下來,傳至電子白板,供學生合作探究、自省反思、優化“課本劇”,發現對話中的錯誤,如在回答物品價格時未能變換單復數、定價脫離實際等,使學生能對本課基礎知識留有深刻印象,繼而應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英語課堂。
4.4 課程高效開發。微課是“英語知識+信息技術”下的產物,助英語教師在討論類、閱讀類、習題類及其他類型的微課支持下開展重點清晰、形式多變、生動有趣的英語教學活動,保障微課與英語閱讀、口語交際、隨文練筆等知識模塊相契合,不僅能豐富英語知識的表現形式,還可填充教材,實現英語課程高效開發的目標。例如,教師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可應用微課準備一些英文繪本,供學生拓展閱讀,使英語教材中的“Let’s read more”這一模塊得以擴充,發揮線上英文繪本可看、可聽的優勢,吸引學生聽、讀、思、探,并能在解析繪本中心思想的過程中獲取全面發展所需養分。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在“Let’s read more”模塊課程開發時可規設若干主題,如“消防安全無小事”、“紓解心理壓力的重要性”、“傳統文化之美”等,繼而使教師可圍繞主題線上篩選利于學生閱讀、學習、成長的文章,還要保障學生讀的懂且喜歡讀。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技術可改變學生“讀”英語故事的方式,教師可將《小王子》、《彼得潘》、《小飛象》等英文電影的華彩段落匯總到一起并編設成微課,供學生課上賞析,同時依托微課開展話題探究、趣味配音、故事新編等教學活動,使得英語教學舉措更為豐富,滿足學生多渠道學知識、強素養的需求,達到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構建的目的[5]。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英語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離不開學校提供必要條件,師生亦需強化信息素養,把課標、教材、學情看做基于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要點,在課上施行素質教育原則、趣味性原則、生活化教育原則,教師還需加強教學評價、變革教育理念、豐富教學舉措、課程高效開發,繼而利用信息技術調配小學英語教學實踐所需各類資源,如音頻、視頻等,助學生輕松學習、全面發展,繼而提高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構建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