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冬林
(甘肅省臨夏市逸夫第一小學 甘肅 臨夏 731100)
作為一門基礎科目,數學知識既有著工具性,又有著科學性的特點。隨著學生年級不斷增加,學習深度也會持續加深,學習方法也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不少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會出現難以理解題目,找不到解題思路的問題,而教師也應當正視這些問題,通過轉變教學思路,采用有效措施,構建生活情境等形式,為學生的深度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1.1 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對于理科科目來講,邏輯思維能力屬于基本能力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明確數學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養成數學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借助生活情境能夠推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持續訓練中也能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這是由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關注點不僅僅是運算上,同時也會思考如何根據情境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一來,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鍛煉。
1.2 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在學習中,學生若能對學習充滿興趣,具有良好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就會有質的提升。傳統教學理念中小學數學課堂有著枯燥乏味的特點,學生通過大量計算,掌握各類概念和規律。很顯然,這樣的教學模式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借助生活情境,能夠讓學生將知識和生活構建聯系,學生也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對知識有獨特的體驗,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
1.3 豐富教師課堂教學內容。雖然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以教材為主,但是在課堂上教師也不能單純依靠教材講授數學知識,而是應當在教材基礎之上加入合適的課外教育資源,這樣能夠讓學生拓寬視野,使用生活情境教學法就能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選取的生活情境不僅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還要滿足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能夠讓生活中的元素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深度學習。
1.4 培養學生健康學科意識。在數學學習中,教師也應當關注學生的學科觀念養成[1]。由于數學知識對學生來講有較高的學習難度,為了避免學生出現畏懼,抵觸的心理,教師就應當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數學學習興趣,形成健康的學科觀念。在生活情境中,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學習狀態等,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動態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讓情境更好地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狀態,最大程度發揮情境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學習意識。
1.5 促進學生探索能力提升。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已經成為現階段國家教育的根本目標之一。在數學科目的學習中,學生的探索能力也是提高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若能在小學階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索意識,在后期不管題目如何變化,難度如何增加,學生都能借助自己的探索能力解決問題。知識來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夠具體應用,因此各類生活情境也能讓學生通過探索感受到知識的豐富多彩,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探索空間,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
2.1 創建微課生活情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在為小學數學教師的生活情境構建提供越來越多的幫助。微課有著內容精悍,時間短小的特點,能夠有效凸顯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借助微課構建生活情境,還能夠讓學生在合適的時機內轉換注意力,避免學生在枯燥的學習中產生抵觸心理。除此之外,微課構建生活情境還能夠為學生打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在學生觀看微課視頻過程中,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個感官,推動學生的興趣提升,無形當中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產生正向的引導。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制作不同種類的微課,例如加入圖片資料,視頻資料,音頻資料等,這些資料能夠帶動學生進入到一定的情境中,使學生產生代入感,在身臨其境的狀態中,感受微課中數學知識的多樣性[2]。實踐證明,借助微課構建生活情境,更符合小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在學習年、月、日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首先應當明確,該單元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認識年月日的時間單位,并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在課堂導入環節,一些學生的思緒難以及時回到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幫助學生調整好學習狀態。首先,為學生展示幾張中國傳統節日的照片,引導學生說一說節日的具體日期。再為學生播放一些標志性的視頻,引導學生說一說視頻出現在哪些日期?學生的積極性會被調動起來,在回答問題中也能發散思維。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不僅是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過程,同時也會為其他的學生帶來一定的參考。在良好的互動下,每個學生都能提高對知識點學習的興趣。
2.2 創建日常生活情境,構建積極學習氛圍。中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為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見,生活情境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貫徹這一理念。小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在生活中,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發現數學知識,并思考數學知識的具體應用,如在和父母逛超市時,在去公園玩耍中,都能發現豐富多彩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也應當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在課堂上為學生舉出生活中常見的案例,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從學生熟悉的事物中入手,這樣能夠讓課堂氛圍更加輕松和活躍,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為學生構建日常生活情境時,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問題進行引導,讓學生展開思考,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學中問題設置要有梯度,不能太難,否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太簡單,否則學生會感受到毫無挑戰性。只有提出和學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符的問題,日常生活情境的引導作用才能發揮到最大。
例如,在學習克和千克的重量單位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加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元素,引導學生感受質量的概念,并學會簡單的計算。概念知識對學生來講,不能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而是根據具體案例進行理解。教師可以提前拿出準備好的紐扣、乒乓球、硬幣、課本等物體,然后選擇若干名學生上臺進行配合,讓學生先摸一摸,用手掂一掂,感受物體的重量,讓學生說出哪個物體最重?哪個物體最輕?然后教師再拿出天平稱一稱與學生的猜想結果進行對比,這個時候學生對質量的概念就能清楚理解。同時,在數學學習中還能發散思維,利用質量知識解決生活問題[3]。例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繼續想一想,在逛超市時,食品包裝袋上通常都會有克數,想一想一袋鹽和一袋薯片的重量是多少?教師還可以在課后作業中加入一些尋找生活中物體的重量的作業,如此一來,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3 構建合作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21世紀人才要掌握四個學會,分別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每一個學會對學生來講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會共處就是幫助學生提高合作團結的能力,為將來適應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為了貫徹這一目標,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構建小組合作的生活情境,這樣能夠讓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得以彰顯。小組的學生還能在互相配合,互相幫助的情況下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一來提高學生的成就感,二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和記憶。學生在小組合作完成任務時,教師也應當鼓勵學生站在情境的角度解決情境中的問題,必要的時候可以給予適當的幫助或正向的干預,幫助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教師還應當關注到,留給學生足夠的討論和思考時間,這樣學生才能使用學習權利,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也才能養成正確的思考習慣和學習習慣[4]。
例如,在學習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首先明確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計算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舉出以下生活案例:小芳同學購買了一套課外讀物,花費10.92元,然后又購買了一個鉛筆盒,花費7.48元,請問這兩種物品共花費多少元?課外讀物比鉛筆盒貴多少元?教師先讓學生用小組合作思考如何列出算式,然后讓學生借助合作討論如何得出結果,最后教師選擇小組代表學生說出答案,再由其他學生進行核對和評價。這樣一來,借助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意識能夠順利解決問題,同時也能保證所有小組學生的整體水平提升。在小組合作中,課堂紀律也能維持到最好,學生的互相監督能夠避免學生出現交頭接耳的現象,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4 將課后作業生活化,助力學生全面發展。雙減政策的提出和深化為義務教育階段各個學科的教學明確的改革方向,中小學生五項管理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著雙減政策的落地開花。其中,作業管理屬于重要內容之一,小學數學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課堂學習效果之外,還應當重視作業的設計,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達到知識和能力的雙提升。課后作業能夠有效鞏固基礎知識,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作業設計中,教師就可以加入一些生活元素,持續鍛煉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教材中平均數和條形統計圖的相關內容時,教師應當借助具體案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場踢毽子比賽,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結束之后,需要將比賽數據進行記錄。然后教師讓學生想一想,每個小組的平均成績是多少?哪個小組的成績最好?哪種計算方式最公平?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構畫條形統計圖,將所有參與比賽的成績進行登記。這樣的作業形式既能夠讓學生提高做作業的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進一步理解統計的深刻含義。
3.1 生活情境多元化。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注意到,雖然生活情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學生的學習進步,但這不代表生活情境教學法是唯一的教學方法,并且在使用生活情境時也應當重視情境構建的多元化,避免重復使用一種生活情境,使學生產生枯燥的感受,這就需要教師養成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的習慣,在課堂上為學生持續展示各種各樣的生活情境。借助獨特的教學風格和個人教學魅力,吸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5]。
例如學習對稱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用多媒體構建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多媒體中呈現的蝴蝶的翅膀,天安門等各種圖片的特點,還可以讓學生真正走進生活中,找到對稱圖形的具體案例,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多樣的生活情境更能促進學生全面了解知識。
3.2 關注角色的轉換。在生活情境中,教師也應當注意到,教師的角色和學生的角色應當發生變化。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在生活情境中,教師應當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學生是學習的探究者。教師要借助一定的方法,鼓勵學生探究、學習、思考、發現,不能只讓學生按照教師設計的思路走,而是應當鼓勵學生進行創新,使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主動解決問題。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總結和評價,幫助學生掌握方法,明確后期的學習方向。
3.3 豐富題目的背景。習題訓練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采用的鞏固基礎的方法,因此教師也應當重視學生在習題訓練中所表現的能力。大量的、重復的、機械的習題訓練往往難以讓學生產生計算興趣,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習題訓練時,就可以為學生豐富題目背景,加入一些生活元素,讓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關注在問題背景和題目計算中。如此一來,學生的心態也會更加輕松,對習題計算不會有排斥心理。尤其是在解決路線問題或雞兔同籠問題時,教師就應當將題目變得更加豐富,讓學生在閱讀題目時,自然而然地想到生活中的案例現象,再借助案例的引領找到解題方向。
3.4 情景社會化發展。與社會問題構建聯系是近年來學科教學呈現的主要趨勢之一[6]。學生學習知識最根本的目的是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小學階段課堂教學就可以加入一些社會化元素,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在為學生構建生活化情境時,也可以向社會層面進行延展,使學生能夠養成重視社會問題,參與社會建設的意識,真正感受到數學知識對社會發展和變遷所起到的推動作用。當然,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出現問題或錯誤,教師也可以借助社會化訓練方式幫助學生找到正確方法。
綜上所述,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發展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轉化效率。在此背景下,構建生活情境是推動這一目標形成的主要途徑之一。作為小學數學教師,首先應當重視生活情境的教學作用。其次要從教學方法、角色轉變、社會問題等多角度入手,為學生構建科學有效的現代化,先進化的學習以及成長環境,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多種因素的合力引導下,提高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