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勤
(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周莊實驗幼兒園 江蘇 無錫 214423)
堅守兒童立場,落實課程游戲化精神,我們以“落實適宜性實踐促兒童自主學習”為主要策略,積極創設自主性學習環境,持續聚力推進有效觀察,以適宜性實踐助推幼兒自主性學習。
致力于將教室轉變為積極的、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1],我們多途徑支持和引領教師進行自主性學習環境創設。
我們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室內外聯動,以班級自主性環境創設評議為抓手,通過理論導行、講座學習、進班指導、評議共享等舉措多管齊下,層層突破。
1.1 自學—導行—實例,有理有據有方向。達芬奇說過:“理論是軍官,實踐是士兵”,我們為每班配備了《幼兒園自主性區域活動》一書,老師們以研學打卡、導讀等形式學習適宜性實踐理論。我們強調自主性學習環境,有重點有步驟有指導有要求地逐步推進環境創設。
1.2 診斷—評議—展示,層層深入有突破。聚焦“適宜性”,趣味和意義兼顧是我們的追求,我們以園區內環境創設評議為促動手段,落實適宜性實踐。
1.2.1 診斷施策。業務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聯合進班診斷現狀,與老師現場討論、梳理問題,提出優化調整意見。針對各班自主性環境創設現狀,我們梳理出以下兩個較為突出的問題:(1)材料投放的預設性、開發性和友好性投放欠缺;材料呈現高結構和無意義的兩極狀態;(2)幼兒作品呈現方式缺少幼兒真實的白描式的呈現、回歸經驗的整體式呈現和幼兒參與的主體式呈現。
診斷問題后,我們通過教研活動和老師共商優化調整策略。我們啟發老師從材料投放要領、材料庫建設和使用以及幼兒作品呈現三個角度進行小組討論,確定了下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在游戲材料投放方面,注重細致觀察幼兒與材料、與同伴互動的情況,用心傾聽幼兒的需要,適時適宜投放材料。材料注重預設性、開放性和友好性投放。既有預設的目標,又符合游戲的特性,給幼兒自由、自主、創造的可能。教師細致考慮怎樣支持幼兒自由取放、方便取用,在材料呈現方式、相關規則提示方面各班應需改變。幼兒作品呈現則嘗試把幼兒經驗的生長過程陳列到作品中。例如建構區融合展示幼兒制作的門牌號、創意人物、車輛、設計圖集等。同時有意識引導幼兒參與作品展示的討論和決策,考慮幼兒的方便和需要,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班級主人。
各班老師在落實上述策略的過程中,對孩子現有游戲狀態的觀察加深了,能看見孩子在游戲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也能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和需要積極調整預設材料,并以班級材料庫建設的方式豐富低結構材料。孩子的過程性經驗也越來越多地通過幼兒白描性的、過程性的作品和語言記錄等呈現在環境中。兒童感越來越凸顯,自主性學習環境初見成效。
1.2.2 評議啟迪。我們進班實況觀察,看各班自主性環境創設的推進過程,看到了老師觀念的轉變,看到了老師的思考和智慧。園內的自主性環境創設評比讓老師們彼此的觀念得以碰撞明確,智慧得以分享啟迪,困惑得以交流解答,差異不斷縮小。
(1)評比——看見智慧。園內的自主性環境創設評比是針對前期各班室內創設情況診斷施策后的檢驗,也是促后期持續深入的拐點。我們量身定制了簡易可測的評比量表。 教師且看且評,并進行了評比后的研討,在現場評比中大家看到了同事的智慧,得到了啟發。
比如中3班老師和孩子們在自然角創設了一個曼陀羅創意造型區域,老師們驚嘆孩子的創新能力和審美情趣。小小的盆栽擺在蒲團中央,樹枝、廣玉蘭種子、香樟樹種子、紅色綠色香樟樹葉、栗子、木片等自然物有序排列開去,或螺旋形,或放射狀,或同心圓,那么富有生機和美感。老師們評議時深有感觸:“我們身邊有取之不盡的資源,這些自然物加上孩子們天馬行空的創意,可以有那么多變化?!崩蠋焸儚闹械玫絾⑹荆嘿Y源意識很重要,資源隨處可得,從發現到使用到促進孩子自主性發展,關鍵是要了解孩子的視角和需要,讓其成為孩子的學習資源。再深入一步,資源意識和兒童視角兩者必須融合,資源才能和兒童發生關聯。
評比有效地推動了各班自主性環境的動態創設,評比后的評議、思考有效地促動了教師的觀念更新和轉變,拓展了教師環境創設的思路,讓適宜性實踐成為可能。
(2)回應——鷹架成長。孩子的自主性學習需要更廣闊的戶外環境支持。室內環境創設和評議的同時,我們積極推進戶外的自主性學習環境。有力的師幼互動是適宜性實踐的核心,[2]教研管理人員當好師幼互動的觀察者,支持者,積極回應教師在推進過程中的問題和需要,在追隨的全過程中靈活推進,啟發和助力教師去傾聽兒童的心聲,梳理和爭取一切可能的資源,梳理核心經驗,研判活動價值,優化活動形式,以增強幼兒與材料、他人的互動性,鷹架幼兒成長。
如中4班孩子們經過商議、投票,確定玩“芽寶駕?!表椖?,在綜合區開展騎行游戲。針對中班孩子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我們鼓勵中4班老師先去傾聽采集幼兒的想法,把孩子們的愿望、想法和困難羅列出來,梳理出相關的問題,然后根據問題,我們和老師一起開展了前審議:(1)孩子們喜歡騎什么車?怎樣騎?(2)怎樣的騎行經歷會對孩子們形成挑戰?(3)為了達到這樣可實施的挑戰,孩子們需要怎樣的活動環境和材料?聚焦這幾個問題后,我們發現首先是材料不夠,小車不能每人一輛,孩子們愛玩的坡道騎車沒有現成條件支撐,搭建有趣賽道的材料和分隔賽道的標志桶也很缺乏,還有,常用的騎行道太短,滿足不了孩子們飛快地騎行的愿望,怎么辦?是困難也是契機,我們首先想到依靠孩子們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中4班的孩子們見招拆招,把家里的小車都帶來幼兒園玩,一輛輛小車??吭谳喬ゼ苌?,色彩各異,大小不一,品種齊全。沒有斜坡車道,用輪胎和木板搭,畫設計圖,合作搭,嘗試,失敗了找原因,再設計,再嘗試,忙忙碌碌曲曲折折都是成長。
始于信任,基于觀察,適時回應,教師對孩子在游戲中的行為更能包容和欣賞,也更能做充分的預設和準備,讓適宜性實踐有效延伸到戶外。
自主性學習環境創設持續推進的過程,也是我們持續聚力推進有效觀察,倡導積極回應的過程,兩項工作密不可分。
2.1 教研助力 導向支持。期初,我們進行集團共性教研《適宜性實踐和3M互動觀察法》,通過分享交流和聚焦式導學,要求教師嘗試結合相關的理論基礎解釋適宜性實踐的重要性,理解自主性學習環境的意義和教師在自主性學習環境中的角色。在教研活動中,老師們分小組實踐,嘗試運用3-M互動觀察法在兒童互動表上記錄觀察結果,為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極嘗試使用打好了基礎。
學期中我們采取以賽促研形式,組織教師結合日常觀察所得進行視頻實例觀察記錄與分析比賽,實現理論—實踐—經驗的轉變,提升教師觀察評價能力?;顒酉葟慕處熑粘S^察中的“哇時刻”導入,在分享學習的愉悅氛圍中開啟專題教研活動。活動以分組比賽、及時點評為主要形式,以中班沙池游戲“過山車”游戲視頻作為比賽素材,分觀察記錄挑戰、分析評價挑戰、支持策略挑戰三輪開展。在觀察實錄挑戰中,各小組間成員互相合作,以關鍵詞記錄、數字箭頭運用、定人觀察、語音備忘等方式快速進行游戲實錄,評委從客觀、具體、使用直接引語等方面對小組選手實錄進行點評,梳理了共性策略,讓教師在實戰中更加明晰高效觀察記錄的科學方法。分析挑戰環節中,各組從不同的角度解讀視頻中幼兒的游戲行為,有的小組借助《指南》和3M觀察法,從材料互動、同伴互動等方面進行解讀,有的小組定人定點追蹤觀察,對幼兒科學探索和社會交往方面進行解讀,有的小組從幼兒表現的發展關鍵點進行解讀,從“科學領域”中情感與態度、科學能力、科學認知、數概念及“學習品質”中的專注力、判斷和嘗試等方面進行深入地分析。
2.2 平臺給力 評估隨行。日常工作中,老師們在日常工作中依托“一起長大”平臺,以照片、視頻等高效記錄形式和專業評價體系,聚焦室內外開展觀察評價,觀察領域涉及室內外所有游戲,觀察人數覆蓋到各班所有幼兒。老師們從一開始觀察的次數和內容偏隨意到觀察對象和內容變得更聚焦,在不斷觀察實踐中,老師們的觀察方法使用更加熟練。在聚焦觀察的同時,老師了解孩子的發展水平,針對性的給與指導和支持,并持續觀察,跟進。
2.3 項目聚力 縱深推進。延續上學期項目推進的經驗,各班老師和孩子們共同商定縱深暢玩的基地,以不斷生成的方式推進,有問題,有需要,有興趣之處皆為生發點。教師當好觀察者、支持者,積極回應幼兒問題和需要。在持續推進的項目研究中,教師有了更多觀察、思考、回應、調整的時空和機會,有了和幼兒一起將游戲縱深推進的可能,將新概念、新技能與幼兒的興趣、經驗或已有認識聯系起來。[3]
在項目聚力推進的過程中,教師密切關注,積極運用換位思考方式,在師幼積極互動的深入推進中,適宜性實踐展現出無限的可能和蓬勃的活力。
課程審議是我們推進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在本學期我們扎實深入落實全程審議,實踐與審議同行,建設更適宜的課程。
3.1 守正——基礎審議,搭設合理框架。我們建立基礎課程、特色課程相結合的課程框架?;A課程以卓越課程、幼兒閱讀整合課程、幼兒多元智能課程等作為參照,梳理出了各年齡段基礎課程推介使用表,各年級參照、審議后執行,保障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基礎。明確了基礎課程的實施體現預設、生成相結合的方式,在同樣的基礎課程框架中預留班級個性課程空間,追求各班基礎課程下的班本特色。
特色課程指“鄉韻”園本主題課程,挖掘和積極利用鄉韻資源,從生活、自然、藝術、閱讀等角度感知鄉韻、解讀鄉韻、傳承鄉韻、發揚鄉韻?!班l韻”園本主題課程通過節日課程、特定主題課程、選擇性課程等途徑隨幼兒生活自然流淌、留痕、生根。
3.2 創新——特色審議,融入個性內容。各班按照基礎課程推介使用表和“鄉韻”的特色發展方向,根據園區和班級已有研究基礎和資源特點,確立鄉韻特色課程的具體實施方向,以園級審議的方式確定下來,融入課程實施中。各班一方面遵循“本土、自然、親歷、共生、互融”的園本課程理念,一方面梳理羅列課程資源,繪制課程資源地圖和課程資源思維導圖,初擬課程資利用參照表,積極做好特色課程推進工作。
3.3 同行——組內審議,梳理共性策略。年級組是主題課程審議的核心力量,教研管理人員深入到相關年級組內,全程參與每次主題審議活動,在同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引領突破,積極解決問題,梳理主題課程審議的共性策略,促進教師的抱團前進。
在實施了第一個主題的審議后,教務向老師收集在審議中遇到的問題,回收問題共計11條,通過梳理聚焦為以下三個共性問題:1.主題審議審什么?主題審議怎么審?年級組審議怎樣兼顧組內共性推進和各班個性化實施?到底應該怎樣開展審議?21年10月中旬,為了進一步明確課程審議的意義,在借鑒學習的基礎上了解“一張圖、一條路”在主題前審議中的應用,從而結合實際形成較規范的主題前審議路徑和策略,我們組織開展了中班《秋天博物館》主題前審議展示活動并現場開展評議研討。展示活動中,中班組陳禧組長和全體組員們利用“一張圖、一條路”審議工具,從梳理幼兒已有經驗開始,按照審議順序,逐步推進,組內老師傾情參與,積極發言,貢獻智慧,觀摩的教師們邊看邊隨手記錄想法。
展示活動后,骨干教師各組自主選擇問題,結合現場審議展示實況,開展小組研討,評議碰撞,并結合思維導圖梳理提煉共性策略。
3.4 探尋——班級審議,夯實實施效果。各班每一位教師都是課程實施的主人,在年級組共性前審議的基礎上,各班兩位教師根據班級幼兒情況做微調。在同一主題下,各班的具體課程內容會有不同,有異曲同工之妙。各班在實施班本化課程的過程中,年級組會靈活應需進行智囊團式的班本審議,應某個班或某幾個班老師的需要,就班本課程推進中遇到的問題來共同支招,以拓展思路,探尋有效的策略。
老師們在班級審議中得到了實在的收獲,班本課程建設不是單槍匹馬、紙上談兵,而是一群人務實而深入地共同在探尋。探尋的過程中,兒童的發展越來越被放在核心的地位,我們不斷發現幼兒喜歡的活動內容和方式,把握靜態預設與動態生成的關系,以行動一反思一行動一反思螺旋式審議的方式,有效催生問題解決的策略,更加促進教師深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凸顯兒童立場的園本課程。
從創設自主性學習環境到觀察回應,到園本化課程的實施,適宜性實踐正逐步落地、生效。后續,我們將積極嘗試使用課程網絡圖,師幼共同記錄課程生發的過程,拓展適宜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