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娟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河安幼兒園 山東 東營 257200)
在不同區域中應用低結構材料時,教師碧璽充分考慮以下幾點問題:第一,要從本班幼兒的周圍生活中來選擇熟悉的、可操作的低結構材料,這樣才能滿足他們的這是需求,便于幼兒結合以往的生活經驗來操作、拼接和利用這些材料;第二,必須保證所選材料的安全性,要從幼兒的視角出發,選擇安全的、衛生的低結構材料,這樣才能大膽地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自由與材料進行互動;第三,盡可能地采取集中分類的方式來應用低結構材料,避免讓幼兒更多的翻找,這樣可以節省幼兒選擇、使用低結構材料的時間。因此,筆者立足于自身的實踐,在本文提出了幾點以低結構材料應用為導向的幼兒區域活動實施策略。
1.1 低結構材料使用規則不完善。第一,在區域活動中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材料使用規則是讓幼兒順利進行活動的保障,這樣才能保證材料的收集、有序分類和回收。但是在當前的幼兒園并沒有建立科學、完善的低結構材料使用規則,或者說教師對使用規則的認識不夠充分,在給幼兒投放材料時往往存在很強的隨意性,難以做到針對材料的類型來分門別類的收集、放置和取用,這會影響區域活動的最終效果。第二,在具體的活動中,教師呈現低結構材料的方式沒有明顯的次序,一股腦地全部給幼兒投放到相應的區域中,這樣雜亂無章的投放材料,會讓幼兒難以把握對應材料的功能,甚至花費一定的時間來進行辨別和使用,從而影響他們后續的時間活動,阻礙了幼兒的進一步發展。
1.2 教師對材料的選擇與使用缺乏科學性。第一,對于低結構材料的選擇沒有明確的層次性,教師很少針對3—6歲幼兒在經驗、智力因素以及認知水平上的差異來投放不同使用難度的材料,一味地給他們放置千篇一律的低結構材料,這樣會難以滿足個別幼兒的需求,阻礙了部分幼兒自主性的發展,很難實現不同層次幼兒的共同進步。第二,教師對區域中低結構材料的更換、調整不夠及時。由于周圍生活中的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幼兒對外界的認知也是不斷提升的,雖然低結構材料能夠讓幼兒維持一定的新鮮感,但是時間太長也會磨滅他們原本參與區域活動的熱情,教師長時間不更換材料的內容和類型就難以滿足幼兒們的探索需求,讓他們的興趣度逐漸降低,不利于促進幼兒探索水平的提升,阻礙他們的發展。
1.3 幼兒與低結構材料交互水平不高。第一,教師往往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搜集、投放低結構材料,卻忘了區域活動的主人是班里的每一位幼兒。孩子們是區域活動中重要的參與主體,本身也應該參與到低結構材料的收集、準備當中,如果鼓勵幼兒通過各種渠道來搜索甚或中的材料,不僅可以調動他們接下來參與區域活動、使用材料的積極性,而且還有利于豐富活動。但是在實際的教育中,幼兒參與低結構材料的收集程度比較低,他們與低結構材料的交互水平偏低,這樣一來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投放的材料,大大降低了區域活動對他們的吸引力。第二,所選擇低結構材料的功能性不是很強,難以調動幼兒內部的興趣。比如有些教師選擇了空奶粉罐作為某個區域的材料,幼兒幼兒把它當作是前行的障礙物,有的幼兒把它當作砌墻的“磚頭”,沒有充分發揮材料本身的價值,由于功能性不強導致幼兒的創造水平得到抑制。
2.1 生活化原則。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在任何階段教育中都受到極大的歡迎,這是針對傳統教育中忽視學習者生活實際、只注重書本知識等弊病而提出的,他認為知識的學習和現實生活是不可分離的,幼兒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必須認真踐行“生活化”的理念,打通課程知識和幼兒生活之間的“壁壘”,把生活中的素材和事物引進課堂,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意義的,才能實現讓幼兒在“生活中學”。因此,在選擇和應用低結構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遵循“生活化”的基本原則,能夠從幼兒的周圍生活中來選取熟悉的、可利用的材料,以便喚醒幼兒以往的真實經驗,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經驗來建構、操作材料,提高他們再創造的能力。
2.2 安全衛生性原則。安全是幼兒園開展一切教育活動的基本,不管在什么區域的活動中,教師都必須保證所選材料的安全性,低幼兒沒有任何傷害的材料才可以投放到相應的區域中。所以,教師如何選擇、如何收集低結構材料就顯得直觀重要,教師必須對低結構材料的來源進行嚴格、全方位的把控,遵循“安全衛生”的基本原則投放到幼兒活動的區域內,這樣才能保證幼兒在使用材料時的安全。比如,一些重工業廢舊的電池、廢舊燈泡中就包含一些有毒材料,這些是不可以使用的。此外,對于低結構材料的清潔也非常重要,教師要對低結構材料進行定期清晰,可以采取浸泡、高溫、紫外線消毒等多種手段來對幼兒使用的材料進行消毒處理,保證他們所接觸的材料安全、衛生、無害。
2.3 個體差異性原則。每個幼兒都是比較獨立的個體,由于他們的生長環境有較大的差異,導致幼兒在學習水平、心理狀態以及認知能力等諸多方面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再加上遺傳和家長教育的不同,他們成為了具有個性、具有差異的人,那么對于低結構材料的需求自然也有所不同。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的材料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師必須密切關注幼兒在各個方面的差異,嚴格遵循“個體差異性”的基本原則來進行低結構材料的有效投放,比如,大班的幼兒手部動作發育的比較成熟,所以教師就不能再投放相對簡單的材料,要投放一些多種功能、可以加工組合的復雜材料,這樣才能滿足大班幼兒的活動需求,并促進他們的發展。總之,教師必須兼顧每個幼兒的差異來投放各種各樣、難易程度不同的低結構材料,滿足他們多樣的需要。
2.4 趣味性原則。在將低結構材料應用到區域活動時,教師最先考慮的應該是所選材料能否調動幼兒的內部興趣,提高他們主動操作、使用材料的熱情,只有把幼兒的主體興趣當作出發點,選擇多種類型、富有趣味的低結構材料,才能提高他們參與區域活動的程度,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當中。而且具備較濃的活動興趣是讓幼兒保持專注學習狀態的一個關鍵因素。3—6歲的幼兒往往有著喜新、好玩的特點,他們對于一些新鮮、有趣的東西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因此,教師要遵循“趣味性”的基本原則來選取低結構材料,增添材料的趣味性,適應他們的操作、探索需求,逐步打開幼兒的求知閥門,讓他們對相關材料進行自主操作和建構,在此過程中提升他們使用材料、自主創造、游戲探索等多種能力。
本文以美工區的活動為例,立足于實踐,并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總體規律闡述了以低結構材料應用為導向的幼兒美工區活動實施策略,希望可以為其他教師提供相應的借鑒和參考。
3.1 應用低結構材料,激發幼兒的好奇欲望。幼兒的好奇心是他們對現有材料進行創造、發揮自身想象力的重要源泉,如何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孩子們的好奇心呢?教師可以從選擇趣味性的、操作性強的低結構材料入手,結合本班幼兒的主體興趣給他們投放新鮮的材料,引起孩子們的關注,讓他們能夠對此感到新奇,發現材料的新鮮一面,從而激發幼兒內部的探索欲望。3—6歲的幼兒經常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如果教師可以想辦法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低結構材料中,更有助于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讓幼兒對某些材料進行觀察、提問以及自主操作,使他們產生好奇行為,逐步激活幼兒的好奇欲,使他們帶著好奇投入到美工區活動當中。
例如,教師結合3—6幼兒的認知水平和以往的經驗,選擇了一些常見的落葉、吸管、紙盤等材料,將其應用到美工區,許多幼兒主動地對樹葉進行觸摸、對其他材料進行觀察。幼兒小蘭用手拿起一篇樹葉聞了聞、看了看,說:“這個樹葉是用來干什么的呢?可以用來當書簽嗎?”幼兒小剛用手拿起一個吸管,產生了疑問:“吸管不是用來喝水的嗎?出現在美工區可以用來干嘛呀?”……幼兒們紛紛產生了好奇心理。最后,幼兒們拿出自己想要的材料準備創造,比如幼兒小美把吸管粘在了紙盤上,并利用蠟筆畫出了一個水杯……通過對低結構材料的有效應用,提高了幼兒們的好奇欲望。
3.2 應用低結構材料,培養幼兒的探索能力。具備一定的探索能力是促進幼兒科學素養、創新能力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幼兒今后從事一切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愛因斯坦曾提過自己并沒有什么非常特別的才能,不過是喜歡把問題追究到底。探索力是幼兒觀察能力、學習能力等綜合體現,一些探索能力強的幼兒往往可以對某些事物進行獨立分析,能夠對低結構材料進行自主性的創造,憑借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來操作材料,這對于發展他們的動手力、創造力也具有一定推動作用。因此,教師應該合理地應用低結構材料,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主體興趣來自由探索材料的操作方式,使他們的探索能力得到相應發展。
例如,教師給本班幼兒投放了一些紙盤、毛線、紐扣等生活中常見的低結構材料,幼兒很高興的拿起幾個紐扣擺放在紙盤上,由拿起了彩筆在紙盤上畫出一個娃娃的輪廓,并興高采烈地給小伙伴展示,然后拿起雙面膠這個材料,把它粘在了紙盤和紐扣的中間,她用紐扣做了一個洋娃娃的大眼睛;還有的幼兒用五顏六色的紐扣在紙盤上擺放出一個氣球的形狀,用油畫筆在下方畫出一個房子,氣球讓房子飛了起來;也有的幼兒把相同顏色的紐扣擺放成一排,畫出一個彩虹,并用藍色的畫筆描繪出天空的背景……幼兒們用這些材料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作品,提高了他們的探索能力。
3.3 應用低結構材料,提升幼兒的游戲水平。要想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對低結構材料的選擇,要考慮是否給幼兒提供了不同類型、不同功能、能夠促進幼兒不同能力發展的材料,要根據班里孩子不同的需求給他們提供多種多樣的材料,這樣才能滿足每一位幼兒的操作需求,使他們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需要的材料來進行操作,提高他們在區域活動中的“主體”意識。教師還應定期增加新的材料,做到“常玩常新”,使幼兒能夠保持較大的游戲興趣,通過多種操作方式來提高幼兒的自主游戲水平。
例如,教師在區域給幼兒投放了紙袋、樹葉、剪刀、膠水、記號筆等豐富的低結構材料,鼓勵幼兒嘗試用這些材料來進行創造,比如有的幼兒拿起紙袋準備用它來做一個小貓,然后拿起樹葉用記號筆在上面畫出兩個圓圓的圈,當作小貓的眼睛,用膠水把樹葉粘到紙袋上,后來又想到小貓是有胡子的,于是在樹葉上撕下來幾根長條,貼在了小貓的臉上……在整個過程中,幼兒都沉浸在自己的創造活動中,如果單純地讓幼兒使用畫筆來畫小動物,他們可以十分鐘就結束,而讓學生利用材料來進行創造,他們的游戲時間就會延長,促進其游戲水平、創造能力的大幅提升。
3.4 應用低結構材料,發展幼兒的創造思維。3—6歲是一個人智力發展比較關鍵的時期,在這一階段的孩子們往往精力比較充沛,他們對外界的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所以也是培養其創造思維的重要時機。因此,教師必須把握住這一最佳時期,在區域活動中給幼兒投放適宜的、安全衛生的低結構材料,讓幼兒能夠根據現有的材料進行大膽地創造和操作,使他們把自己獨特的創意融入到材料的操作中,一方面可以發展幼兒的動手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使他們的創造思維被激發出來,從而提升幼兒的思維品質。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注意給幼兒提供自主創造的空間,讓他們融合自己的創意想法來創造性地使用材料,逐步提高幼兒的創造水平。
例如,針對班里幼兒的創造水平,教師應用了一些吸管、紙杯、乒乓球等豐富的材料,有的幼兒先用記號筆在乒乓球上畫上兩個圓形和一個月牙,再將乒乓球粘貼在紙杯底部,最后用剪刀在紙杯上挖出兩個洞,插入吸管,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其中乒乓球是娃娃的臉,用紙杯當作娃娃的身體、插入娃娃身體的吸管是娃娃的雙手。教師問這名幼兒:“你是怎么想到這么操作的呢?”幼兒回答說,寒假在我姥姥家的時候,我和爸爸就堆了一個類似的雪人,把笤帚插到雪人的身體當作手臂……由此可見,幼兒把雪人的經驗遷移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產生了新的想法,創造出別具一格的作品,促進其創造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低結構材料的合理應用對于幼兒自主性的形成與發展有著不容小覷的促進作用,教師是否能夠科學、有效地應用低結構材料的對于幼兒的創造行為的產生具有較大影響。教師必須遵循“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先進理念,圍繞3—6歲幼兒的實際情況、身心發展的總體特點來選擇、收集和投放低結構材料,給幼兒提供更多自主操作的機會和空間,避免給幼兒提出限制,讓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來操作、組合和任意拼接材料,使他們的創造力、動手力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