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懷中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第六中學 甘肅 清水 741400)
在對家國鄉情的培養過程中要以教材內容、課堂教學、社會的多元文化知識氛圍為基礎,從教材中提煉出以生活經驗和生活源頭為基礎的歷史知識,滲透“家國鄉情”的靈活班級氛圍,以中國傳統文明為依托,以文化傳承為平臺,普及“親國情懷”的知識內容,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文化傳承、社會責任感、民族認同的核心素養。如何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以及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家庭情懷和國家情懷呢?這就需要歷史教育者對當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不斷的探究和努力挖掘其深刻的影響力,教師需要在學校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出具體的策略和方法,高中的歷史課堂就會更加生動形象。
1.1 家國情懷的概念:家國情懷是研究和探索歷史的人文追求和社會責任。一般來指的個人對國家共同體保持的使命感、責任感/歸屬感和認同感。
1.2 依據家國情懷去研究歷史學科價值觀念的變化。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版本中要求,通過歷史的學習逐漸形成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形成祖國的榮譽感和認同感。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要求在教學學生要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風土人情,對祖國從不同層面產生認識。這兩個版本的課程標準對從歷史學科中研究家國情懷進行了不同的表述。它們主要體現在歷史學科在教學學生方面從愛國主義到家國情懷的轉變,為高中歷史的學習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學生學習歷史四個核心素質主要是培養和鍛煉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和培養歷史核心素養教育過程中應形成的基本價值觀和觀察能力。家國情作為這些品質的代表,它是價值追求和人生目標的具體體現,是教育學生實現立德育人目標。歷史的五個核心素養水平被實際劃分成1-4級別,每個級別都有不同的標準,既相互聯系,又有很大的區別,并且每一層次都在更高水平的性能和基礎上對之前的認知加深以擴展和延伸,每一個層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以2015年高考歷史卷第40題為例。題目的主要內容是講述關儒家思想的材料。其中一個問題是對學生很有啟發性的探究性題目,那就是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孔子和儒學。
如果學生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按照以下幾步來完成本題目。第一是要從材料中快速的篩選出儒家思想發展的解題線索,然后學生根據已有的歷史知識對考題的內容進行分析判斷,分析之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對考題的內容進行清晰有序的討論。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學生都可以是利用歷史素材與知識點相結合的方式來對家國情懷進行耐心細致的解讀。如果學生對歷史證據和歷史解讀的素質具備了一定的水平了,那么他們就可以在原有的歷史觀點基礎上對考題的知識內容進行進一步啟發。
在目前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不重視糾錯在具體的課堂環節中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在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培養過程中往往被注意到強調歷史知識的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會為學生講解很多應對歷史考試技巧,鼓勵學生大量記憶歷史教科書里的內容,以應付升學考試,學生都期望取得好成績。長期這樣下去,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形成誤導,認為學習歷史只有取得好成績才是正確的,這對培養學生的祖國感情是極其不利的。也有一些教師不能充分利用歷史資料、網絡資源應用上課堂教學上,現實中的歷史課堂內容大多枯燥乏味,并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相應的歷史知識和內容的交流,在閱讀和感知歷史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疑問和困惑。由于歷史老師不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就不會對學生提供更多的幫助。如果教師不能在課堂上以身作則,家國情懷就沒有辦法在高中歷史課堂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因此以上幾種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我們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家國情懷的培養。
高中歷史教材中文化生活的相關內容時,每一處都滲透著人文內涵、愛國主義、社會責任、民族認同等核心品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深入挖掘教材,走進學生生活,采用生動形象的微課展示,列舉出身邊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案例,把歷史教材內容的那些五彩繽紛的知識板塊,潤物細無聲的浸入融化到學生的心靈??梢允且皇资惆l愛國情懷的詩,可以是共同抗戰的歷史電影,可以是先進事跡美好篇章的譜寫,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的希望。在我們的教室里充滿親情的陽光,照耀在每個孩子溫暖的身上。歷史課堂借助家庭文化、班級文化、校園文化為基礎,借助方便、快捷、高效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基礎,在學生里弘揚學生愛國精神,以愛人民為核心的素質,豐富學生愛家園、愛校園的政治文化生活,以學習辛亥革命為例來闡述歷史課堂家國情懷在歷史課堂的具體體現和實施策略。
4.1 通過激活教材內容,在課本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新課改背景下的核心素養是通過學生學習形成的必備素質和關鍵能力的素質,是學科教育對學生培養的專業化體現?!凹覈閼选笔菤v史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要真正領會家國精神的前提是要學習教材,深入了解教材,探索教材的深刻含義。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覺悟;當代世界,我們的國家要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通過豐富多彩的教材內容,活潑和生動的人和事,傳播正能量,培養出一批充滿親和力,充滿個性魅力的教師群體。家國情懷滲透著中國幾千年來深遠的文化力量。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仔細挖掘不斷的探索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愛國情懷培育的策略。
“辛亥革命”這門課的內容相當多,但對這次事件發生背景、過程、影響等因素在教科書中只是輕描淡寫,即使學生瀏覽幾次或者仔細的閱讀,也只會留下淺顯的知識印象。對于高一學生來說,他們對辛亥革命的認識大多局限于孫中山的影響,辛亥革命為后世遺留的偉大成就,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主要是推翻了舊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因此,學生常常容易忽視的辛亥革命的目的,以及對世人產生的革命情感和革命精神,讓學生明白“世界的興衰,人人負責”是每一個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因此,通常的高中歷史課的教學方法是根據已有的教學目標完成辛亥革命背景闡述的教學。本章對“資產階級革命者如何體現民族情懷這一核心品質的運用進行總結。因此,在思考如何從動態情感的角度推動整個課堂的發展時,我選擇了最能引起學生共鳴的角度——從“角色”開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講述一節課的內容為了尋找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課堂上選擇了貼近生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本節課的導入:這24個字是學生都能熟悉的背誦??煞譃椤胺睒s、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正義、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好”三個層次。他們是我們當下為之奮斗的目標。早在一百年前,中國就涌現了一批心懷遠大理想的人,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國家的富強在不斷的奮斗著,為了新中國的成立付出了鮮活的生命,讓我們重新回顧那段有無數英雄先烈創造的輝煌歷史。
4.2 構建靈活課堂,同溫“家國情懷”,重溫歷史。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是在人類在的不斷的自我探索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祖國的日益發展和繁榮富強,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富饒的土地和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更為我們締造了美好的精神家園,有了這些保障,每一個孩子都擁有了一個健康、陽光的生存環境,更好的培養了高中的歷史核心素養。此外,課堂學習每一節“文化生活”課上,都在圍繞如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質、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如何豐富學生日益增加的文化生活的需求,我們在為孩子搭建了各種學習平臺,學生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在描述辛亥革命的過程中,從武昌起義到建立中華民國的建立,這一教學過程都是有教師闡述,學生記錄重難點知識,對考試不考察的知識點,往往忽略掉不在課堂上進行講解,由學生課下自行研究,高中的課程比較緊,學生在課下沒有很多的自由時間,往往這一部分知識點就會被忽略。學生對這部分的印象少之又少,沒有情感的投入,只有很難意識到武昌起義的另一層含義就是狹義辛亥革命的成功,武昌起義的勝利的機會,革命的最終結果是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推翻了清朝的統治,這將是一個歷史教訓。我們應該反思:這樣的歷史是死氣沉沉的歷史,會使學生對革命者缺少認識,對革命的事跡缺少認同感,也不會對來之不易的革命成就不重視。
對此,在高中歷史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了“回顧歷史人物,看圖片講歷史”的課堂教學環節。在課堂上將展示四幅圖片,觀察圖片的不同點,讓學生識別出與辛亥革命密切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如黃花崗起義、湖北軍政府的成立、武昌起義、保路運動等。課前,學生將通過查閱資料、觀看視頻等方式提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體歷程。在課堂上,再對課前預習的知識點進行歸納、交流和分享。課堂上的探討過程讓學生體會先烈們到革命的決心和對戰勝的信心,將家國情懷貫穿到整個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
4.3 在課堂上普及“家國情懷”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要培養中學生歷史學習中展現的“家國情懷”,單靠一堂40分鐘的課、和一本歷史教材是不夠的,需要不斷的在學習過程中豐富和加深對“家國情懷的”認識,不斷的對課本以外的歷史知識的積累,要為學生營造一份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操,要做到愛集體、愛人民、愛社會主義。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的中華文明歷史,是無數的愛國之士不懈奮戰得來的。
4.4 不斷加深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理解認識,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家與國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有國才有家,兩個不能區分開。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蔽覀兒纹溆行疑钤谝粋€以實現偉大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奮斗目標的新時代。“家國情懷”是高中歷史課程中的歷史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教師課堂教學時,學習和探索歷史的社會責任和人文追求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養成歷史核心素養的切入點。我們從本質上講,培養中國學生的核心素質就是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彼前殡S著歷史發展始終不點的歷史觀點,也是社會迅速發展的文明準繩,它始終不變的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社會不斷進步的推動。
傳統的歷史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和陳舊,學生會產生厭學的心理,對歷史學科的知識學習厭學,這就要求教師不斷的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模式,改革當前的教學現狀,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歷史教師在教學常用教材中可以將內容與國內外現狀相關聯,使教學過程具有現實感,參與和延伸歷史教學內容,將愛國情懷、友好情誼等良好品質與祖國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甚至可以與其他學科相聯系,學習古代圣賢的愛國主義的模式,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更加全面的理解愛國情懷,把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發揚光大。
4.5 教師做到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在歷史教學中國輸入愛國情懷。老師要身正為范、為人師表,為學生樹立好榜樣。作為當代教育中的一名歷史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自己得示范作用去引導和感化學生,讓我們應該肩負起傳承歷史文化的責任。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避免單一的講授和枯燥的聯系,教師對課堂教學沒有投入感情,那么學生也不會有更多的熱情去學習本門課程。教師在課堂上充滿激情,這樣的課堂氛圍就會感染學生,讓學生明白自己身上肩負著一個國家興國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學生會更有學習動力。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當他對自己的國家充滿感情,對自己的事業充滿熱情的時候,他才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他的學生。一個民族使命感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的影響是深遠的不斷的探索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的改進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充滿歷史氣息的學習氛圍,為社會輸入更多的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