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偉


摘 要 本文結合“SOLO分類評價法,陳述了實現《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版)》及各科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評”一致性要求的基本思路:在課程標準與教材要求的“應知應會”和學生實際的“已知已會”中尋求平衡,同時引入SOLO分類評價法,以學習目標與成功標準的設定為前提,通過有效的評價,實現“教—學—評”一致性要求。
關鍵詞 “教—學—評”一致性;SOLO分類評價法;新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3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06-0009-03
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個課程標準。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增強了指導性,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圍繞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的總體設計理念,各課程標準也都直接或間接地提出了“教—學—評”一致性的具體要求或建議。如,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學習積極性”[1];道德與法制課程標準提出“通過對學生的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反饋,促進教師反思并改進教學,使教能更好地服務于學,努力實現‘教—學—評一致性”[2]。作為一線教師,如何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評”一致性要求,需要結合課程標準與教材提出的學生必須達到的質量標準、完成的任務,即“應知應會”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學生“已知已會”的基礎上,設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然后組織教學活動。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采取有效的反饋評價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課程目標、教學任務落實到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板塊、每一堂課中去。本文嘗試基于SOLO分類評價法探討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具體策略。
一、“教—學—評”一致性與“SOLO分類評價法”概述
“教—學—評”一致性指的是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與對學習效果的評價應保持一致,不能割裂開來,教、學、評三個環節都要和教學目標保持一致。筆者認為,教師要落實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提出的“教—學—評”一致性要求,首先要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達標的具體標準,然后再依照各科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發展水平,并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幫助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在掌握、理解、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中提升綜合素養和能力。同時,教師要將評價融入教與學的全過程,在解決“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評價手段幫助學生明確“為什么學”“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怎么學”的問題。之后教師要思考通過怎樣的技術手段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筆者認為,“SOLO分類評價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技術手段。
“SOLO分類評價法”由香港大學約翰·比格斯和凱文·柯林斯在1982年提出,不久后這個方法就成了一個廣受歡迎的教學評價模型。與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相比,SOLO分類評價法的優點在于提供了一個系統與語言模式,它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在設計與實施教學中評估“教到什么程度”“學到什么程度”,還可以讓學生對照學習目標與成功標準對自身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自我評估,解決“我要去哪里?我進展如何?下一步去哪里?”三個不同水平的問題。新西蘭教育研究者約翰·哈蒂認為,SOLO分類評價法“是解釋這三個水平并將其融入學習目的和成功標準的最為有效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有四個不同層次,分別被定義為‘單點結構層次‘多點結構層次‘關聯結構層次和‘抽象結構層次,它們分別意指‘一個觀點‘許多觀點和‘拓展觀點。前兩個層次是表層學習,后兩個層次屬深加工。表層理解和深層理解一起促進學生最終形成概念性理解。”[3]具體如表1所示。
上表第一列呈現的是學生不同的思維水平,第二列呈現的是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習目標,第三列呈現的是與不同思維水平、不同學習目標相對應的成功標準,學生可以根據成功標準表判斷自己所處的學習水平,明確下一步努力的目標。
二、如何借助SOLO分類評價法促進“教—學—評”一致性
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轉化過程,如對教材的二次開發等,教學是否有智慧更多地表現在一個教師能不能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將課程標準的要求與教材內容轉化為課程資源(設定具體的教學目標、編制具體的教學任務等),并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組織學生開展具體的學習活動。而這一教學過程是否有效關鍵在于教師是否高度重視評價的設計與實施。
要在教學中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尤其是學科思維素養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運用SOLO分類評價法,認真評估學生在某一個具體內容學習中可能達到的問題解決思維層次,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明確不同思維水平層次應該達到的具體學習目標和成功標準,提醒他們在具體的學習進程中對照目標與標準判定自己的學習程度,通過自我反饋,調整學習策略與方法,并朝著自己可能達到的下一個目標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向教師和同伴提出需要幫助自己達成下一步目標、走向成功的幫助。教師要做的就是提供幫助和指引,讓學生依據評估結果思考下一步該作怎樣的努力,如何在接下來的學習活動中慢慢接近下一個目標并走向新的成功。
此外,借助SOLO分類評價法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教師還要高度重視教學目標的設定與陳述。教學目標既應該是教學的結果,又應該是教學評價的依據,所有教學任務的落實與教學活動的組織都應該在教學目標統攝下展開,同時指向教學目標的達成。如何幫助學生在一個個任務與一個個活動中走向教學目標(或者說是學習結果),同樣要求教師轉變觀念,確立以評促學的理念——通過多樣化的、多維度的評價推動學生更好地學。當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考慮到學生在不同思維層次水平上的學習水平,就會去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從“一個觀點”走向“許多觀點”,并形成自己的“拓展觀點”,在表層學習與深層理解的基礎上形成對學習內容中一些概念性問題的理解和掌握。
三、如何在“SOLO分類評價法”指導下進行教學評價
如何才能很好地將SOLO分類評價法運用到具體的教學設計中去研判學生具體的學習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與成功標準呢?這要求教師努力在課程標準與教材規定的“應知應會”和學生實際的“已知已會”中不斷達到平衡。下面以“部編本”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飛向藍天的恐龍》為例,具體談談教師如何在“SOLO分類評價法”指導下進行教學評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中“課程目標”第二學段(3—4年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要求學生“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樂于與他人討論交流”,“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聽人說話時能把握主要內容,并能簡要轉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講述故事力求具體生動。能主動參與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動,根據不同的場合,嘗試運用合適的音量和語氣與他人交流,有禮貌地請教、回應”[4],等等。
回到《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這篇文章所在單元的“單元提示”中的“藍天、森林、大海蘊藏著自然的奧秘;過去、現在、未來述說著科技的精彩……”介紹了本單元的課文內容以及文體;而“閱讀時能提出問題,并試著解決。展開奇思妙想,寫一寫自己想法明的東西”則向學生提出了學習這個單元的基本任務,或者說基本要求。此外,這個單元的“助學系統”還分別通過“資料袋”“小練筆”“口語交際”“習作”等提出了本單元學習的一些要求,如“準確表達信息、清楚連貫地講述。”“你想發明什么?它是什么樣子的?把它寫出來介紹給大家吧。”“閱讀科普作品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學術語。這時候要運用在課上學過的方法,試著去理解。”……《飛向藍天的恐龍》課文后的學習要求有:“默讀課文,把不懂的問題寫下來,并試著解決。”“假如你是一個解說員,會怎樣簡明扼要地介紹恐龍飛翔藍天演化成鳥類的過程?”“課文中的不少語句表達很準確,如‘科學家希望能夠全面揭示這一歷史進程,找出這樣的語句讀一讀說說自己的體會。”筆者認為以上這些就是課程標準與教材要求的“應知應會”。
如果我們再去看這冊教材第一單元的教學要求,就明白學生過去已經在閱讀中受到過抓住關鍵詞領會課文的意思以及“轉述”的訓練。筆者以為,教師回顧教材系統前面的學習要求,是研判學生“已知已會”的重要一環,至于學生學習實際達成情況,還需要教師通過復習回顧、課前談話等策略做一些“前測”,由于篇幅所限這里不展開論述。這些前期準備工作做扎實了,教師就可以借助“SOLO分類評價法”設置這篇課文教學中學生思維由簡單到復雜的學習目標與成功標準了,詳見表2。
從教的視角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必須呈現明確而具體的可供學生參照評價的基本標準,或至少在學習目標的陳述時充分體現可用來評價的標準要求。筆者經常舉這樣的例子:今天要學的是用“三步投球”動作把球投到籃筐里去。如此,學生在學會了單手運球后就會明白接下來要學雙手交叉運球,還要學習在運動中單手運球、雙手交叉運球……慢慢地還要學習在與對方隊友“對抗”中運球,在比賽中最終的目的是要把球投到籃筐里去——可以是自己投,也可以是將球傳遞給自己一方投球最準的那位隊友或者是占據最佳投球位置的自己一方的隊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可以不斷評估自己的學習進程,不斷明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努力的行動。
參考文獻: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8,9-1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50.
[3] 哈蒂.可見的學習: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習(教師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61.
責任編輯:劉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