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平平
摘 要 基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將美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立美育人、促進學生審美素養提升的有效舉措。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踐中,可以從“目標確立融合美、教學設計預約美、課堂生態遇見美”三個維度,將美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關鍵詞 美育;道德與法治;審美素養;融合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06-0055-0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1],從更高站位出發,對學校美育工作進行再認識、再深化、再設計、再推進,進一步凸顯美育的價值功能[2]。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也是“鑄魂育人”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蘊含著一定的美育資源,且美育的價值目標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有較高的契合度。
重視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美育滲透,是指要把美育元素有效融入與滲透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之中,使德育與美育融為一體,實現寓美于德、以德立美,寓德于美、以美育德。筆者將以“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這一課時為例,談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有效融入美育的具體實踐。
一、目標確立融合美
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設的效果,將美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師必須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就要找準美育融入課程的契合點、融通點,將育人之美貫穿教學始終。
結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具體內容,深入挖掘本課時美育資源,筆者確立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樹立正確的國家利益觀,強化維護國家利益的責任與使命,理性表達愛國之情,主動為維護國家利益貢獻力量。(2)能力目標:多角度辯證看待維護國家利益的觀念與行為,理性判斷與選擇,提高思辨能力和實踐能力,正確處理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3)知識目標:了解國家利益至上,從思想上樹立國家利益至上的意識,從行動上踐行維護國家利益的行為,與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做斗爭。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曾說:“探索教育的美、追求教育的美,是我整個教學里頭非常自覺的一個思路。”“教育的魅力,就是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開始懂得道理,體驗到,分辨出。”[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既觀照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宏觀要求,又指向了學生的德性成長。本課時教學目標之美,美在對正義的堅守,美在肩負的道德責任,美在正確的道德判斷和價值選擇,該教學目標的確立體現了學科核心素養與審美素養的融合。
二、教學設計預約美
(一)深度解讀,挖掘內容之美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存在著潛在的美育功能。本課時教材開篇即為“運用你的經驗”,對“一家兩代人守邊疆”的分析,這樣的內容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為學生提供了榜樣示范,呈現出情感基調之美。“相關鏈接”中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的相關條款,透過法律條文,我們看到了法律的理性、嚴謹之美。“探究與分享”中錢偉長、東北抗日聯軍將士的故事以及“閱讀感悟”中介紹的黃旭華等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跡,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主體性的“道德認知”。教材內容在知識結構上安排均衡,使整體內容和諧,給人以美的體驗和享受。教材中插圖的設計、科學合理的圖文解說藝術感強,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此外,教材的內容具有層次美,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相關教學活動。
(二)基于理解,建構體系之美
“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這一課時從思想、行動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明確任何時候都應堅持以國家利益為重。教材思路清晰,其中有大量學生熟悉的案例,但如果照本宣科,課堂教學僅僅是從一個案例到另一個案例,可能會導致學生在分析問題時一葉障目,就思想談思想,或只見行動不見思想,學生所接受的也只是碎片化的知識,沒有立體感,也不能深度遷移和運用。筆者在備課時,通過深入思考,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架構,學案設計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前置學習、自主探究。此處設計了兩個任務,一是嘗試繪制本節課的思維導圖,小組匯報預學成果;二是組內交流預習過程中的困惑。第二部分,合作導學、展學互助。這一部分設計了“致敬·英雄贊歌”“思辨·愛的智慧”“體悟·青春接棒”三個主題探究活動。第三部分,大膽質疑、自主構建。即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在課前繪制的思維導圖基礎上完善知識體系,分享方法與經驗,嘗試提出新的問題。其中“合作導學、展學互助”是本節課的主體部分,三個主題探究活動既對本框題內容進行了整體設計和二度開發,也鏈接了本課時前后的內容。該設計從大處著眼,與細節處環環相扣,體現出學科內容的結構化、體系建構的設計美以及學科思維的邏輯美。
(三)巧設情境,整合資源之美
情境教學法,即將知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創設恰當的課堂教學情境。這能夠拉近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助推學生思維進階。本節課教學情境的創設之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語言的感染力。本節課是一堂理性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教師根據所要教授的具體內容、預設的教學目標,以富有情感的語言進行授課,再現文本中的英雄人物、英雄故事,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產生情感認同,最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利用多媒體渲染情境。比如,通過播放長津湖的電影片段,聆聽孟晚舟女士歸國的演講,給學生以強烈的畫面感,激發其愛國之情,而課堂中所呈現出的情景契合的意境,正是審美經驗的基本特征。三是角色體驗。在“思辨·愛的智慧”環節,教師設計了一組情境討論題,并以“如果我也身在其中,我該如何選擇”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幫助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認知發展,達成情感認同。教師融合審美教育,借助多種形式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這樣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感,還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在課程資源選擇上,做到審美與向善的統一。
三、課堂生態遇見美
(一)展學互助,團隊風采之美
筆者所在的學校正積極推進“合作文化”下的課堂生態構建,不僅希望學生有合作意識,也要具備合作素養。在課堂教學中,基于“合作文化”,通過展學互助生動呈現學生“在場”的課堂樣態。下面以其中某一小組的展示為例。
[GK2!]學生1:我們是飛鷹組,我們組展示的問題是對觀點一的評論:有人說,今天不像過去,國家面臨生死存亡,今天的國家利益已經不需要我們每個公民都去維護了。這個觀點,我們組在討論中達成了初步認識,首先請我們組2號同學來回答。
學生2:當今世界其實并不太平,影響國家安全與發展的內外因素依然非常復雜。我們組在討論中列舉了以下事例,請看屏幕(PAD屏幕共享,內容略),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著國家安全,所以,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接下來就請我們組3號同學結合其中一例進行闡述。
學生3:我想談談中美貿易戰。孟晚舟事件是中美貿易摩擦和技術封鎖的一個縮影,美國為何要以一國之力去打壓一個中國企業呢?大家都知道美國妄圖對芯片產業形成技術壟斷,而芯片技術是科技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關乎信息通信的命脈以及國防安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
通過這一具體實例,我們組認為我們要增強危機意識和防范意識,對危害國家利益,威脅國家生存和發展的行為時刻保持警惕。以上是我們組的觀點,歡迎其他小組質疑、補充或完善。
學生以四至六人為一小組,小組有完整的建制,有組名、有分工、有評價標準等,小組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展示,展示過程中融合互動,不斷激發學生潛能和思維活力。小組在展示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組織規范有序,落落大方,形式多樣,充分展現出團隊風采和青春自信之美。
(二)點評追問,教學機智之美
課堂點評是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思維方式、語言表達、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即時性生成評價,而教學追問是推進課堂教學的重要紐帶,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更是一種精彩的教學藝術。現實中,教師們的點評有些千篇一律,缺乏針對性,有些比較膚淺,缺乏高度站位,有些就問題論問題,沒有生成和追問,有些追問淺嘗輒止,缺乏思維深度。沒有追問和生成的課堂,缺乏生機與美感,更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
在本節課中,筆者充分發揮了點評和追問的功能,彰顯教學機智之美,為課堂增色。在討論“我們是否該為那些砸毀外國品牌手機、毆打穿外國品牌服飾的同胞的‘勇士點贊”時,學生從此類行為的性質、出發點、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等角度,提出要用理性、務實、文明的心態,合法有序地表達愛國情感。教師適時點評:“為你的客觀、理智點贊,愛國絕不是將拳頭砸向自己的同胞,真正的愛國不是簡單拒絕,不是粗暴抵制。”并追問:“為什么大家喜歡買、愿意買外國產品?我們除了要理性表達愛國之情,關鍵還要做到什么?”在追問中學生真正認識到只有祖國強大了,產品質量過硬了,我們才會更有底氣,而中學生能做的就是要努力學習本領,提升素養與能力。此處點評和追問既肯定了學生的探究意識,也指引學生不斷優化思維方式,達成深度學習的目標。學生在交流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系時,教師及時總結并進一步追問:“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這是18歲的陳祥榕寫下的戰斗口號,是用生命鐫刻的家國深情。但有人說,國家利益只是手段,個人利益才是目的,你贊同該觀點嗎?當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有沒有什么萬全之策?如果必須為了國家利益放棄個人利益,你會如何選擇?”在教師的追問下,激勵學生的思想交鋒,引導學生形成正向的情感,這也體現著教學機智之美。
(三)品德涵育,情感升華之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者不僅要傳授真理,而且要向學生傳授對待真理的態度,激發他們對于美好事物的欽佩情感以及對于邪惡事物不可容忍的態度。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該課程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應堅持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要在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4]。
在交流“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人人可為。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如何踐行國家利益至上”這一問題時,學生暢所欲言,筆者隨機點了幾個學生現場交流,大家的答案大同小異。在鄭同學回答此問題時,筆者突然意識到,他是學校升旗手。于是,課堂上有了這樣的對話:“我記得你是學校國旗班成員,你能不能說說每一次執行升旗任務時的體會和感受?”“作為一名升旗手,我特別自豪,雖然訓練特別辛苦,但我卻有一種榮譽感,因為我是學校首屆國旗班成員,國旗是祖國的象征。”“是的,捍衛國旗,實際上正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體現。鄭同學是國旗手,在每一次的升旗儀式上,老師和在座的同學都是護旗手,我們都在用自己最樸實的行動捍衛國旗,維護國家利益。”此處,全班同學自發地鼓掌。通過捕捉教學契機,深度挖掘德育因子,激發學生對德性的自我追求,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感,讓情感升華之美充分彰顯。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20-10-16(4).
[2] 葉郎.美育是心靈的教育[J].陜西教育(綜合版),2021(Z1):36-37.
[3] 向小琴,張登奎.美育融入高中思政課教學的實踐策略探析——以“文化塑造人生”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1(13):51-54.
[4]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新長征(黨建版),2021(3):4-13.
責任編輯:毛盼盼
基金項目:江蘇省南通市“十四五”規劃課題“美善相諧:初中思政課美育融合的實踐研究”(編號:GH202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