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繁華
摘 要 少年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抓住學生發展的拔節孕穗期,做適切于學生的思政教育,是學校思政教育的重大課題。青島八大峽小學立足于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大膽革新,扎實推進 “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體系建設的深入開展,打造學校思政教育“三橫三縱”的 “立交橋”,開創思政教育新局面。
關鍵詞 小學思政教育;“三全”育人;“五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 G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06-0058-03
蘇霍姆林斯基主張“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也對學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辦學就要尊重這個規律,否則就辦不好學?!苯陙砩綎|省青島八大峽小學立足于“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任務,提出了“讓每個生命都閃閃發光”的特色發展主張,不斷創新思政教育新模式,積淀辦學底蘊,以“求真、尚善、修美”為辦學理念,扎實推進“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的“三全”育人體系建設的深入開展,打造學校思政教育“三橫三縱”的 “立交橋”,著力開創小學思政教育新局面。
一、著眼立德樹人的頂層設計,鋪設“三全”育人“主干道”
“立德樹人”是培根鑄魂的系統工程,要在系統設計上花大功夫,下大力氣。為此,青島八大峽小學把思政教育工作納入到學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從頂層設計入手,加強思想引領,完善管理機制,構建自上而下的德育一體化管理體系、校家社協同育人體系、“峽光少年”評價體系三條育人“主干道”。
(一)全員育人,點亮心燈,構建全學科聯動育人網
為打破思政教師講思政的固有界限,青島八大峽小學從全學科、全視角、全育人的系統觀出發,構建人人是導師,處處有思政的“全員育人”體系。該體系打破年級、班級的界限,以任教學科為分,給每個學生配備了至少一位任課教師作為自己的育人導師,建構起了“全員育人導師制”。學校每學期舉辦的“導師來我家”系列走訪活動,為導師與學生、家長架構起溝通的橋梁。導師們走訪之后撰寫的“點亮心燈”關愛指導記錄,匯集成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檔案。全員育人導師制的施行,構建起全學科聯動育人網,打破了思政課的育人壁壘,實現了課上課下聯動,校內校外互動的良好育人新局面。
(二)校家社協同,三方聚力,實現德育效果最大化
德育管理一體化的建設不能只依靠學校,“還要處理好學校、家庭和社會在思政課教育中的整體協同作用,在思政課中,只有發揮好家庭的基礎性作用,構建倡導正能量、弘揚正氣的社會氛圍,思政課的關鍵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盵2]為此,學校凝聚三方力量,打造“一體兩翼”的立體德育體系,實現德育效果最大化。一體,指學校主體;兩翼,指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家庭教育方面,學校建設“家長大學”系統課程:一方面根據家長需求,為家長們量身定制適切的育子課程;另一方面發揮家長優勢,引進優秀家長課程,形成家校教育同盟。社區教育方面,學校以“借”的思維外拓,以“融”的思維深耕,統合周邊資源開發共建了青島航海展覽館、團島燈塔、李慰農烈士公園、中國海警局“雙鷹艦”等在內的十余個研學實踐基地,分年級開始了梯度研學課程,并依托海防優勢,打造“海洋國防系列”精品課程。豐富的實踐體驗,成為促進學生知識遷移、視域拓展的有效途徑,也成為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抓手。
(三)健全評價體系,以多元評價促學生全面發展
思政教育不能只是口頭的說教?!皩W生是接受教育的主體,學生評價是教育評價的基礎環節。正確的評價‘指揮棒,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20年頒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教育評價的作用作出了明確界定。為此,青島八大峽小學根據“峽光少年”培養目標,重新構建了“峽光少年多元評價”體系,把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納入評價體系中,并進一步細化了評價指標。評價指標內容涵蓋演講、活動策劃、志愿服務、研學等多元內容。借助評價體系將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內容進一步傳達給學生。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調動了家長評價的熱情,充分發揮了學生評價的主體性和教師評價的引導作用,能夠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3]
三條“主干道”,立足于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實際,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一體化的頂層設計,深化了品德教育,內化了愛國主義教育,強化了習慣養成教育,將思政教育建設提高到學校發展的重要位置,學生也日益展現出自信、向上的蓬勃朝氣。
二、立足學生發展的路徑設計,牢筑“五育”融合“縱貫線”
“五育”融合,必須堅持德育為先,將德育作為學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的關鍵。
(一)文化入手,點滴潤澤,涵養育人生態
學校文化具有廣泛性和彌漫性,體現在校園生活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對師生的行為和品德發展起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基于 “讓每個生命閃閃發光”的育人理念和 “德行好、會生活、樂學習、身心健、勇擔當”的培養目標,經過多方論證,學校著力打造“六節兩季”和四條長廊。
“六節兩季”,即“戲劇節”“體育節”“科技節”“藝術節”“育德節”“教學節”和“傳統文化季”“讀書季”,通過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發展學生多種素養,提高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四條長廊指的是教學樓內“我與榜樣同框”、誠信故事、海洋科學家、國學經典四條特色文化長廊。四條長廊與學生的成長過程相對應,讓學生在行走中感受“有榜樣、有品行、有追求、有涵養”的文化浸潤,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言行。
“六節兩季”和四條長廊的校園文化建設共同形成了多點前驅、多線銜接、多面聚合的一體化育人樣態。
(二)課程驅動,主題統整,實現“課程育人”
課程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學校應“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成效,還要注重挖掘其他各類課程的思政內涵,雙線并舉,推進學科德育、課程思政建設。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結合的要求。他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充分挖掘其他課程的思想內涵,將思想教育有機滲透到各科教學之中”[5]。為更好地落實課程思政,學校以道德與法治課為主進行了系統的課程統整,從課程教學逐步走向課程育人。
1.聚焦大概念,搭建相輔相成的課程架構
圍繞學生的培養目標,學校全面構架了以“光”為內蘊的“五彩峽光”課程譜系,“五彩峽光”以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為基本色,其中,紅色應該是學生成長的最重要的底色。為培養“德行好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展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筑牢學生的紅色基因,思政課教師從道德與法治學科入手,對教材進行了系統地梳理,分別提煉出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習慣養成教育和環境保護四大主題概念,并按照低、中、高年級形成八大系列板塊,以此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的認知。
2.學科整合,觀照課程育人價值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因此,在學科內統整的基礎上,教師又將蘊含相同要素的語文、道德與法治讀本、傳統文化、安全環境、德育活動等進行了超學科統整,聚焦每一個主題概念,又設置了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活動課程三級課程內容,三級課程聯動作用,充分發揮出課程的育人價值。
以執教課例“富起來到強起來”為例,本課出自人教版教材《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2021年恰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于是教師以教材內容為依托構建了“明黨史”這一大概念下的主題統整式課程群。在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生活,從衣食住行的日常變化入手,在小組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中初步感知國家富強離不開黨的卓越領導。在拓展課程中,通過學校大隊部組織的輔導員講黨史、黨團員講隊課、“影潤童心”紅色影視劇欣賞等課程引導學生知黨愛黨,感受革命先輩們的愛國情懷。在活動課程中,學??梢越M織學生赴中共黨史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海軍博物館、郵輪母港等地進行研學實踐,讓學生在參觀學習和探究實踐中了解黨的百年發展史以及黨給中國大地帶來的巨大變化,從課堂延展到課外,縱深推進;也可以借助學校體育節,組織開展“迎建黨百年”國防軍事運動會,或借助戲劇節,讓學生和老師一起創編《海娃送雞毛信》《潘冬子》等紅色劇目,在參與劇本創編和情景演繹的過程中,實現了“精神之鈣”和“學科素養”的雙提升。
“按照整體論的觀點,學習應該被視為一個復雜的整體任務,這意味著學習應該是以整體的方式進行,而不是分而習之。”[6]大概念統整下的主題教學實現了學科教學社會化、社會資源課程化。這樣的一體化設計不僅促進了學科之間的融合,更促進了德育與學生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讓德育課程真正成為有助于學生發展的,適切于學生需要的,能夠浸潤學生心靈的教育。
(三)課堂變革,創設育人情境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接受——掌握”,更重要的是“探究——發現——體驗”,所以教學必須要特別關注兒童視角,以兒童的方式形成兒童在場的充滿生活化的悅動活力課堂。在學法上要注重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情景劇表演、模擬法庭、以案說法、辯論賽等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使他們成為主動探索者,也讓思政課更加接地氣。教師還可以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連接思政小課堂和生活大課堂,通過這一方式實現實踐育人、綜合育人、合作育人的育人方式變革[7]。
還是以“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這個單元為例,為深化所學,引發共鳴,教師可設計一個探究項目:“聆聽歷史的聲音——哪些雄壯的聲音激勵你成長”。圍繞這個問題,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訪談“老英雄”、觀看《開國大典》《厲害了,我的國》等愛國影片以及去紀念館實地參觀等多種形式,在提煉、比較、總結中,形成對“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的理解,并通過“我做紅色故事講解員”“紅色故事我來演”“清明祭英烈,童心永向黨”等一系列活動形成這一探究主題下的“紅色精神”成長鏈。
如此,學生便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探究者。學生在實踐體驗和思考中,使情感得以共鳴與升華。
除此以外,教師還可結合時政、社會熱點等設計大思政項目化學習,比如:結合冬奧會,以“探秘冬奧·一起向未來”為項目,分年級組織開展“我眼中的冬奧英雄”“我眼中的冬奧精神”“我眼中的綠色冬奧”“我眼中的科技冬奧”“我眼中的數字冬奧”“我眼中的冬奧文化”等研究性學習;結合新冠肺炎疫情,以“我為逆行者頒獎”為主題,引導學生在了解、探究中學習生命至上、舉國同心、尊重科學、舍生忘死等偉大的抗疫精神;等等。
學生經歷這種項目化學習,在真實情境中主動探究,在任務實踐中具身學習,在邏輯遞進中深度理解,不僅提升了必備能力,發展了核心素養,同時也在積淀著紅色精神、家國情懷和成長之力。
學校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必須得把握住學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培根鑄魂,立德樹人,借由多維融合的育人體系,通過豐富的課程、多彩的活動、創新的形式,讓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入腦”又“入心”。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J].中小學德育,2017(9):4-9.
[2] 任偉,史向軍.善用“大思政課”的三個著力點[EB/OL].http://www.rmlt.com.cn/2021/0329/610652.shtml,2021-03-29.
[3] 王進.新時期小學思政教育現狀與改革策略探析[J].新校園(中旬),2016(11):13.
[4] 李昕.統籌推進大中小學一體化? 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9(7):10-12.
[5]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實踐(黨的教育版),2020(9):4-11.
[6] 陸道坤.新時代大中小學課程思政一體化的內涵、難點及優化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38-48.
[7] 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0.
責任編輯:毛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