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堯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藍天幼兒園 山東 東營 257091)
游戲教學雖好,但在實踐中,幼兒游戲的真實現狀令人堪憂,平等、自由、想象、創造、不斷創生等游戲精神的缺乏直接阻礙了游戲的開展。基于此,藍天幼兒園以課程游戲化為理念指導,從幼兒的游戲出發,順應兒童天性,捕捉兒童成長生長點,多角度、多方位拓展游戲活動,用游戲精神重塑教育觀,在不斷引導和拓展新游戲的實踐中,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構建了“游戲+”園本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是幼兒園教學質量發展的內驅力,而課程游戲化實施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的專業意識、專業能力直接影響課程游戲化的品質。因此,在課程游戲化改革勢在必行的背景下,教師必須堅定學習的態度,重構自己的兒童觀、游戲觀和課程觀,遵循“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為“游戲+”課程建構打好基礎。
學訓一體,提升專業素養。制定“新老互助、鼓勵進修,加強培訓”隊伍建設目標,為教師量身定做《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確定菜單式培訓計劃。邀請小康軒、小梵高、情境思維游戲等專業教師來園手把手的教,與董旭花、許卓婭、專家團隊面對面學;借助名師工作室開展研訓沙龍活動,僅2020年就開展研訓活動高達500余人次。
以研促教,倡導互助成長。在年級組教研基礎上,成立六個領域游戲教研坊,以分級負責制的形式層層管理,采取分層教研模式開展教研活動,園領導引領全園大教研,保教處直領學科坊、年級組中教研,年級組長分領班級小教研和備課組微教研,逐步形成“骨干方向引領、團隊研修支撐、個體自主發展”的良好氛圍,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
多元教研,提升綜合素質。教師既是研究主體,也是研究的真正實踐者。我們轉變觀念,將課題組、年級組、學科坊、工作室進行一線式融合,將課題研究和日常教研進行內容整合,把握真問題,開展真實踐、真研究,在實踐中學、思、悟,不斷優化教與學的方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實現了以東營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學前教育游戲活動實驗研究”《幼兒園“游戲+”課程建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統領下,《游戲背景下主題活動拓展與延伸的行動研究》等七項課題立項。
“游戲+”課程體系以游戲理念為統領,從多角度、多方位設置游戲課程,涵蓋運動、學習、游戲、生活、家園共育和安全護航,依托課程超市組織一日常規活動,形成系統化、立體化的園本課程。
2.1 常規課程超市沉淀經典游戲。常規課程超市包括學習活動引領下的省編教材,游戲活動引領下的區域游戲、經典游戲和領域游戲,運動引領下的區域運動、自主運動、集體運動。截止目前提煉經典游戲48個,并進行了48個“老游戲新玩法”的創新,從語言、藝術、科學等不同領域創編216個領域游戲。其中54個益智游戲、54個語言游戲、54個音樂游戲、54個健康游戲。例如:在戶外經典游戲中,我們利用周一升旗儀式活動時間,通過老師們先玩,幼兒當小觀眾的方式。積極展開“老狼,老狼幾點了”、“丟手絹”、“跳皮筋”等經典游戲,采取了角色轉換、道具多樣、豐富情節等多形式變換的方法,極大地調動孩子玩游戲的興趣,也更加直觀的學會了游戲的玩法、規則、及注意事項,讓孩子們體驗“老游戲,新玩法”的樂趣。
2.2 特色課程超市拓展活動載體。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發展水平,開設平衡車、非洲鼓、小鐘琴、圍棋、小梵高、魔方、竹竿舞、小小科學家等特色課程。例如:通過班級的創新、研究與實踐,大班開展的年級特色活動“竹竿舞”,從班級推廣到年級組,深得孩子們喜歡,從初級不動竿展示—初級動竿展示的層層遞進,從單人展示—多人展示—集體展示的豐富形式,全面發展了孩子們自身靈敏、協調、彈跳等體育能力。再如:創設科技走廊,通過直觀的操作了解水、電、風等比較抽象的科學現象,讓科學游戲化、趣味化。多彩豐富的特色活動,讓孩子們體驗到特色課程帶來的樂趣。
2.3 自選課程超市實現自主成長。根據幼兒興趣與教師專長,開設戶外自主游戲課程,組建社團式自選課程。先后成立非洲鼓、主題搭建、等5個社團。特別是利用周四的時間開設了投擲區、足球、小小CS等大中小16個全園自選區域課程。其中,戶外自選區域中的“小小CS”,利用廢舊輪胎、沖鋒頂、打靶臺等野戰活動材料,豐富了孩子們的情境游戲,幼兒通過感知體驗、交互合作、探索創造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了“鉆、爬、跳、跨”等技能,真正在玩中發展了孩子們的身體技能。在尊重幼兒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實現了幼兒快樂成長。
2.4 零星課程超市實現經典傳承。圍繞國學、古詩詞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圍繞經典繪本,開展分級閱讀活動;利用碎片時間,創設有趣的手指謠、謎語、魔方等過渡活動。例如:魔方游戲,通過不同形體的啄木鳥、火山、漢堡等魔方游戲,讓孩子們在其中體驗集觀測、動作、思維于一體的游戲過程,鍛煉孩子們的意志,發展幼兒的手部運動和腦部思維,促進幼兒游戲的積極性。零星課程超市實現了幼兒的全面發展,也同步提升了教師的綜合素養。
課程資源指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社會文化以及自然因素的總和。它既可能是課程內容的來源,也可能是課程實現的條件;既可能被幼兒直接操作利用,也可能被成人用來對幼兒產生影響。在園本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我們采取“全員參與”指導思想,在為課程資源發揮最大教育價值提供思路,包含兩個維度的涵義:一方面指讓幼兒最大限度地“全程”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各個環節;另一方面師幼以及家長“全員”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游戲+”課程以生活為根源。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認為“全部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也就是說:一日生活中處處蘊藏著教育。“游戲+”課程以生活為根源,游戲之外的生活是游戲體驗的主要來源。幼兒的生活需要和已有經驗是課程內容的源泉和首要依據。例如,大班組結合幼兒生活經驗及自我發展需要,開展了值日生游戲活動,把值日生項目的設立、任務的選擇、幼兒的分組等以游戲的形式開展,并輔以獎勵機制,激發了幼兒參與的熱情和興趣;再如,小班組創生的自理游戲,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把穿衣服、拉拉鏈、穿鞋子、脫鞋子自理活動與兒歌律動進行結合,使小班的幼兒在朗朗上口的兒歌和節奏中習得鞏固了自我服務的能力。我們認為,當幼兒在游戲中產生對生活的需要和體驗時,成人不能朝著功利的目的去干預,而是要在維持幼兒完整體驗的基礎上,和幼兒共同交流,使知識在體驗中獲得進一步生長的動力,回歸于幼兒的生活。
“游戲+”課程以整合為體系。幼兒的成長是身心全面、整體發展的過程,課程的各要素要有機的統一和整合,發揮整體育人的功能。我們以“游戲”為樞紐,從游戲內容(五大領域)游戲方式,涵蓋運動、學習、游戲、生活、家園、安全等多元因素,資源整合、計劃評價等多層面有機聯系,融會貫通,整合成課程超市的研究。例如:在大班數學5以內的加減法活動中,教師根據孩子經驗設置“釣魚區”,游戲中加入“答案盒”和“篩子”,孩子們可以用投篩子的方式確定得數,再釣取相應數量的“算式魚”即可找老師核驗計算結果,核驗成功之后可以獲得相應數量的金幣。這種融入情境的游戲真正促進幼兒對數學知識的領悟;再如戶外交通安全游戲,在游戲區域中投放了豐富的角色標志性材料和場景,有的小朋友當交警,有的小朋友當乘客,還有的小朋友是司機,小交警會檢查開車的小司機,指揮交通,觀察車距,開罰單,每個孩子都樂在其中,我是司機,我要遵守交通規則。我是交警,我要管理路上的車輛,我是乘客,我要乘坐小車,我是加油站工作人員,我要為車輛加油……在這樣的游戲里,孩子不僅僅只是認識了交通標志這樣的知識,在游戲中增強了體質,鍛煉了同伴合作能力、規則意識、知道了安全的重要性。我們始終將孩子們的安全牢記在心,希望孩子度過快樂的童年。此外,各年級組還根據年齡特點創生了推小車、叢林速遞、撿鴨蛋、兜兜樂、揪尾巴、愛的傳遞等親子游戲,家長與孩子一起手拉手,回到孩童時代,一起感受童真童趣。以充滿趣味的體育游戲和自己身體力行的行動,用熱情和活力陪伴孩子游戲童年。
“游戲+”課程以自主為歸宿。自主游戲是游戲化課程的靈魂所在,“游戲+”課程是生成與預成的結合,然而,即使是教師安排的游戲內容,也以幼兒的需要和要求出發,根據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興趣點、困惑等隨機調整游戲內容。惟有如此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他們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小班幼兒最喜歡的游戲就是角色游戲,他們結合各自的生活經驗,從中自主扮演各種角色,用語言、動作、表情等創造性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推著小車帶寶寶去買奶粉、游泳、看病等,或者在“廚房”里切切、洗洗、煮煮,過程中,我們把游戲開發的自主權交還給了孩子,給予了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再如,在沙水游戲中,有的孩子用小鏟子把小桶裝滿又倒出、倒出又裝滿,用心的老師靜靜觀察,發現他是在探索如何能夠有形脫模,于是老師適時介入,引導幼兒把沙子弄濕更利于造型,這個孩子有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經驗,并開始了其他道具脫模的探索。自主化的游戲氛圍和情境更有助于孩子更好的團結友愛、和善交往、辦事有責任感等優良品質,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創造能力、合作能力、也豐富了孩子的想象與創造。
“游戲+”課程建構更新了教師教育觀、兒童觀、游戲觀。研究中,幼兒園將項目活動研發權交由教師,如何運用好自然資源、如何聆聽幼兒的需求、如何支持幼兒深度探究、如何欣賞和接納幼兒的表達。核心課程組引領教師梳理項目價值、把關過程實施、開展動態評估,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跟隨自然教育思想而轉變,她們尊重幼兒意愿,接受幼兒在活動實施中的猜想與見解,采取符合幼兒特點的教學方式,支持幼兒深度學習和創新精神,努力跨越理論概念與實踐行為之間的溝壑,與兒童游戲共生長。例如:“特殊”幼兒——揚揚的成長。揚揚性格比較內向且有輕微的自閉,在班級時從來不主動找同伴、老師聊天。基于揚揚的問題,教師會在角色游戲中重點追蹤觀察揚揚的一舉一動,并尋求合適的時機給與鼓勵和引導,并且引導家長和孩子進行親子游戲,共同把愛和關注融入到游戲中,使揚揚的性格有了質的轉變,更加專注、投入,也會主動去溝通交朋友,有了看得見的成長和變化;再如小班的“九宮格之謎”游戲中,班里個子最小的小朋友沒有按照老師們設定的路線從一旁的爬梯爬上“九宮格”的箱子,而是開始了自己的探索,試圖用不一樣的方式進行游戲。第一次,她嘗試從獨木橋(兩個箱子中間的橫板)處爬上去沒有成功,第二次她嘗試從“九宮格”的另一端傾斜板往上爬也沒有成功,最第三次她選擇用腿搭在橫梯的空隙處終于成功了,而這種堅持、專注、耐力的品質只有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才能壓實沉淀。在這樣一個個班本化項目活動中,教師的課程觀不斷得到拓展,課程開發能力和執行能力日益提升。
“游戲+”課程建構促進幼兒自然成長、自由發展、自我實現。課程實施中,日常活動中幼兒記錄的游戲日記、課程故事等,見證了幼兒學習品質、游戲水平等各方面能力發展、見證了幼兒的成長。幼兒在自發的探究活動中與同伴交流合作,獲得更豐富的經驗;在對話材料、對話同伴中釋放靈性與天性;在材料互動和工具操作中,嘗試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表現,最終達成自我實現。
“游戲+”課程建構助推了幼兒園內涵建設和文化傳播。課程推進中,“游戲+”園本課程建設,始終圍繞“兒童中心”,支持兒童幸福成長之理念,把課程建設的思考、架構、實施、推進等當成幼兒園管理者對自身辦園行為不斷完善與優化的過程。各項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觀察和支持,相關論文、比賽中的獎項,見證了教師課程創生力、反思力以及專業力的發展。課程實施以來,幼兒園承辦了多個大型活動并獲得了多項榮譽,截止目前有市級學科帶頭人1人;市、區級教學能手7人;市、區級名師2人;開發區最美教師1人;開發區技術標兵1人;開發區教書育人楷模1人;省優質課一等獎1人;市級優質課、優課一等獎7人;市級安全優質課一等獎1人;區安全優質課二等獎2人;市、區級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創新課例二、三等獎6名;省、市、區提報案例、論文、課程資源21項;幼兒園被評為“教育融合創新新進集體”榮譽稱號。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成績,更在思考不足和未來:管理力量經驗不足、教師隊伍年輕化……前路漫漫、道阻且長、行而不綴,則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