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地處江西省中部,其環境優勢較為明顯,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是江西省的重要茶葉產地,同時也是中國名茶狗牯腦茶的原產地。近年來,吉安市充分發揮了自身的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茶葉生產規?;F代化、品牌化,茶葉產業正處在不斷向前發展的道路上。“三茶統籌”即“茶文化、茶科技、茶產業”三者統籌發展,基于“三茶統籌”背景,本文分析了吉安茶產業發展機遇,提出了吉安茶產業發展的建議。
國家高度重視“中國茶”的發展,并提出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國家茶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以茶產業與現代農業融合為重點,建設一批設施標準、管理規范、綠色生態的基地,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綜合實力強的茶企,創響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特色突出的品牌,構建茶業新發展格局[1]。
吉安堅持“兩山”理念,把茶葉作為全市六大富民產業之一。2021年全市茶葉種植面積突破340 km2,建成3.3 km2以上茶葉基地5個,0.6 km2以上茶葉基地32個,有國家級龍頭茶企1家,省級龍頭茶企10家,市級龍頭茶企29家,茶產業產值24.7億元。各產茶縣區涌現出一批典型經驗和做法:遂川縣提出“以茶立縣”發展戰略,打造“中國高山溫泉茶之鄉”,每年投入3 000萬元獎補資金,聘請陳宗懋、劉仲華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擔任狗牯腦茶首席科學家,茶園綠色防控技術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茶葉帶動了10萬農戶就業,人均年增收4 000元。2022年“狗牯腦茶”品牌價值達33.34億元,位列江西省第二;全國首創金桔茶系列,兩獲鄱陽湖展銷會金獎。泰和縣深挖文天祥“蜀江一杯潤肝膽,廬陵眾杰照汗青”的千古茶情,做優做精“蜀口茶”,獲中國茶學會“國飲杯”一等獎。井岡翠綠、永豐白茶、永新崖霧、泰和蜀口和東固綠茶等區域茶葉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2]。
茶文化發展推介力度不夠是吉安茶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①生態茶園文旅發展不明顯。當前吉安已開發大量生態茶園,但其大多以茶青采摘、生態觀光為主,與國內其他省市的茶園存在較大的同質性,與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融合度不夠,無法有效吸引大量的游客,尚未有效體現茶文旅融合發展優勢。②茶農融合發展意識不強。由于吉安市茶葉的主要經營模式還是茶農個體經營,因此在發展茶文旅產業的過程中必須得到大量茶農的參與。但在目前茶文旅融合發展優勢尚未明顯體現,且參與其中需要農戶投入一定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因此大部分茶農積極參與到茶文旅產業發展的主動性不強,最終導致茶文旅發展主體相對單一,無法形成有效規模。
勞動力不足也是“三茶統籌”視域下吉安茶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①吉安市的茶葉大多是利用梯田種植,茶區交通條件相對不便,無論是茶葉的施肥、采摘都無法實現大面積的機械化、自動化,基本都需要人工作業。尤其在茶葉采摘的季節,當地往往需要大量的采茶工人,才能在短短20 d左右的時間內完成春茶采摘。②吉安主要生產名優綠茶,茶青采摘時間短且集中,一些采摘時間更短的茶葉基地,每次采茶期0.6 km2地需500人左右,但是實際能夠來到基地采茶的工人甚至不足所需人數的一半,遠遠無法滿足用工需求。③隨著近年來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農村適齡勞動人口大量下降,農業用工成本逐漸攀升。2021年吉安市一個采茶工日平均報酬在150元,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一個勞動力成本甚至會達到400元/日,茶葉的生產成本相對較高。
茶葉作為我國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生活消耗品,民眾對于茶葉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為提升茶葉的質量,在現代化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往往需要來自多方面的技術人員的支撐。但是從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吉安市茶產業專項培訓資金投入不足,對于茶農的系統性培訓力度明顯不足,嚴重缺乏茶葉相關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如良種選育、防病蟲害、機械化采摘、茶葉加工和茶葉拼配等。吉安市的部分茶企甚至需要從其他采茶區高價聘請工人進行加工,不僅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而且由于技術缺乏統一性導致茶葉產品特色不明顯,無法在此基礎上進行品牌營銷[3]。
以廬陵厚重文化積淀為吉茶發展鑄魂,以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為吉茶發展本底,以高新科技之力為吉茶發展賦能,實現“三茶統籌”,促進吉安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①堅持以生態為先,打造莊園化茶旅基地。茶文旅融合發展基地應當以茶為中心,將茶與文化旅游產業有機結合在一起,可以采取“茶+文創”“茶+養生”“茶+民俗旅游”等方式進行精品基地的打造。重點在遂川、井岡山、永豐和泰和優勢茶區,按0.06~0.20 km2劃分成一個莊園,分類推進森林茶園、有機茶園、觀光茶園等標準生態茶園建設。②推動茶旅多元化。在茶產業重點縣區打造茶文化特色街、制茶體驗館、茶研學莊園等茶文旅業態,創作一批“廬陵茶事”代表作。③開發茶文旅精品線路。將全市各個茶文旅核心景區結合起來,融合茶葉、文化、旅游等多種資源,設計高標準的市級茶文化旅游線路,讓游客能夠從吉安感受到茶相關衣食住行、游樂、觀賞等多方位的優秀體驗[4]。④廣泛動員茶農。積極探索共享式發展的經濟模式,促進茶農全面增收,進而調動茶農積極性,快速實現茶文旅基地規?;ㄔO。
①建立完善的數字化平臺。將信息化技術覆蓋到茶葉種植、生產、包裝、存儲、物流和銷售等各個階段,這有助于使資源得到更加優化的配置,進而提升茶葉生產的整體工作效率與企業效益。②建設數字化新場景。融入5G、大數據、區塊鏈、智能儀器儀表和傳感器等技術,建立特色農產品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數字化模型,全天候茶環境監測、全覆蓋無人機管護、全流程產品溯源、全自動制茶設備等領域攻關,提升茶產業綜合競爭力。③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在茶文化綜合精品基地建設中,強化茶葉產業與鄉村旅游、養生、文創等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產業融合發展,這有助于刺激產業升級。④加大溯源信息平臺建設,分區域設立茶葉質量安全檢測檢驗中心,鼓勵配備檢驗室、速測站,健全產品可追溯體系。
①吉安對地方茶葉龍頭企業進行監督,要求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機制,即采取校企合作、優秀人才引進等方式提升本單位的茶產業人才素質,政府可以制定相關政策,為龍頭企業的優秀人才引進行為提供適當補貼。這種方式能夠讓龍頭企業做出榜樣,吸引更多的茶產業人才來到吉安發展。②涉茶相關單位充分圍繞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一“三茶統籌”思路,強化茶產業技術培訓力度,廣泛邀請、聘請同行業的各方面專家對吉安市茶農進行綜合培訓,培訓內容可以涵蓋茶葉采摘、茶葉加工、茶葉拼配和茶葉銷售等相關方面。③拓展校地合作,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平臺。支持茶產業重點縣高規格設立茶產業發展中心或茶科院,鼓勵在縣中小學和高級職校開設茶學專業,創建院士(博士)創新實踐基地等機構,聯合培養茶產業領軍型、應用型人才。④政府作為中介,強化當地茶葉龍頭企業、個體經銷商之間的聯系力度,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提升當地茶葉的綜合質量,吉安市整體茶葉口碑的提升,不僅能夠使茶農的收入增加,對于龍頭企業品牌效應的塑造也能夠產生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茶產業勞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與其他行業相比,采茶工的工資收入季節性明顯,穩定性較差,與其他工作相比性價比較低。因此,創新茶產業發展模式、提升茶農的綜合收入才是勞動力充足的根本保障。①“公司+農戶”模式。由村集體專門成立一家加工公司,對當地茶農的茶青進行統一加工、銷售,并由公司對茶農進行技術指導,這種方法能夠有效避免其他公司收購所消耗的大量中間成本,有效提升茶農的收入,進而促進茶農的參與生產積極性[5]。②“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公司自籌資金建立完善的茶葉種植基地,向村集體出借資金幫助其修建廠房,在廠房完成之后,再租借給公司使用,公司負責全部的種植、管理、加工、銷售工作。合作社負責人力資源供應。這種方式能夠通過優勢企業的資金、技術、營銷等資源優勢,明顯提升茶園的產品質量,進而增加所有參與者的收入水平;同時,村集體也能夠通過公司扶持建立的廠房獲取部分收入,有效提升茶農積極性。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由中國制造轉型為中國創造,著力提升中國各行各業的產品附加值是近年來我國政府正在著力進行的重點工作內容。中國茶產業具備上千年的歷史,但是從當前時代背景來看,能夠在世界上占據一席之地的茶葉品牌數量依舊屈指可數。吉安茶產業需抓住“三茶統籌”的發展機遇,打造茶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建立并完善數字化供應鏈平臺以刺激茶產業升級、制定人才培養與引進政策、創新發展模式以助力茶農致富,引領吉安茶產業在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進而帶動茶農致富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