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俊
(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和盛小學 甘肅 慶陽 745201)
在對班級學生進行管理時,班主任需注重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效率,并立足于學生主體地位,根據新時代下,國家相關教育教學的新形勢及新趨勢,結合學生自身個體差異和個性特征,采取更為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管理。在傳統式的班級管理工作過程中,主要是以班主任為主,作為管理模式的中心開展管理工作,這種較陳舊的管理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下學生及社會發展需求,因此,在進行班級管理時,班主任需與時俱進,不斷提高和加強自身綜合素養,并在實踐管理中不斷深入探索與創新,積極將單一化的管理模式加以轉變,從而探索并構建出更適合學生學習、成長與發展的新型班級管理模式,從而不斷提高班級管理質量及效率。
1.1 原則。
1.1.1 尊重小學生主體地位。開展的小學班級教學管理工作,應以學生為主,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并從小學生的興趣方面出發,進行班級教育管理框架及內容的構建,與此同時,從學生的興趣、喜好等方面出發,以學生智力的開發為主要班級教育管理目標,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日常班級管理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此外,要將課后管理、課堂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并加以相互滲透與促進,切實提高并不斷加強教學效果和班級管理質量[1]。所以,班主任要將課堂教學、課后管理進行有機結合,尊重學生實際學習、成長和發展需求,并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不斷提升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和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并將教育質量提升至最大化程度。
1.1.2 師生互動。對于班集體而言,班級的管理過程,便是相互融合與教學相長的重要過程,在班級管理活動過程中,班主任是主要的推動者和主導者,而實現班級管理目標,則需要班級學生積極配合班主任才能更好實現,因此,班主任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過程匯總,要不斷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力度,以此不斷提高和改善班級整體管理質量和效果。
1.2 內涵。在小學教育教學中,實行的班級管理工作時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不斷加強小學班級的管理,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從而促進小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綜合學習成績。尤其是在新課改教學標準和要求具體落實和實施后,提升小學階段的班級管理,對實現人性化、素質教育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2]。關于班級管理所蘊含的內涵,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對于班級管理,學者方炳林先生認為,班級的管理,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作為輔助,共同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事和人等情況,進行有效管理的一個過程,而實行班級管理的目的則是為了能夠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一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良好環境,進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目的。而學者黃兆龍先生這認為,所謂的班級管理,就是班集體成員之間進行互相管理,并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共同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的一種活動形式。
對于學生來說,班級是一種開展學習的教育組織,而對班級實行管理的最終目標則是為了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積極性,以及教學質量,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且為了能夠更好促進小學生身體、個性和知識的全面發展。從這一方面來說,小學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就是教師按照學校的整體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對班級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計劃,并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完成相關教學活動[4]。
2.1 管理觀念與思想陳舊。就小學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一個最普遍和共同存在的特點就是心智不夠成熟,且也是剛步入認知社會,認知世界的起步階段,因此尤為缺少相應的社會經驗,也還未形成和構建較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加上這時期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也沒有很強的整體意識和紀律意識,因此,這就存在有許多小學生不能接受班主任的班級管理現象存在。而對于部分班主任,教師而言,則會因為小學生各個方面的不成熟而認為需對其進行強硬性的引導,而這種強迫性的管理方式,完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這樣一來,不但容易促使小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還會嚴重限制和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5]。從另一方面來說,倘若班主任在對班級進行管理時,僅限于按照常人的邏輯思維去要求和管理學生的話,不僅限制學生綜合發展,還封閉了學生的天性,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個性化的良好培養與塑造。而管理方式缺乏了科學有效的理論指導,也會逐漸拉遠學生與班主任之間的距離,不利于班級和諧與發展,也不利于班級健康氛圍的營造。
2.2 學生早熟而產生逆反心理。新時代下,受現代化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影響,現在的小學生普遍存在心理早熟的現象,在班集體的管理工作過程中,都希望或是想要得到更大、更多的自主權,對于學生的這一變化情況,班主任往往會將其忽略或直接忽視掉,因而在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真正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實際需求,因而對班級里的一切大小事務,直接進行大包大攬處理,這便形成了一種“獨斷專權”的班級管理形式,因此,極易造成學生出現逆反心理,以至于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會做出一些較“不聽話”和叛逆的行為來,總是和班主任對著來,最終導致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僵化,從而導致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無法進行有效開展和落實[6]。
2.3 管理形式過于單一。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小學班主任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為了能夠更好提高管理效率,會采用直接決斷并一刀切的處理方式進行管理,并沒有充分結合學生的心理訴求、心理認知特點等進行管理,更是忽略和不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特征,而且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班主任給小學生的感覺都是比較嚴肅和刻板的,比較缺乏較靈活、合理有效的班級管理方式。這種過于單一化的班級管理模式,對于學生來說,既不利于其個性的良好發展,又會讓班主任感覺到管理工作的繁雜和沉重,導致班級管理效果不佳,質量較差。長此以往,在這種比較單一的管理方式影響下,學生也會覺得自己只是一個“被管理”的人而已,只需服從命令就可以,并沒有班級管理參與感,以至于學生的個人能力、天性等無法得到較好發揮。
2.4 忽略師生關系的重要性。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較和諧的師生關系對班級的良好管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班級管理模式中,采用的是以班主任為主、學生為輔的管理形式,就當下社會發展而言,這一管理模式過于陳舊,無法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需求,因此,再這樣的管理現狀下,師生間的關系過于疏遠且嚴肅,教師和學生間的關系并不和諧,這對班級管理來說,是完全不利的,且也不利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嚴重影響到了班級的管理質量、管理水平及效果等[7]。
3.1 優化教育觀念。在對班級進行管理的工作過程中,首先,班主任要對自身有一個明確認識,要知道自己即是一個管理者、引導者,還是班級建設、學習等氛圍地營造著和協調者,對于班級的管理,班主任只有很好地放下相關刻板認知,融入到學生當中去和學生親切溝通交流,才能夠更好地讓教育感染和熏陶學生。因此,班主任在實行班級日常管理工作時,首先要將相關管理觀念加以合理轉變,并采用鼓勵和欣賞的態度去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學,從而與學生一同構建一個較愉悅、輕松且和諧的班級氛圍,讓學生在融入班級良好氛圍過程中實現自主探索與學習。而在此過程中,班主任也需多運用激勵和欣賞的教育方式,看到并去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和優點,采用積極向上、正確有效的方式和語言進行引導。當學生學習和成績出現問題的時候,班主任應及時與學生溝通,結合學生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方法幫助學生,而不是視而不見、冷嘲熱諷,主動與學生建立平等關系,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8]。
3.2 制定科學的管理計劃。在對小學班級進行管理過程中,若想進一步改善班級管理形式和效果,班主任就需不斷優化相關管理方式,進而摒棄過于陳舊的管理模式,從多層次、多方位進行管理,提煉管理要點,并結合班級學生具體情況來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班級管理計劃,結合班級情況來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地引導,營造一個更為良好分班級風氣和學習風氣,同時,有機結合管理與學習,制定一定的獎勵機制,并以此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有效解決小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9]。
制定有效的班級管理計劃,一方面,能夠逐漸加強班級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突破現階段的班級管理困境,完善并優化管理方案及措施,構建更好地班級管理、學習環境,從另一方面來說,不僅能提高學習參與班級管理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不斷養成良好學習及生活習慣。所以,班主任需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班級學生具體需求來制定更為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案,并在日常班級管理過程中,有目的、有方向地開展相關管理工作。
素質教育背景之下,班主任越發注重學生主體意識,因此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和作用,讓學生在管理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同時讓學生、學生越學生間進行自我監督和相互監督,在學習中不斷改變自身存在的不良習慣與行為,自覺并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來,積極配合班主任開展管理工作,逐漸養成良好學習方式和習慣的同時,促進班主任更好開展班級管理工作。
3.3 結合學生個性制定管理對策。小學階段的學生個體年齡都比較小,自我的自律性、自控力也比較薄弱,因此,在對班級進行管理時,對于學生的具體情況,班主任要進行綜合考量,從多方面和多角度對學生加以認知和了解,及時發現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有目的的開展相關管理工作。這對于班級管理工作來說,雖會增加一定程度的管理復雜性和難度,但這種管理方式,能夠真正、有效地起到培育學生的效果。為此,班主任要不斷提升個人綜合管理能力和素養,并從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等角度進行切入,運用科學、有效、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不斷加強班級凝聚力,并基于整體管理不斷進行細化管理[10]。比如,班主任在制定相應的班級管理規章制度的時候,不應以自我主觀意識為主,且急于求成,而是讓學生積極參與,提出學生的個人見解,班主任和學生來功能制定管理制度,這樣一來,在后續對制度的具體落實和執行過程中,學生們也會自覺遵守制度,不管性格是活潑外向的,還是沉穩內斂的,只有讓學生參與其中并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才能在制度執行中真正地約束到學生自身行為。
3.4 強化學生集體意識。在對班級進行管理時,班主任也可將學生日常學習和相處形式作為參考依據,采取更為靈活、多元的管理方法進行管理,從而提高學生班級集體意識,進一步加強班級與學生間額情感聯系。比如,班主任可利用課余時間,多組織一些集體活動,例如一些比較有趣的老鷹捉小雞、接力賽等集體性游戲,并通過游戲的開展,讓學生們進行互幫互助,形成良好的班集體意識。此外,班主任在選拔和建設班級干部過程中,也可采取輪流當選管理的制度,讓學生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來進行選擇班級管理干部,采用這種選舉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班級主人翁意識,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班級的建設、管理工作中來,促進學生對班集體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全面地認識。而最重要的是,這種管理方式,可以讓班上的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的班級管理,且更能激發出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與素養。
總的來說,在對小學班級進行有效管理過程中,作為主要負責管理的班主任來說,需不斷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及素養,并學會將“權利”放下,立足于學生主體地位,在實踐管理中不斷進行探究并革新,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班級管理技術,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生活等習慣;與此同時,在班級管理中建設相關管理團隊,提高管理效率及質量,讓學生們積極并主動地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中來,這樣的話,不但能夠很好的鍛煉學生綜合能力,而且還有利于學生良好成長,為學生后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