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姣
(貴州省遵義市第四十五中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的運用,不能忽視的是布置作業環節。現階段,語文教師在實踐中,作業的多是“紙上談兵”,機械性強。雖然在“雙減”背景下,更加注重學生負擔的減輕,但是教師還是改不了以前“題海戰術”的作業形式,與“雙減”政策相違背。在此,教師要及時轉變觀念,投入更多的精力,設計閱讀教學作業。借此才能擺脫教師設置作業數量多、形式機械、評價單一的問題,有效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真正落實“雙減”政策。
在“雙減”政策的運用下,需要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作業的時候,減少數量。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質量的保證上。在此引入“定量作業”的概念,重在發揮作業效能,減少重復性的作業。在此,作業內容設計的適切化,要從下面幾點做起:
1.1 精心篩選作業。教師要在保證其質量的同時,精心篩選作業內容。教師要擺脫傳統設計作業的觀念,不能只求數量不注重質量,堅持以質量取勝,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師要科學取舍作業內容。第一,知道哪些作業是學生們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在此傳統的抄寫課文形式的作業就要被舍棄,要增加一些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作業。第二,教師在展示閱讀作業的時候,還要注意布置的順序,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布置的作業順序為:熟悉誦讀、梳理詞匯、翻譯詩詞、理解主旨、獲得情感。另外,在精力允許下,教師還要新創作業,在教師的“精講”下,引導學生“精煉”。自此不但要引導學生鞏固知識要點,還要訓練其語言技能。例如《世說新語》閱讀后,可讓學生結合對這兩個小故事的掌握,寫一幅對聯。
1.2 科學控制時間。現在還沒有明確的標準,衡量初中生做多少作業是合適的,單依靠寫字字數與長度來表達作業量是不科學的。實際上,閱讀教學作業的設計,不能以數量取勝,只布置一種高效率的作業也可以,同樣能起到提升語文素養,鞏固語文知識的作用。如果數量多,反而會產生學習疲勞,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特別是在“雙減”政策下,教師更要嚴禁使用“題海戰術”。自此,當下的一線教師往往用時間來衡量作業數量,且運用效果明顯。有時,為了保證閱讀教學作業設計的數量適宜,教師可以以學生做作業時間長短的形式衡量作業量。結合做其他作業的時間,教師可將做語文閱讀作業的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之內。在此可借助學校作業時間管理的機制,有效協調,將學生所有做作業的時間控制在一定時間內,保證落實“減負”政策。另外教師還要有效預測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然后進行有效調整,以此保持做作業時間與數量的平衡。另外,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作業的時候,還要對學生做作業的實踐進行設計,找尋適當的時機引導學生完成作業。學生對知識的遺忘規律是從快到慢。所以,學生在學習完新的知識之后,一定要及時復習,進行鞏固。在此,教師可結合“遺忘曲線”,有效把握作業布置的時機,趁熱打鐵,提升學生知識記憶牢固性。例如教師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在真正學習前,先了解課文內容,對其產生淺層次的思考。在古詩詞教學后,要趁熱打鐵,及時讓學生背誦。
“雙減”背景下,閱讀教學后,作業的設計要擺脫傳統桎梏,推陳出新,以此,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更加趣味化、靈活化。如此才能讓學生在新穎的作業中,獲得學習體驗,體會語文知識的奧妙。
2.1 趣味性作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作業的時候,要迎合學生的興趣,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同時,還能改變學生“望作業生畏”的問題,在喜歡上語文基礎上,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例如《皇帝的新裝》閱讀后,為了提升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布置的作業為:讓學生6-8人為一組,在課下將課文改成課本劇,然后分角色表演,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到創編劇本或者角色扮演中。通過表演作業的設置,讓學生在興趣中進行表演,主動深入文本,揣摩其中角色的動作與神態等,能夠細致入微的掌握人物性格[1]。另外,教師還要抓住每一位學生的性格與特長,設計展示的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獲得快樂與自信。例如《濟南的冬天》閱讀后,設計的作業為:請你用多種修辭方法,寫一寫家鄉冬天的景色;請你與作者共情,以喜愛之情帶感情的朗讀課文;請你嘗試編創“濟南的冬天”贊歌,為大家展示。讓學生們自主選擇作業,然后認真完成。此類作業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擺脫傳統的做作業的模式,更深入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喜愛,發揮學生的特長,讓其真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通過此鞏固學習內容。
2.2 實踐性作業。作為綜合性強的學科,學生通過教材中文本的閱讀,可獲得經驗,除此之外,學生還要經歷時間活動,從中獲得直接經驗。“雙減”背景下,閱讀教學作業的形式要減少機械性的書寫與背誦形式,還要注重實踐性,以此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例如部編版教材九下第四單元中,《短文兩篇》一課中有兩篇短文,此都是與讀書有關。教師可依據此,設計讀書交流會的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根據自己閱讀與親身經歷,暢所欲言,訴說讀書經歷,然后通過“你平時讀什么書?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引導學生與同伴交流,分享思維。再如,《敬業與樂業》閱讀作業設計為:對于文章中的觀點,你支持嗎?請你搜集資料,在分析后,開展小組辯論后,有效辯證自己的觀點。對于學生自己實踐辯證類的作業,學生在積極參與中不但能提升邏輯能力,還能增強表達能力。
2.3 “互聯網+”作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智能化手段應運而生,在此,互聯網+語文的模式的產生,可為初中閱讀教學作業的設計,提供更創新、趣味的形式。在以前,學生以筆和紙為載體,而現在,則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在“互聯網+作業”的形式下,聯系教師、學生、社會、家庭,構建一個全方位的、社會化的、智能化的育人空間,為學生創建了一個隨時交流、展示與創造的平臺。在此平臺中,學生可以進行擴展閱讀、互相展示、交流分享。以此快速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快速打開閱讀視野[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初中生語文閱讀學習的目標,定制的要求為:學生可以自己制定每日的閱讀計劃,保證一學期至少閱讀一部語文名著。對學生語文閱讀的學習,提供的建議是多讀書。希望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發展語文核心素養,而不是通過刷題提升語文能力,此與“雙減”政策要求相符。
一直以來,教師、學生、家長都不重視語文課外閱讀,并受學習壓力與其他因素影響,學生課外閱讀量少之又少。所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課外閱讀,是更加便捷的形式。例如《劉姥姥進大觀園》的閱讀教學后,除了主角的分析,還可讓學生對于《紅樓夢》中,另外一個主角進行閱讀分析,讓學生在課下通過網絡,找尋王熙鳳性格、命運主題相關的書籍與文章進行閱讀。然后將收集到的網絡資源帶到課堂中與其他同學分享,分享的形式可以是學生自己剪輯的視頻,也是word文檔、圖片的形式。此類“互聯網+作業”的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即自己搜集信息,通過閱讀整合信息。在此過程中,擴展學生的閱讀面,以此保證對文本的閱讀,向縱深層次發展,不再是簡單的了解皮毛。
在“雙減”政策頒布之前,對學生作業評價的方式,就是進行簡單的打分,形式比較單一。“雙減”政策實施以后,教師在對學生閱讀作業評價的時候,要傾注更多的感情,以全面化的評價促使學生智能的快速發展。
3.1 評價方式全面化。基于初中生個體的差異化,教師對學生作業完成的評價不能只使用一種形式,否則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所以教師要注重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使用客觀與多形式的評價。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用層析性的評價方法,基于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基于中肯的評價,在充分肯定學生閃光點的同時,還要提出其不足,讓學生在達到學習目標之后,繼續向下一個目標前進。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制定適合各個層次學生的評價標準,如語文水平較弱的學生,在評價的時候,教師可積極發現學生的進步點,然后給予表揚與鼓勵,提升學生學習動力。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在進行評價的時候,給予學生肯定的同時,客觀指出其不足之處,為學生指明后期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建立評價檔案。在學生完成閱讀教學作業的時候,實施評價的時候可使用評價檔案袋進行積累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整體的認知,在成長中提升語文學習能力[4]。通過評價檔案的形式,幫助學生積累評價,并開展過程性評價。即在一段時間,收集學生的閱讀作業,然后通過比較分析的形式,分析學生在此階段的學習情況。教師與學生、家長也可是閱讀作業檔案袋評價的參與者,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了解評價檔案袋的內容、形式與材料,以此有目的彌補自己的不足。家長與教師還分別從家中與學校中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記錄到評價檔案袋中。如此進行的積累式評價,讓學生在積累中成長,厚積薄發。
3.2 評價主體全面化。以往的閱讀教學作業評價,都是由教師完成。如此,會出現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教學作業情況,評價單一的情況。新課程標準提出在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除了教師,還要有其他主體參與其中,讓學生也成為評價的主體,以此提升學生學習的責任感。一方面,引導學生自評。結合實際教學,很多學生在做完閱讀教學作業之后,就不再管了。如果將評價的主導權交由給學生,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同時,還能激發其學習積極性,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自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自己評價,能夠在評價的時候進行反思。知道自己哪部分知識的學習上有欠缺。并在自我評價的時候,能夠正確認知自己。另一方面,引導學生互評。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自此讓學生從課中的合作,延伸到課外評價中的合作。如學生在互評的時候,可以發現對方的優點,并向其學習,如發現對方的不足,在提醒對方的同時,還可告誡自己不要犯相同的錯誤。如上述介紹的閱讀實踐性作業、趣味性作業中,都需要學生有一定創造性思維。在此,不同學生之間的思維存在差異性,導致對文本會產生不同的看法。所以可以運用互相評價的形式,助學生共享思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3.3 評價標準全面化。教師對于作業評價的標準,不能只使用“唯成績論”評價觀念,在此基礎上還要進行擴展延伸,促使學生的全面性發展。例如在對學生閱讀教學作業結果進行評價的時候,還要結合態度、情感與想法等角度進行評價。例如設置的收集資料式作業的教學評價,布置評價收集資料的結果,還要在此過程中,對學生收集信息能力、分析信息能力等進行評價。讓教師在評價的時候,不但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在完成閱讀教學作業中,投入的情感,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要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因為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就否定其努力的過程。也不能因為學生學習成績好,就一味的表揚與肯定[5]。所以教師在評價的時候,不但要從橫向角度著手,還要從學生個體的縱向角度分析評價,如將學生的今天和昨天做作業情況進行比較,無論是哪方面只要有進步,教師就要積極的鼓勵與表揚,以此,提升學生做作業的自信心。
綜上,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作業設計的優化,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新的作業觀;讓學生在閱讀作業中,能夠舉一反三,如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閱讀欣賞能力、加強閱讀遷移能力等;迎合“雙減”政策,達到提質增效的教學效果,減輕學生語文學習的壓力,在作業中,汲取更多的養分,進而在輕松的氛圍中,快速完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