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英 賴文明
(安遠縣第三中學,江西 贛州 342199)
所謂客家文化,就是指由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與精神文化,其中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歌曲、客家人物等。以客家文化為主題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對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現階段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方向。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更加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夠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家鄉文化,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建設家鄉的責任心。客家文化主要流行于廣東的河源、深圳,江西的贛州,福建的三明、龍巖,廣西的賀州等地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宗族姓氏文化、民居文化、飲食文化、方言文化等,對于校內教學而言,不僅有利于學生文學修養的形成,還能夠帶給學生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更加豐富的知識,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與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以客家文化為主題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可行的,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客家文化中民俗活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的熱情以及客家人的民族精神。其中有“做果茶”“婚慶嫁娶”“節日圍餐”“新春上燈”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這些民俗活動都鮮活地反映出當地客家人的特點與風俗。就拿新春上燈為例,這一活動主要就是在春節后元宵節前,但凡生了兒子的家庭都會購買彩燈籠點起來,如果在宗祠中有組織,還能到特定的地點進行集體點燈。客家人認為“燈”字諧音“丁”,也就是添丁的好兆頭,充分體現出了當地客家人的習俗。
客家方言簡稱客語,它是一種聲調語言,是客家人進行身份辨識的一種工具,也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主要包含梅州話、惠陽話、河源話、贛南話、惠州話、土廣東語、水源音、新民話等,其中惠陽話的影響力較大,它保留了中原地區許多古漢語與常用語的發音特征。
在客家歷史建筑中,永定土樓算得上是小有名氣,現代人們都稱它為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土樓博物館,其中充滿了歷史信息。通過參觀這座歷史建筑,我們不難發現幾點客家人的特點,如客家人比較看重教育,很多古時候的習俗他們都有所保留,甚至客家土樓還有著博士土樓的現代稱謂;客家人的聰明才智廣為人知,當前這些遺留的客家土樓就已經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客家人的精神特質是厚德載物,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勤儉性。客家人普遍都有著勤儉節約、勤勞勇敢的精神特質,他們都是經過長途跋涉而輾轉于各個地方,為了生存他們就必須能夠吃苦,從而逐漸養成了這種勤儉品質。(2)思辨性。客家人普遍注重教化,崇尚讀書,由于當時生活貧苦,客家人都秉承學習能夠改變人生的理念,致使客家人的理性思維相對較強,這就使得客家人逐漸有了很強的思辨能力。(3)近儒性。客家人注重倫理,都相對講究禮儀,可以說完美地繼承了我國儒家文化的傳統。這些獨有的精神特質,為我國實施思想教育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充分體現學校的特色和辦學特點,要堅持因地制宜的教學原則,從當地客家文化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出發,從教師的專業水平出發。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與特長,要讓教師的專業水平得到穩固的提高,切忌生搬硬套,那樣只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教學損失。如在惠陽地區,就可以從當地的居所、飲食、服飾等方面入手;在梅州地區,就可以從當地的客家話、圍龍式圍屋、客家山歌等方面入手。
人們的遺傳因素與成長環境不同,必然會產生個性差異,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對于學生而言,身心發展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智力水平、思維方式、思維能力、個性特點、個人特長、品質以及心理傾向幾個方面,這些差異都明顯地體現在不同學生的身上,如學習能力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分析問題方向不同等。因此,針對這種學生之間必然存在的差異,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就需要充分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例如,將以客家文化為主題開發的校本課程內容分為各類選修課以及各樣的興趣活動,讓學生擁有充分的選擇空間,可以按照自身的特點、喜好進行選擇,這樣有助于學生在自身能力范圍內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同時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以及學習興趣,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校本課程的價值與意義,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
所謂知行統一原則,就是指理論與實踐的有效整合,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在以客家文化為主題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相關教師就需要堅持知行統一的教育原則,既要加強系統性的理論教育,又要積極開展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另一方面,要加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從而使得學生充分了解客家文化的精髓,促使學生在學習與參與客家文化的過程中,形成綜合的能力與全面的素養。
校本教材的編寫不僅彌補了國家教材單一性和普遍性的缺憾,也彰顯出當地歷史、傳統文化、民風民俗的特色,能夠形成獨特的學校風格,并且學生能夠獲得的知識也更加廣泛。如運用傳統的客家文化來加強校內的傳統文化教育,運用客家人獨特的精神特質來實施素質教育,運用客家人獨特的民風民俗來開展道德教育等,通過這些知識含量豐富的拓展,就能夠帶來更加高效、更加全面的教育成果。
教師在開展校本課程教學時,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將當地的客家文化融入課堂之中,一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另一方面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從而激發學生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
開展第二課堂的主要目的,在于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為學生的教學地點帶來多種可能,如帶領學生去參觀當地的客家文化、邀請當地文化名人開展相關的講座、以客家文化為主題開展趣味知識競賽等,通過多元的教學形式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使得學生更加主動、更加積極地投入校本課程的學習之中,收到高效的教學成果。
綜上所述,以客家文化為主題開發校本課程是有可能且有必要的,它不僅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需求,還有助于加強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以及傳統文化教育。因此,相關教師就需要充分運用客家文化來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工作,要運用客家文化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