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艷 左小廟
(1.蓮花縣神泉鄉坪里中心小學,江西 萍鄉 337100;2.蓮花縣湖上中心小學,江西 萍鄉 337100)
談到閱讀,我們的第一印象總是語文閱讀,殊不知數學也有閱讀,而數學閱讀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學生的固有思維認為學習數學就是講例題、做練習,這種錯誤觀念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數學的認識。數學課前閱讀其實有很多有趣的內容,今擷取部分,以饗讀者。
數學教材是學生系統學習數學知識的依據,是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細致化、具體化體現。數學教材由許多優秀的教育專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編寫,里面的內容是學生學習相應知識點的精華。數學教材上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經過嚴格的斟酌,有其特殊的教學用意。對于數學教材的閱讀不能僅限于本節的知識點,而應該把眼光放遠些,把該知識點放在本單元、本冊書乃至本學科知識體系中理解,把即將要學習的內容與相關聯的內容整合為一體去學習。這既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也是對新知識的預習,為搭建學科總體知識框架奠定基礎。
例如,針對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小數乘整數”知識點,教材列舉了兩個課例。課例一學習的是1位小數乘以1位整數,教材把對知識點的理解嵌入到購買風箏的場景中,學生很容易理解。課例二中學習的是2位小數乘以1位整數,在課例一的基礎上加深了難度——增加了1位小數。教材的方法是計算時把這2位小數擴大到原來的100倍變成整數,再將算出的乘積縮小到原來的1%得出最終答案。教材中還特別用紅色字體標出:“最后的0可以去掉。”這又復習到小數的有關知識。在課例二的“做一做”中,更是對以上兩個課例作了總結與提升:第1小題考查的是小數乘以整數與整數乘以整數的異同,第2小題考查的是從1位或2位小數乘以1位整數拓展到乘以整十整百的數,第3小題考查的是1位或2位小數乘以2位整數。知識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這既是對之前學過的“整數乘法”的復習,又是為后續學習“小數乘小數”打基礎。
課前閱讀數學教材既是學習數學必不可少的步驟,也是教師最常見的教學方法之一。學生通過課前對數學教材的充分閱讀,既學習新的知識,又鞏固舊的知識,還厘清了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提升學生數學成績有很大的幫助。
一堂數學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有一定的深度。教師在上完一節課后要布置拓展作業,這類題目綜合性強,涉及的知識面廣,運用的數學知識比較豐富,學生要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才能完成,需要從不同數學知識板塊內調取與之相適應的內容。拓展作業能引導學生對題目的關鍵點進行深入解析,讓學生以創造性的思維搭建更完整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講完“四邊形內角和”知識點后,筆者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四邊形內角和”的理解,結合實際設計了一道“鋪地磚”的拓展練習:“用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圓形中那種圖形的地磚可以不留空隙地鋪滿地面?哪種圖形會有空隙?”很多學生產生了疑惑:“明明只有圓形地磚會有空隙,為什么正五邊形地磚也會有空隙呢?”圓形地磚有空隙是學生們憑直覺得出的結論,而正五邊形地磚會有空隙則是部分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拼圖后發現的。這部分學生非常欣喜,但其他的學生卻百思不得其解。筆者通過展示不同課件,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后,他們恍然大悟:“以一個點為中心將同一種圖形的多塊地磚聚攏拼合恰好等于360度時,就一定不會有空隙。”
學生通過拓展作業不僅對之前學過的知識點運用得更加嫻熟,而且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數學的世界中。學生如果做好生活的有心人,就能發現很多有趣的數學現象。對其中的數學原理加以分析,再用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課前展示給其他學生,讓大家從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豐富大家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例如,有學生總結了各種圖形面積的計算規律并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梯形的面積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用字母表示為“S=(a+b)×h÷2”;當梯形的一條底縮短為零時就變成了三角形,這時梯形面積為“S=(a+0)×h÷2”,即“S=a×h÷2”,也就是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當梯形的上下底一樣長時,就變成了平行四邊形,這時的梯形面積為“S=(a+a)×h÷2=a×h”,也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當直角梯形的上下底一樣長時,就變成了長方形,這時的梯形面積為“S=(a+a)×h÷2=a×h”,“h”是長方形的寬;當直角梯形的高與兩條底一樣長時,梯形面積為“S=(a+a)×h÷2=a×h=a2”,也就是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學生可以隨時翻閱日記內容,做到溫故而知新,將知識點融會貫通,幫助理解下一堂課將要學習的內容。
教師在教學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及已獲取的經驗出發,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這種在學生學習新知識前就已經在生活中形成的基本認知經驗,就是“前概念”認知經驗。在和數學相關的“前概念”認知經驗中,有正確的、有錯誤的、有不完善的。對于正確的經驗,學生能從閱讀中加以強化,從而形成數學知識;對于不完善的或者錯誤的經驗,學生可以通過思考找到原因或漏洞,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直至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更新。
當今社會科技發達,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所發生的重大事情,我們都可以通過網絡知曉。在這些生活熱點中包含著許多數學知識,如果我們從中挖掘并加以利用,就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大數的認識”時,教師可在相關平臺上打開新冠肺炎疫情實時信息更新圖,展示中國和外國的數據讓學生讀一讀,外國數據的數字特別大,位數特別多,不少學生不能正確地讀出,教師可借此加強“多位數讀寫”知識點的教學。這類熱點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教師用心留意,皆可作為數學課前閱讀的內容。
通過以上舉例可以看到,雖然數學的課前閱讀內容不像語文那樣豐富,但是教師只要用對素材、用好素材,同樣能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