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英 李筱靜
一個優秀的教師團隊就如同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四季常青。學校文化是它的根,學習為其提供養分。這棵大樹向陽而生,迎接年輪的轉換,開出美麗的花,結出幸福的果。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以下簡稱“致遠外小”)的創意學習文化就是學校教師團隊的生長之根,它描繪出教師團隊共同的目標愿景,喚醒了教師的發展意識,激發了教師的團隊奉獻精神,促使教師不斷生長。在這樣的創意學習文化氛圍的影響下,致遠外小的每一位教師都有著發自內心的自信,感受著職業的成就感、幸福感,在學校有著濃濃的歸屬感,與學生共同打造了高品質的創意生活。
美國教育家帕爾默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說道:“好的教育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如何引領教師去追尋個人發展的地平線?如何讓教師身上閃爍著創意的智慧之光,呈現出一種蓬勃向上的致遠樣態?首先要喚醒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和追尋,將教師團隊打造成一個持續創新的學習型組織。而學校的文化環境就是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學校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是滋養教師實現發展的動力源。
育人先育心,培育教師也是同樣的道理。作為管理者,他的眼里要有教師,要關心教師的身心幸福和發展需要,要給予教師足夠的肯定,要為教師提供公平公正的成長平臺,要構建能激勵教師成長的評價體系。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最高境界是尊重,彼此尊重、相互理解,方可實現平等對話。
致遠外小針對新教師的“領雁”導師制培訓,從個人生活、課堂教學、基本功訓練、家校溝通等方面對教師進行長期有計劃的培訓,讓新手教師迅速適應學校的創意文化氛圍,并樂于成為其中的一分子;學科“登山”式的教學研究,讓老、中、青教師告別職業倦怠,不斷走在學科創意教學的路上;德育名師工作坊的引領與示范,形成了有情有義的互研互學能量場;“世界咖啡屋”內的研討,讓教育智慧在一杯自研自磨的咖啡清香里得到張揚……
致遠外小還對會議形式進行了變革,減少了開全體教師大會的頻率,通過級部管理、項目組專家專題指導等形式來塑造共同的教育理念,形成具有感染力的學校文化。致遠外小抓住學校變革的每一個關鍵節點,組織全體教師開展學校發展大討論,思考如何解決學校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每學期“開學第一課”時,進行一次全體教師智慧的迸發,是增強教師凝聚力的最佳時機,更是學校核心理念共塑的文化場。致遠外小會組織全校教師觀看同一個教育視頻,引導全體教師由此開展關于學校教育教學關鍵問題的大討論。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先分組討論,再自選展現形式進行匯報。在分享過程中,隨機產生的教師大眾評委和校長評審團分別進行點評,共同探討問題解決辦法。這是一次跨學科的全校教研,無論是匯報的人,還是點評的人,抑或是坐在下面傾聽的人,他們都進行了思考。在全校教師面前進行即興發言,對每一位教師來說,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因為不知道是否會抽到自己,每位教師都不敢懈怠,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而這種準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教師對自身專業素養的持久淬煉。而從學校層面來看,對創意學習文化的支持也并不是校長一個人的事,而是致遠外小100多位教師共同認可并時刻踐行的。將對教師的文化滋養轉變成一個平等對話的共同學習過程,引發教師去閱讀、去思考、去創造、去分享,學校的教育精神和理念在每一位教師的心中生根發芽,這使得致遠外小的創意文化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吸引了教育界的目光。2021年,謝英校長主持的“支持兒童創意學習的學校課程變革的行動研究”成功結題。
英國詩人斯蒂文森的小詩《點燈的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算作對教師工作的一個隱喻:“每天快要天黑的時候,他就拿著提燈和梯子走過來,在每一家的門口,把街燈點亮。”作為學校管理層,我們要成為點亮教師生命狀態的人;作為教師,我們要成為學生生命中的點燈人,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當然,我們也要成為自己生命旅途的點燈人。點亮自己,成為精神明亮,有信仰、高尚的人,才能更好地點亮別人。
學校要幫助教師做好職業規劃,使其明晰職業發展的意義、目標和路徑,把握自我成長的關鍵節點,走好專業發展的每一步;要鼓勵教師進行自我診斷,讓他們了解自身的性格優勢、專業特長,自主制定合理的三年或五年專業成長規劃。致遠外小為所有教師搭建專業成長的平臺,大力支持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和榮譽評比,從專家指導到外出學習都給予了保證,以此促進教師的個性發展,充分激發他們的教育才能。例如,致遠外小根據不同教師的特長,成立不同的學校社團:馬田老師長于繪畫,精于電腦,于是鼓勵其開設電腦繪畫社團;遲文君老師擅長軟陶,于是為她購買相關設備,鼓勵其開設軟陶社團;孫文稚老師喜歡利用生活中的邊角料進行再創造,于是鼓勵其開設材料拼接社團……
致遠外小鼓勵教師將自己的專長融入平時的教學當中,在成就學生的同時發展自己。致遠外小有10 位體育專職教師,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專業特長:婁亞濤老師擅長武術,梁煜暐老師擅長啦啦操,吳箏老師擅長街舞……致遠外小鼓勵他們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特長,練就一身扎實而過硬的基本功。這幾位青年教師也不負眾望,相繼在南京市教師基本功大賽中獲得一等獎,體育組被評為“南京市先進教研組”,學生也在各項體育賽事中屢獲大獎。其中,梁煜暐老師帶領的“啦啦操”學生社團榮獲全球賽亞軍。
“木秀于林”是一種景觀,“秀木成林”是一種壯觀。致遠外小鼓勵每一位教師不斷創造,彼此并行、同行、齊行。創意文化的無聲浸潤,創意精神的持續點亮,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教師,形成了致遠外小欣欣向榮、蓬勃生長的美好景象。
教師在專業上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自身的努力,更離不開團隊的幫助。他們在團隊中彼此照亮,都希望自己成為精神明亮的人。在致遠外小,團隊合作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文化自覺。無論是全校、級部還是教研組,都從團隊結構上形成了優勢、能力、資源、目標的相互支撐,形成了堅不可摧的“命運共同體”。
在團隊中,教師之間無私分享,互相切磋,共享智慧與資源,共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例如,如果有某位教師要上教學研討公開課,致遠外小相關教師會迅速組成一個項目組,全程參與教學設計、聽課、磨課、評課等活動。同時,他們還各展所長,為上課教師做好輔助工作:擅長做課件的做課件,擅長畫畫的繪制插圖,擅長播音的錄制課文朗讀文件……正如“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所說,“團隊是一些才能互補并為負有共同責任的同一目標和標準而奉獻的少數人員的集合”,這里共同的目標就是,努力讓課堂變得專業、規范、有趣,發現教學中的真問題,并解決它,讓教育教學工作真正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既然別人這樣幫助自己,那輪到別人上課時,自己也會積極地幫助他人。就這樣,教師們在團隊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產生了強烈的自我效能感,體會到了職業幸福感,激發出更高的發展需要和動機。
當教師個人的發展目標與學校的發展目標高度契合時,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以及組織歸屬感、團隊榮譽感就會大大提升,隨之會將學校發展的目標融入個體事業的奮斗目標之中。而對學校發展理念的認同,使得團隊成員之間形成了分享、激勵的合作文化,產生了突破學科邊界的工作熱情,形成了“個人、群體、學校一體化”的發展態勢。近年來,語文、數學、信息、體育4個學科組先后被評為“南京市先進教研組”,學校被評為“江蘇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兩次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后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教師要想“生活得有意義”,就要保持職業敬畏感,認同學校文化,實現對高品質創意生活的追尋。而要想擁有高品質的教育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在不斷閱讀與思考中,教師可以擁有幸福的教育旅途。
沒有閱讀,就沒有教育;沒有專業閱讀,就無法造就真正的教師。致遠外小的教師們深知這個道理,于是主動向經典學習,向名師學習,向優秀的人學習,將“學習”作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以此深化自己對教育的理解。當然,“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只是一個途徑,更重要的是引領教師走向自我實踐和創造。
在致遠外小,全校教師會“共讀一本書”,各學科組、班主任團隊又分別再共讀一本書。教師們在QQ 群、朋友圈、教研活動現場進行閱讀打卡,深度分享。對于教師而言,讀書意味著與名家相遇,體悟教育經驗;意味著與同行對話,分享教育心得。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為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使學者樂學。書籍對于教師而言,是開山的斧頭,是涉水的輕舟,是茫茫大海中指引前行的燈塔。
致遠外小的教師重讀、重實踐、重分享。讀書分享會聚焦“一體化研學”,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和職業幸福賦能。這種分享以跨學科的形式展開,讓所有教師都走進同一個教育空間,將讀書與實踐中的教育真問題聯系起來,一起尋找解決路徑,展現教師的創意。
一直以來,致遠外小的教師們都重視讀思結合、知行結合,力求把握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雙向性,尋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平衡點。在對經典的解讀中,他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形成新的思維方式,并與同事分享。
2021 年下半年,致遠外小全體班主任共同閱讀的書目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的《孩子們,你們好!》《孩子們,你們生活得怎樣?》《孩子們,祝你們一路平安!》。他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邊思考,一邊實踐,探尋如何與學生共同構建高品質的創意生活。任何學習、研討都離不開學習者的主動參與,而參與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學習與提升的過程。
在班主任期末總結會上,教師們也紛紛像阿莫納什維利老師那樣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闡述自己的教育主張,表達自己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和幫助。一(7)班的班主任崔鶯文老師受阿莫納什維利老師的影響,在開學前給學生精心準備了禮物——根據每個學生的自我介紹和照片,給他們每人都畫了一幅簡筆肖像畫,并記住了每個學生的名字。開學的那個早晨,在收到老師送給自己的簡筆肖像畫時,在老師立馬叫出自己的名字時,學生們的緊張感和局促感一下子就消失了。
長久以來,讀書都是致遠外小教師生活的一部分,他們通過讀書獲取他人的教育教學經驗,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增加自己關于生活的智慧,更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在致遠外小每年的迎接新教師的儀式上都有一個節目——每位新入職的教師接受謝英校長的贈書;在新學期的第一次會議上,總有一個假期讀書分享環節;年底,總會舉行一次關于教師年度讀書的征文評選活動;每月的“致遠之燈”優秀教師評選活動時,總要評出一盞“書香之燈”;外出旅游時,教師們也會去當地著名的圖書館或書店打卡參觀,購買心儀的圖書……
閱讀是教師實現專業成長的重要載體,可以照亮他們前行的路。幸運的是,致遠外小的教師看到了閱讀在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的重要性,他們在“讀書—研究—反思—讀書”的教育實踐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創意想法,使之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傅國涌先生說:“教育就是相互成全。”他認為,教育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生長的過程,它成全每一個人的人格,讓每一個人都在教育的過程中得到生長。相互成全是一個美好的過程。教育不僅僅是成全學生,成全教師,也是學生、教師以及校長之間的相互成全;成全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多向的。在致遠外小,所有教師都把自己作為“方法”,相互成全。
校長是一所學校辦學的靈魂,校長的一言一行是教師關注的重點。謝英校長自身就是一個學習者、研究者、創造者。她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課題“支持兒童創意學習的學校課程變革的行動研究”的主持人,是學校讀書文化的引領者,始終致力于將學校打造成一個學習型組織。她堅持撰寫“校長日志”,定期發布在教師工作群里。日志包括三大板塊:“知—學習”“行—實踐”和“遠—風景”,分別分享自己的讀書感受,記錄師生的教育教學生活,描繪學校的教育愿景。她用自己的堅持來傳遞一種精神——只有持續不斷地學習、思考,教師才會獲得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
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和終極目標,而這種幸福感和價值感相連。人的主要價值體現為做事帶來的成就感和做人帶來的歸屬感。據調查研究顯示,影響教師工作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每個教師都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被發現。因此,校長以及學校的主要領導者,要善于激發教師的認知需要、自我實現以及自我超越的需要。這不僅需要制度的約束與保障,更需要一種柔性的正面肯定。
校長撰寫日志,就是對全體教師的一種正面肯定。這也要求致遠外小的管理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帶領的團隊以及教師的各項工作,充分地發現教師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愛與智慧,并通過日志講好這些平凡的故事:下雪時,班主任用吹風機為學生吹干鞋襪;風雨中,老師們共同用雨傘為學生撐起一方晴空;夜晚,辦公室里的燈遲遲未滅……通過日志,致遠外小不斷傳播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彰顯充滿愛的教育智慧。就這樣,教師成為“校長日志”的主角,繼而成為學校文化的共同創造者。
研究表明,教師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可以產生令人驚奇的力量,也會迸發出心靈共鳴的回響。校長日志發布后,教師們會在工作群里跟帖,和校長進行互動交流。圍繞某個話題,教師們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驗,可以分享相關的創意做法,也可以談一談自己今后的工作目標和計劃。
校長是學校的領航者,校長的樣子也是教師的樣子,伙伴的樣子就是自己的樣子,教師的樣子也是學生的樣子……校長堅持寫日志,教師也跟隨校長的腳步堅持寫班級周記,記錄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如二(8)班張霓老師堅持寫班級周記《伊萊家書》,“伊萊”是他們的班名,于是她以此來命名自己的教育周記;學生也學著校長的樣子,繪制四格“漫畫手賬”,也就是用四格漫畫的形式來圖文并茂地記錄自己的創意學習生活。如今,致遠外小已公開出版教師論著集兩本,個人出書的教師有10 余人,多位教師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
“校長日志”留給了教師更多創造、成長的空間,也留給了學生更多創造、成長的空間。今天的日志是成長的記錄,明天的日志是值得每個人期待的留白。致遠外小,因這份留白而向美好、創意的遠方前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