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新
最早認識周育儉老師,是在20 世紀90 年代。江蘇省吳江市(今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為了培養尖子生,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奧林匹克數學教學,當時的江蘇省吳江市第二實驗小學(今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以下簡稱“盛澤實小”)是奧數競賽成績不錯的一所學校,周育儉老師就是這所學校的奧數教練之一,我們一起參加培訓,一起帶領學生參加比賽,于是就對他有了最初的印象:胖胖的,話不多,給人敦厚的感覺。
我曾聽盛澤實小的周建文副校長說起過周育儉老師的數學教學很有特色,后來在一次區優質課評比中聽了他執教的《認識面積單位》一課。他在課上連續兩次利用學生感知和計量面積時的認知矛盾引導學生學習統一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繼而學習更大的面積單位“平方分米”和“平方米”。這種利用實驗為學生創建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開放性教學課堂充滿了生成的活力。周育儉老師對學生學習狀態的實時把控能力讓我印象深刻。
2009 年,我創建了自己的名師工作室,需要吸納成員,而周育儉老師就成為我工作室的第一批成員之一。那時的工作室聚集了來自吳江市各所學校的小學優秀青年教師,在這個團隊中周育儉屬于年齡最大的,也很好地起到了榜樣作用。
工作室請專家來做講座,周育儉老師總是默默地傾聽和記錄。專家要大家發表自己的見解時,平時沒什么話的他就會第一個舉手發言,不僅談自己的感想,還會談自己與專家言論相左的內容。周育儉老師的發言總有自己的道理,關于學生的,關于數學教學的,確實體現了一位一線教師的專業思考。但起先我覺得這種發言沒有顧及專家的面子,看得出工作室其他成員也有這樣的感覺,大家面面相覷、無所適從,反而是專家們都很喜歡這樣的討論方式。慢慢地,所有成員似乎被周育儉老師的率真所感染,都漸漸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了,工作室研討學習的氛圍就這樣被激活了。
不僅如此,研討開課活動時,周育儉老師也主動積極承擔上課任務,課后交流時,他總是先自己暴露課堂上出現的問題,然后再虛心接受大家的批評和建議。對于其他成員教師的課堂,他也會毫無保留地進行點評,這樣的“毫無保留”有時候會讓執教的同伴有點難堪,但事后大家還是很喜歡他。這時候的周育儉老師就像一個天真的孩子,所謂“童言無忌”說的就是他這樣的。
一次區里開展數學研討活動,我事先就安排周育儉老師進行課后點評,他對我說:“師傅,我評課時會控制不住自己,老是想指出他們的錯誤,這種場合合適嗎?”可能是同伴經常批評他的這個“毛病”,他開始有了顧慮。我說:“研討就是要真實啊,你盡管發表自己的看法。”評課環節開始前,我對現場所有的老師說了這樣一段話:“以前評課時,我們總喜歡說一堆的好話,而對課堂存在的問題只是蜻蜓點水,觸不到痛點,這樣我們的教學水平怎么能提高呢?希望從今天開始,大家暢所欲言。”于是,周育儉老師再次開啟了他的“無忌評課”,這確實為我們區的研討活動吹起了一股清新之風。
周育儉老師憑著教學中的那股鉆勁和較真的精神,快速成長為一位成熟的數學骨干教師,也成為我工作室第一位獲評蘇州市學科帶頭人的成員。雖然兩年的工作室經歷很快結束了,但之后我聽周育儉老師上課的機會卻多了起來,因為在大家的眼里他就是一個“上課狂人”。2011 年的江蘇省“舜湖杯·教海探航”征文競賽頒獎活動中,周育儉老師執教了《認識公頃》一課,雖然課上沒有運用太多的信息技術,但他始終和學生站在同一認知水平去面對問題。
很多同行對周育儉老師的課堂教學都有這樣一句評價:“胖周的課最會哄孩子,哄得孩子團團轉。”我想這樣的評語正好可以反映他的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之后聽到的周育儉老師的課更加開放和包容,開放的是學習的渠道和空間,包容的是學生的課堂生成和表達:基于他的開放,學生能在計算學習中探索出內在的、本質的算理,能在圖形學習中自主完成特征的抽象概括;基于他的包容,學生能在反思中自主建構分數計算的意義,能在比較中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這些看似很難突破的教學難點,在周育儉老師的課堂上變得容易起來。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了看得見的發展。而周育儉老師顯然并沒有停止對完美課堂的追求,“用數學的語言去表達生活”“你心中的數學就是最好的老師”等主題性話語不斷出現在他的課堂上。當學生經歷了數學的學習過程,這些話語的韻味很自然地融入他們內心,轉化為他們的學習素養。可以說,這是在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做謀劃的教學。
我想,周育儉老師之所以能如此經營他的數學課堂教學,是因為他有一顆和學生一起跳動的心。就像他在文章《智慧型教師的“第一專業”——基于“兒童研究”的專業研修》中寫的:“只有懷著一顆敞亮的心,撕掉眼中‘兒童’的標簽去面對兒童,才能對發生在兒童身上的一切感同身受,才能在不斷積累的觀察中認識兒童、發現兒童。”這顆心就是一顆真正的“童心”,它是教師走向專業成熟的標志,也是課堂產生生機的源泉。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顆“童心”的感召下,周育儉老師的課堂教學之路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