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晴
教育懲戒是指學校、教師基于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1]然而,當下的教育懲戒卻存在一些異化現象,一方面,教師對懲戒缺乏理性認識,將懲戒與體罰相混淆;另一方面,教師為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糾紛,干脆放棄懲戒權,將教育懲戒看成“高壓電線”,不敢懲戒。[2]其實,關于教育懲戒的問題,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早有論述,在“論學校的紀律”一章中,他指出教育懲戒的合法性應源于學校紀律;教育懲戒的目的在于養成學生的美德;懲戒程序須堅持客觀公正性以及靈活選擇懲戒的方式,等等。這些教育懲戒思想對現代學校的教育懲戒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學校沒有紀律猶如水磨房沒有水。”[3]209夸美紐斯在這一章開頭引用一則波西米亞的諺語來表明紀律對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正如水磨坊離不開水,學校秩序的正常運行也離不開紀律。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學校生活,只有自覺遵守紀律才能使學校的一切教學工作井然有序。然而,夸美紐斯也不希望學校里回蕩著學生的尖叫聲和教師打人的聲音,因此,需要明確教育懲戒是維持學校紀律的一種重要手段而不是學校教育的常態。
“犯了過錯的人應當受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應受懲罰,并非因為他們犯了過錯,而是為了要使他們日后不去再犯。”[3]210通過“懲”的手段,而達到“戒”的目的,其意在于杜絕不良行為的再次發生,使學生形成良好品行。夸美紐斯強調,教師在懲戒學生的時候應當誠懇地告知學生懲戒的目的和動機,要確切表明他是根據嚴父般的慈愛來實施他的行為,為的是建立學生的品行,養成學生的美德。如果學生不明白教師懲戒的動機和目的,那么其懲戒行為就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紀律應當免除人身的因素,如同憤怒或憎惡之類。”[3]210作為懲戒的執行者,教師應該做到客觀公正,不摻雜個人情感。如果教師在執行教育懲戒時摻雜了憤怒等情感,行事就會有失偏頗,難以做到客觀公正,而教育懲戒一旦失去客觀公正性,教師權威就不足以讓學生信服,進而陷入“學生不懼懲戒,教師懲戒無用”的怪圈。教師在懲戒前應保持冷靜,認真審視學生出現犯錯行為的原因,做到對事不對人,依據過失大小給出最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懲戒也要依據客觀事實和學校規則,在科學合理的范圍內采取恰當的懲戒方式。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常用的懲戒方式機械單一,如口頭批評、與家長談話、罰抄、寫檢討等,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此不以為意,教育懲戒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效果。“有時候當著全班訓誡一番是很有效的,有時候稍微贊揚別些學生一下也有很大的功效。”[3]211夸美紐斯認為,懲戒不一定要直接通過對過錯者施以嚴厲的言辭來達到教育效果,通過表揚優秀者,給犯錯者提供一個榜樣示范也可以達到提升學生素養的目的。人都是愛好贊揚憎惡責罰的,學生也是重視和珍惜名譽的。鑒于此,夸美紐斯看到了榜樣的重要性,提出教師應該將自己當作鮮活的榜樣,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的不良品行。
完善的校規校紀是教育懲戒權的合理來源,因此一套翔實、操作性強的校規校紀對維持學校紀律、落實教育懲戒權十分重要。學校在制定校規校紀、規范教育懲戒活動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校規校紀應該具備合法性。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紀律要求均要和國家各項法律法規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保持一致,不能出現不合法律法規的情況,如不能對遲到的學生予以罰款等。第二,校規校紀的制定程序應該堅持民主協商、多方參與的原則。校規校紀與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息息相關,學校和教師履行對學生的管理職責,學生則是校規校紀的責任主體,要自覺遵守校規校紀,家長和學校共同擔負著對學生的教育責任。因此,學校在制定校規校紀的過程中應該聽取各方的建議,使校規校紀在多方利益的協調下可以盡善盡美,從而使教師在校規校紀的指導下不做違背倫理道德的事,學生自愿地遵守校規校紀,家長能支持學校進行教育懲戒。
真正的教育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喚醒。如果教師對懲戒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和職責意識,那么他對學生的懲戒就會停留在表面而無法撼動學生的心靈。教育懲戒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對學生的尊重和負責。“樹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們便會恢復它們的野生的狀態,結不了果實。”[3]210正如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若沒有教師這個“園丁”辛勤地“修剪”,他們也無法“筆直生長”,而這個修剪的過程其實就可以理解為教育懲戒的過程。馬卡連柯認為,凡是應用懲戒能有好處的地方,教師就應該使用懲戒。[4]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正確理解懲戒的教育意義,奉行“育人為本”的理念。即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懲戒的最終目的是立德樹人,而不是為了樹立教師的威嚴;若要讓懲戒達到教育效果,不能只關注學生表面上的暫時性屈服和認錯,而要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知道什么樣的行為是恰當的,什么樣的行為是失范的。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將紀律規范內化為自身行動的指南。
客觀公正性是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的底線要求,也是保障教師懲戒威嚴的重要前提。懲戒的客觀公正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其一表現為懲戒的正當性,即教師對學生的懲戒要依據客觀事實和學校規則,而不是依據對學生的刻板印象妄下結論,教師務必使懲戒有理有據,合法合規;其二表現為過罰適當,懲戒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平時表現、犯錯頻率、過錯性質、悔過態度等,因時因事地選擇恰當的懲戒措施,這就意味著學生的違規行為要與懲戒程度相匹配,不能出現懲戒失當的情況。此外,懲戒要想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除保障懲戒程序的客觀公正外,教師還要注重在懲戒前與學生的溝通。教育懲戒并非是剛性的管理方式,其更是柔性的人文教化方式。[5]每一次的教育懲戒其實是師生雙方互動與教師實施教育活動的機會。在互動中,師生以構建共同理解為目標,通過協商對話達成關于某一不良行為的共同認識,教師遵循客觀公正原則,以校規校紀為依據,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訓誡和教育。
教育懲戒是一種具有藝術性的教育活動,這就意味著具有教育懲戒權的教師應具有高超的教育藝術,能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違規行為靈活選擇懲戒方式。如教師對性格極端的學生進行懲戒時應該言辭較為溫和,避免起正面沖突,不在其他學生的面前對犯錯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或處罰;對個性敏感的學生進行懲戒時,應盡量使用鼓勵式教育;而學生因好奇導致犯錯時,教師的懲戒方式應該視過錯情況而定。教育懲戒方式只有做到了靈活選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最大限度地達到教育效果。另外,學生處在班級群體之中,其言行會受到其他同伴的影響,因此在某些時機,與其懲戒學生的失當行為,不如表揚另一個適當的行為,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借此防止不當行為的再次發生。此外,學生具有向師性,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學生觀察和模仿的對象,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嚴于律己,避免出現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