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全國專利轉讓、許可次數達到42 萬次,同比增長15%;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著力構建知識產權運營體系,共支持建設33 個知識產權運營平臺(中心),為知識產權的供需對接、交易流轉提供支撐;引導設立的20 支知識產權運營基金完成了150 余個項目投資,多個被投公司在科創板成功掛牌上市。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專題新聞發布會上的一組數據顯現出,良好知識產權運營生態正在逐步構建,帶動我國創新活力加速釋放。
硅是太陽能電池等器件的基礎材料之一,但在硅材料的生產切割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料。2021年下半年,南通大學將其擁有的發明專利“一種多晶硅鑄錠生長的控制方法及其工藝”轉讓給企業。通過應用該專利技術,多晶硅生產出的優質品率可提升10%,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我們合作的這家企業,將回收廢料再提煉,形成新的多晶硅原料。針對其需要解決的雜質問題,我們研發形成該專利技術,這種統一回收再提煉的方式也降低了硅生產中的廢料處理成本。”該專利發明人之一、南通大學副教授王強告訴記者。
同樣在“雙碳”領域,隨著相關政策的落實,碳排放精準計量成為火電等碳排放大戶要重點解決的問題。2021 年1 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發人員李鯤帶領團隊研發了一套針對固定源的碳排放在線監測系統。“該系統不僅能提升企業對碳排放數據的監測管理水平,還能反映鍋爐煤炭燃燒效率,幫助企業了解生產運行狀況。”李鯤介紹,團隊2021年提交了2件發明專利申請,11月初該系統成功在皖能馬鞍山發電有限公司上線穩定運行。
該項目能夠迅速轉化,源于良好的知識產權運營機制。2021年,安徽確定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內的5 所高校開展賦權改革,讓科研人員能夠自主組建團隊、成立公司,成果在安徽省內轉化產生的收益,其80%都將獎勵給技術團隊成員。李鯤團隊也成立了合肥中科上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高效促進項目的產業化。
數據顯示,綠色新能源等“雙碳”相關產業專利轉化尤為活躍,2021 年,其轉讓許可次數增速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 倍多,有力促進了低碳轉型發展。同時,高校科研院所專利轉讓許可次數達到2.7 萬次,同比增長33.4%,其中30%的專利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高價值專利轉化的“源頭活水”。
《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 年)》提出,建立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市場化運營機制。《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促進和規范知識產權運營工作的通知》明確了以轉化實施為目標的知識產權運營導向,并以此為主線,從制度激勵、融資支撐、科學評估以及環境營造等方面提供了系統指導。
“在市場化運營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財政部陸續開展了運營平臺建設、機構培育、基金引導和重點城市建設等工作,帶動全國知識產權運營業態蓬勃發展。”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雷筱云表示。
就在前不久,針對航空產業和“碳中和”產業的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相繼獲得支持建設。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支持建設33 個知識產權運營平臺(中心),這些運營平臺(中心)將緊密圍繞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著力培育知識產權運營服務能力,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區域層面,自2017 年起,國家知識產權局分四批支持了37 個重點城市系統推進運營體系建設。2021 年,37 個重點城市專利轉讓、許可、質押等運營次數達到28.3 萬次,同比增長24.2%,增速超過全國水平4.5 個百分點,發揮了明顯的引領帶動作用。
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運營體系建設多項工作得到完善,如推動健全知識產權評估體系,研制專利評估指引國家標準,持續發布備案合同的專利許可費率統計數據,促進形成知識產權交易價格發現機制。聯合財政部深入實施專利轉化專項計劃,先后支持16個成效突出的省份,推動高校院所專利技術向中小企業轉化實施。隨著我國知識產權運營體系建設不斷深化,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活力將被進一步激發,促進知識產權價值得到更充分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