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碩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會計學院,長春 130012)
高職院校的會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度、專業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習欲望,關注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如職業道德修養、組織管理能力、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計算機實操能力,注重將實踐操作與理論相結合,加強實訓課程建設,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有效保障。
(1)學生對感興趣的內容有著較高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好學、好記,能夠多聽、多讀、多思、多說,學習方法靈活多變,在掌握了一定的會計專業知識后能夠進行推理論證等創造性活動,并根據不同情況作出相應判斷與決策,能夠舉一反三,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2)與中學階段相比,學生在高職階段的學習更具有自主權,學習的途徑也更加豐富,在學習內容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性,而且實踐性教學環節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揮空間;(3)學生的知識面較廣,思維敏捷,成績優良,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對會計專業的文字材料及圖表信息進行分析;(4)學生的學習態度端正,勤奮好學,樂于鉆研,勤于動手實踐,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獨立探究能力較為突出,能夠用科學的思想對問題進行分析并解決;(5)學生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具有吃苦耐勞、熱愛集體等優秀品質,能夠將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A.課程體系較為單一,教學內容存在重復性。部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還是以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為主,沒有充分考慮到按照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來進行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有些跟不上職業需要的發展趨勢,教材內容存在多學科交叉重復現象,實習實訓的部分內容也是以賬務處理為主,是準則和制度講解的延續,影響了實踐課內容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B.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存在滯后性。部分教師習慣了以教材為教學依據,有些忽視了對理論知識的應用,雖然學生學會了怎樣編制分錄和報表,但在如何利用這些信息來解決實際問題方面還需要進行不斷完善,需要重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選擇不同年級的會計專業學生,分析他們對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從分析結果來看,不同年級、性別的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是不同的,女生對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要高于男生;對數字有很高敏感度的學生普遍邏輯能力較為突出,能夠把握局部數字與整體數字的關系,這些學生對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較高;6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知識較為扎實,他們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都較為突出,他們相信自己未來會成為一位出色的會計師,能夠保證對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豐富的教材和專業的師資力量對學生有著較強的吸引力,71%的學生會因為想具有高水平的職業技能而對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產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在新生教育計劃中安排會計專業導論的內容,向學生介紹會計學專業的發展史,同時安排學風教育,加強學風建設,激勵學生多讀書、深思考、善提問、勤實踐,提高自主學習所占的時間比例。
會計文化包括以下三點:(1)會計制度。該制度可以有效約束會計從業人員的從業行為;(2)會計精神。它是會計從業人員的精神準則,是用來評判會計從業人員道德水平的基礎依據,其中較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誠實守信;(3)有形的會計物資。它是由信息技術和保密技術組成的現代會計文化建設體系。會計學院可以組織會計文化節、會計知識競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會計文化的魅力,從而提高對會計專業的認知度,熱愛會計專業并努力學好會計知識。
如果學生完成了既定目標,那么自身的內驅力也會相對減弱。針對這一情況,需要教師及時為學生提供新的誘因,使學生能夠繼續保持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訂學習目標,完成一個目標后就需要制訂下一個新目標,這樣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內驅力。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個性化成長,結合學生的特點對其進行適當引導,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出自身優勢,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1)對傳統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注重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與針對性,對專業主干課程之間的重復性內容進行適當刪減,像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這兩門課程在成本預測等方面多有重復,需對重復部分內容進行精簡,避免上重復課;(2)根據會計結構的新變化和會計發展的新領域來設置相關課程,并與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相結合,使學生具備知識整合能力。教學的形式應是多種多樣的,如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就是很好的互動式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教師要鼓勵會計專業的學生跨專業、跨學科選修課程,將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進行融合,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使自身知識結構更加完善。
教師需要借助慕課、微課等網絡載體來向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通過移動智能設備進行學習。這種新型教學模式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化時間,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強化學生學習會計知識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給學生布置預習和復習任務,并讓學生以自主探究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多元化學習,拓展會計專業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教師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和教學空間內根據自身的能力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形成完整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達到用理論指導實踐和通過實操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理解的效果。在會計手工模擬實驗中,學生會對會計憑證的填制與審核、登記會計賬簿、科目匯總、試算平衡、繪制會計報表等內容進行實操,使理論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時,重視實訓課的考核,可以讓實訓課的考核分數占到課程總分的40%。
會計專業的教材內容是具有概括性的,教師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1)讓學生去銀行營業大廳了解債券的投資,深入理解債券的核算;(2)讓學生到稅務大廳了解納稅的流程與辦稅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然后由教師結合稅法對重難點進行講解;(3)讓學生到證券公司詢問與股票交易有關的一些問題,并通過多種渠道來收集原始憑證,讓學生更好地鍛煉實踐動手能力。
財務崗位包括出納崗位、會計管理崗位和會計核算崗位等,需要教師根據企業財務崗位的內在需求來設置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開課前,教師要以視頻的形式帶領學生了解會計發展的歷史、會計文化建設、會計機構的設置等內容,增強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感性認識和對會計專業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向學生講述有關會計準則的最新內容,并將思政教育融入各個教學環節,比如在理論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加強誠信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在課堂教學中,要明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關鍵在于“導”,是啟發和引導,要當好“導演”而不是“主演”,重點是通過多媒體技術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理論通俗化、問題簡單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循序漸進的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要跟著學生的思維習慣來對學生進行引導,語言要盡量做到通俗易懂,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趣味性。課前,教師在學習通上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查閱有關參考資料,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可以轉變角色,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即教師選取某一習題讓學生進行講授,講完后由教師進行點評。教師要廣泛查閱資料,尋找適合學生分析的案例,并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通過人才需求調查來了解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的評價標準,并以此為導向改革考核評價制度。考核內容要具有全面性、系統性,既要考理論知識,也要考實際操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品德素質等方面的內容。考核評價方式要合理有效,可嘗試采用口試、案例分析、課堂討論、調查報告、會計模擬核算等考核方式,加強對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力度,使評價結果更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和綜合素質。
會計專業是高職院校較為熱門的一個專業,具有復雜性和抽象性等特點。為了增強學生的職業榮譽感,教師需要耐心對學生進行引導,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視角出發使學生發現會計專業的簡約美、平衡美、對稱美,感受到會計專業的魅力,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