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友 周慧紅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鮮明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1]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將理論創新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寫入《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百年來,黨始終固本培元、守正創新,形成了包括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一系列思想理論成果,為中國共產黨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及推動國家持續進行社會革命、逐步實現根本政治制度變革和社會經濟長期發展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回眸黨的理論創新與黨的事業的良性互動,我們可以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與時偕行、不斷創新的寶貴品質,牢牢把握理論創新在大黨百年征程中的重要作用,繼續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發揮創新理論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
如果把馬克思主義比作鮮活的生命,那么,理論創新就是維持生命體的新鮮血液。理論創新一旦停止了,馬克思主義也就失去了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共產黨人一貫重視理論創新。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建馬克思主義時就要求人們結合實際不斷創新他們的理論。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上,馬克思和恩格斯闡明了理論創新的必要性。“所以,這些觀念、范疇也同它們所表現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2]“生產力的增長、社會關系的破壞、觀念的形成都是不斷運動的,只有運動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滯不動的。”[3]沒有一成不變而又永恒正確的理論。因此,每個時代的人們只能在歷史和現實的前提下去認識事物,而認識的程度取決于社會實踐發展的程度,認識是無止境的,理論創新也是無止境的。正是基于以上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才反復向人們指出:“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4]它不是對于某一靜止現象的描述,而是對處于動態中的社會發展的不斷解釋。“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5]它是人們認識和研究社會現象所采用的原則和視角。馬克思不僅關注理論的運用,還重視理論的創新,認為“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6]從而明確了理論的運用與理論的創新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為人們將馬克思主義的運用與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有機結合提供了依據。
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創新思想。俄國革命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建設發生在20世紀初期具有種種新的歷史特點的國家,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黨時刻面臨著理論滯后的困境,又時刻面臨著理論創新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列寧深刻地認識到理論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列寧看來,馬克思主義只是一般的原理和總的指導原則,而這些原理的運用在每個國家都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即使在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的運用也帶有那個歷史時期所獨有的特色;特別是“在歷史急劇轉變的關頭,往往連先進的政黨也會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不能適應新的形勢而重復舊的口號。”[7]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根據變幻莫測的形勢及時提出新的口號以引領廣大人民行動。所以,列寧多次強調,馬克思主義不是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抽象公式和學理主義,也不是包治百病、適用一切的靈丹圣藥和萬全之策,必須將馬克思主義與活生生的現實融會貫通,既做好當前的實際工作,又將馬克思主義這門科學推向前進。
中國共產黨人更是將理論創新當作責任和使命。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在他們善于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應用列寧斯大林關于中國革命的學說,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聯系。”[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提出要實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他強調,我們必須認真品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始終堅守我們的看家本領,“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9]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從戰略高度說明了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意義:如果中國共產黨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那么就是在僵化它而不是發展它,就是在迷信它而不是信仰它,到頭來,黨和國家的事業必將遭遇危機,馬克思主義也終將失去生命力。所以,“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10]江澤民提出了“理論創新”的政治術語,并明確了“理論創新”的內涵:“我們進行理論創新,就是要使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新的思想而向前發展。”[11]胡錦濤在繼續強調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的同時闡述了理論創新的源泉、目的、動力、著力點。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將理論創新視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職責,更加注重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觀。他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仍然需要保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12]“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武裝,使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武器,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運用能力,共同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力量。”[13]
縱觀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黨以巨大的政治智慧成功掌握并運用了理論創新這一重要法寶和思想武器,持續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了行動指南,推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接續取得成功。
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優良品質。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如何實現理論創新、發揮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的優勢成為黨著重思考的問題。在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在黨的充分醞釀下,中共二大制定了旨在打倒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統一中國的民主革命綱領。中共二大還改變了中共一大不和其他黨派建立聯系的觀點。這是黨在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進行的一次理論創新。這次理論創新推動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和民主聯合戰線的建立,促進了革命新局面的形成。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問題形成了一系列初步認識,包括革命的性質和前途、革命的動力、革命的領導權、革命的方式等。“然而這時的黨終究還是幼年的黨,是在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經驗的黨,是對于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都懂得不多的黨,是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還沒有完整的、統一的了解的黨。”[14]這時黨還是一個理論創新意識和能力比較薄弱的黨,但是黨必將隨著自身的成熟而釋放出強大的理論創新覺悟和能力。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創新了中國革命道路,對中國革命發揮了關鍵作用。大革命失敗后,按照蘇聯曾經的革命方式,黨把斗爭重心放在城市,然而,黨領導下的軍隊攻打大城市卻多以失敗告終。對此,毛澤東旗幟鮮明地指出,十月革命式的先在大城市發起武裝暴動并占領城市、后解放農村的革命步驟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同時高度評價了紅軍、游擊隊和紅色政權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他指出:“也就會明白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15]在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指引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星火燎原之勢發展起來。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黨領導人民群眾建立政權、開展土地革命,激發了根據地人民的革命意志,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辟和建設,不僅使黨領導下的紅軍多次打敗了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圍剿,為黨保存了革命火種,而且使黨在革命低潮時期積蓄了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
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先后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理論以及新民主主義理論,推動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第一,黨的全面抗戰路線主張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主張改善人民生活,爭取人民的政治權利。在全面抗戰路線的引領下,黨始終堅持從人民中汲取力量,使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不斷擴大,使日軍長期苦陷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第二,黨的持久戰理論科學指出了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的戰爭結局,分析了抗日戰爭必經歷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著重強調了戰略相持階段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在持久戰理論的指導下,黨始終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退步,領導根據地軍民以堅忍不拔的驚人毅力和舍生忘死的犧牲精神奮力扭轉抗戰局勢。第三,黨的新民主主義理論闡明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擘畫了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藍圖,在最為艱苦的相持階段澄清了關于革命的模糊認識,激發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
解放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豐富新民主主義理論,推動了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早日建立。“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不是任何別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16]這是解放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所創造的理論結晶,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遵循的總路線。在這一總路線的引領下,黨一面加強集中統一領導,一面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使人民解放軍在不長的時間內便轉入戰略反攻并迅速結束戰略決戰,解放戰爭勝利結束。在戰爭結束以后,政權問題就是焦點問題。毛澤東設計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的政體,提出了通過召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國思路,使黨得以在革命勝利關頭及時建立國家政權、鞏固革命勝利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社會主義革命提上日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革命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國情創立了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推動中國平穩地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共產黨所創立的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是全面的、系統的,涉及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在農業領域,黨探索出一條比較成熟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即通過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漸進步驟來增加社會主義因素、減少小生產因素。在手工業領域,黨決定采取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三種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形式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在工商業領域,黨確定了從低到高的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形式,此外,對資本家的“和平贖買”政策等都是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正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在毫無流血和動蕩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全國人民以喜悅的心情和積極的態度迎接社會主義社會的到來。從長遠來看,以循序漸進為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對所有制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的統一,使社會主義在我國深入人心;即使后來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發生曲折,全黨和全國人民仍然堅定信仰社會主義,從未走上歪路和邪路。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繼續推進理論創新。這一時期,黨的理論創新體現在國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反過來推動了實踐的發展。“從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是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艱辛探索的十年,雖然經歷曲折,仍然取得了無可否認的巨大成就。”[17]
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黨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矛盾學說。社會主義社會究竟存在不存在矛盾、究竟存在什么樣的矛盾是我國步入社會主義社會后面臨的一個重大政治理論問題。早在1956年,中共八大就提出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57年,毛澤東的重要著作《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公開發表,成為社會主義矛盾學說的集大成作品。文章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肯定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深刻闡釋了社會主義社會中矛盾存在的原因、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主義社會中兩種類型的矛盾、解決兩種類型矛盾的原則和方式。毛澤東尤其強調運用“團結——批評——團結”的原則、民主的和說服的方式來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運用這個原則和方式來解決黨和非黨的關系就要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解決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就要既反對大漢族主義又反對極端民族主義。在社會主義矛盾學說的指導下,國家政治生活出現集中與民主相統一、嚴肅與活潑相結合的積極健康的政治局面。人民民主權利得到保障,工農聯盟得以鞏固;民主黨派積極參政議政,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持續鞏固;繼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后,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先后成立,少數民族的利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我國實現了空前的民族團結。總之,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團結起來了。
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黨探索出有別于蘇聯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理論。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以后,國家工業化建設大規模地開展起來,如何在借鑒蘇聯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走中國自己的工業化道路是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根本經濟問題。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論述了我國工業化進程中需處理好的幾對關系。一是重工業、農業、輕工業的關系。要堅持以重工業為重點,更多發展農業和輕工業,使三者比例更加協調。二是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要利用沿海地區的有利條件繼續發展此地區的工業,并運用其技術優勢和設備優勢支援內陸地區的工業建設,使二者協同發展。三是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軍政費用,抽出更多資金發展經濟,從而為國防建設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促進二者的良性循環。四是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要正確處理國家、工廠、工人之間的關系和國家、合作社、農民之間的關系,不能只顧一頭,而要統籌兼顧。五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要處理好中央的統一性和地方的正常獨立性之間的關系,在堅持統一性的前提下,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權。以上是中國工業化道路理論的主體部分。同年,中共中央會議確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方針,指出要隨時警惕和糾正保守主義和冒險主義,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工業化道路理論。在中國工業化道路理論的指引下,我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蘇聯工業化進程中的弊端,工農業總產值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國家經濟實力有了大幅度提升。最重要的是,我國實現了現代國家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完整化、獨立化建制。電力、煤炭、冶金、機械、石油、交通運輸等行業獲得較快發展,國防尖端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兩彈一星”令世人矚目。
關于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黨做出了對知識分子的新論斷,并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為指導科學和文化藝術的方針。對知識分子做出恰當的判斷和定位,以調動知識分子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事關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成敗。1956年,中央知識分子會議明確指出,知識分子絕大部分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黨要信任和愛護他們,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另外,制定正確的科學文化藝術方針也是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同年,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七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即允許科學工作者和文化藝術創作者自由創作、自由爭論、自由批評。中共八大進一步明確了實施“雙百”方針的原則和前提,即必須在批判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文化、吸收中國古代和外國的一切有益文化、正確對待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具有我國民族特性的社會主義文化。在思想文化建設方針的指導下,科學文化藝術出現了繁榮發展的局面: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文學藝術領域涌現出大量優秀作品,圖書、報刊、廣播、電影、教育等文化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文盲半文盲人口大大減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深入人心。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斷進行理論凝練和理論升華,創立了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光輝的思想理論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繼毛澤東思想之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新飛躍,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縱深發展。
鄧小平理論推動了改革開放的起步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開創。“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兩年內,黨和國家在徘徊中前進。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率先抵制“兩個凡是”,高度評價關于真理標準問題在全國的大討論,認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同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穩步前進的思想支柱。改革開放從此拉開了序幕。此后,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探索中前進,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1987年,黨的十三大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做出了判斷,即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國情依據、目標原則和步驟安排,推動政治體制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提出將“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改革開放成敗得失的標準,并強調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而不是區分社會性質的標志。南方談話是中國社會的一場思想大解放,翻開了改革開放的嶄新篇章。從此,人們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姓“資”姓“社”的混亂思想進一步澄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導向和社會共識更加凝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確立,與此相配套的國企、財稅、金融、外貿、外匯、商品流通改革協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力度加大,政企分開加快推進;文化經營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的探索起步;對外開放加快,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形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動改革開放乘風破浪,于巨大的國內外風險考驗中成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二十一世紀。世紀之交,改革開放既面臨國際共運低潮的壓力、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滲透和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又面臨國內洪澇災害等一系列問題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牢牢抓住改革開放領導核心的建設,強調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并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立足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放眼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凝練概括了黨的先進性要求,是黨和國家全部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的重大原則和重要遵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了黨的建設,使改革開放經受住了世紀之交的諸多風險考驗,同時推動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城鎮住房制度改革、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財政稅收改革穩步向前,推動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科學發展觀推動改革開放綜合推進,促使黨團結帶領人民成功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黨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長期遵循的重大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做了全方位的統籌謀劃,既包括“發展”的認識論,如發展的價值歸宿、深刻內涵,也包括“發展”的方法論,如發展的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黨的執政理念的重大創新。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政府機構改革繼續深化,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依法行政全面推進;國有經濟布局不斷優化,壟斷行業改革穩妥推進,要素市場體系逐步健全;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有序進行,新型文化體制初步形成,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協同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邁出步伐。國內改革和發展的良好勢頭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外貿進出口總額飛速增長,外貿進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激勵中國人民奮發蹈厲、求實圖強,推動改革開放攻堅克難、砥礪前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生了空前未有的深刻變革、取得了驚天動地的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大變革的時代往往也是催生大思想的時代,在這一重大歷史變革進程中,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該思想以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提出了“十個明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的總問題進行了系統概括,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代表了迄今為止中國共產黨人對治國理政探索的最高水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改革開放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歷史性突破。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得到有力保證,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政府治理現代化取得新突破,法治國家建設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不斷推進,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網絡強國建設取得成績;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生態保護長效機制逐步建立;國防和軍隊改革進一步深化,軍民融合發展加快步伐;“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穩步推進,全面開放格局加快形成。
一個人時刻需要理想的指引,一個社會也同樣如此。自古以來,中國人堅持不懈地向往和追求美好社會,提出了各式各樣的社會理想,然而,唯有中國共產黨的社會理想是建立在科學理論之上、有眾多社會主體力量參與、能夠成為現實的社會理想。今天,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就是要在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偉大夢想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而理論創新又是科學理論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18]這是偉大革命導師恩格斯的一句至理名言,強調了理論對于科學、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偉大夢想是黨和人民所向往的藍圖和奮斗的目標,也是真抓實干、久久為功的長期工程,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
只有一以貫之地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才能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道路問題是根本問題,道路決定命運。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我還說過,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2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不斷經過事實檢驗、又與時俱進的正確道路,是一條既區別于封閉僵化的老路、又區別于改旗易幟的邪路的獨特道路,是一條指引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發展的長期道路。在我國,理論自信為道路自信提供學理支撐和邏輯支撐,只有始終堅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和理論定力,才能保證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下去,并且越走越順利、越走越通達。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防止出現顛覆性錯誤,就要深入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而要認識規律,就要牢牢掌握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牢牢掌握和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1]
只有一以貫之地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我們才能回答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全面把握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規律。在黨的十九大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規劃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間軸,即以2020年為起點,把實現偉大夢想的30年再分為兩個15年,前一個15年是后一個15年的基礎和前提,后一個15年是前一個15年的發展和完善,這兩個階段有序銜接、同等重要,需要我們付出艱辛的奮斗,絕容不得一絲自滿和懈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還宏觀描繪了“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遠景和藍圖。只有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我們才能堅持以客觀的視角審視歷史和實踐、以科學的方法總結經驗及教訓,才能堅持用正確的觀點、立場和方法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前沿問題和重大理論課題,進而不斷認識規律、深化規律。
只有一以貫之地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我們才能冷靜審思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環境,成功應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風險挑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回首我國走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我們不僅應對過國內的政治風險、經濟壓力、意識形態危機、社會治理考驗、國家安全威脅、生態問題等,也面臨過國際上的一系列挑戰,如霸權主義、逆全球化潮流、氣候變化、糧食危機、恐怖主義等。其中許多問題已經伴隨并將長期伴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除了老問題以外,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前進道路上,我們必將遇到前所未有的新風險、新考驗。“現在,推進改革開放有了更堅實的基礎,但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22]我們尚不知道爬多少坡、過多少坎、闖多少激流、涉多少險灘。“我們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必須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運用科學理論指導我們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把握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斷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23]
科學的理論即是創新的理論。理論要發揮指導實踐的功能、永葆科學性,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實現偉大夢想的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尤其要堅持問題導向,馳而不息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行動指南。
理論創新首先要立足實踐。“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24]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關系決定了理論創新必須從社會實踐中破題。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25]立足實踐推動理論創新還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反對本本主義、注重實地調查、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的階級動態,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改革開放以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以恢復和貫徹,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立足基本國情,結合社會發展實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既來源于實踐、又能有效指導實踐的理論。當前,我們已經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歷史起點上,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新的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這必將引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歷史變革,成為人類歷史上生動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必將為黨的理論創新提供廣闊的生長空間和深厚的實踐土壤。全體理論工作者要牢牢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深刻把握世情、國情、黨情,及時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不斷結合新的實踐進行理論創新,并用創新理論指導黨和國家的事業,同時在指導過程中檢驗并進一步完善理論,從而達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螺旋式上升的樣態。
理論創新還要堅持問題導向。這是因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而實踐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是我們最急需認識的事物,因此,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往往是理論創新的生長點和突破口,哪個環節的矛盾最突出,理論創新就最先從哪個環節突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26]回溯黨的理論創新的百年歷程,什么時候黨善于把握時代命脈、抓住時代任務,什么時候黨的理論創新就能前進一大步。如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黨時刻關注時代發展的中心任務,先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要矛盾和重大現實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極大地推動了黨的理論創新。在實現偉大夢想的征途中,新情況新問題必將層出不窮,“如果不能及時研究、提出、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理論就會蒼白無力,哲學社會科學就會‘肌無力’。”[27]我們必須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密切關注我國發展面臨的緊迫問題、執政黨面臨的重大問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現實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和矛盾觀及時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斷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不斷揭示我國社會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實踐永無止境,理論創新也永無止境。無論黨的事業進展到哪一步,理論創新都不能缺位,二者必須始終同向同行、辯證統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28]我們要深刻領會其中蘊含的精神實質,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使馬克思主義永遠綻放真理之花、永遠閃耀科學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