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君
現代金融監管產生于金融危機,發展于每一次的危機產生和金融重大風險事件。金融監管是指“一國政府或政府的代理機構對金融機構實施的各種監督和管制,包括對金融機構市場準入、業務范圍、市場退出等方面的限制性規定,對金融機構內部組織結構、風險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合規性、達標性的要求,以及一系列相關的立法和執法體系與過程”[1]。此定義中的“一系列相關的立法和執法體系與過程”,其主要含義是指金融監管的價值是實現“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金融監管實現“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的價值是根據德國學者卡塔琳娜(Katharina)和倫敦經濟學院許成鋼教授提出的不完備法律理論所提出的。
不完備法律理論認為,“法律是內在不完備的。既然法律通常被設計為要長期適用大量的對象,并且要涵蓋大量迥然不同的案件,那么它必然是不完備的。只有當社會經濟或技術變革的過程靜止時,法律才可能完備。在后農業社會,這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幻想”[2]。法律完備性是需要法律能列舉出所有的損害行為并與之全部明確地進行詳細的規定,否則法律就是不完備的。法理學家哈特也認為“人類的困境的一種基本特征”是我們根本無法“在特定結果不做進一步正式指引的情況下,運用一般標準對行為的范疇進行準確無誤的預先控制”[3]。法律價值的一般性、平等性、正義性和法律的持續性、穩定性決定了法律的不完備性。法律的不完備性與法律價值是共存的。
法律具有不完備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立法者的理性是有限的。完備的法律是取決于立法者的理性認知。但人類對社會發展規律及社會主體的行為變數是不能完全認知和掌握的,人類理性在理解人類自身運作的能力方面也有著一種邏輯上的局限,因此人類只能用有限的認知和理性來進行立法。二是立法者的立法信息是不充分的。立法者在立法時所獲得的立法信息總是不充分的,因此其立法決策、風險控制、利益認定和責任分配等諸多問題并不能從科學、全面和理性的角度加以掌握,從而不能尋求其與現實的自洽和妥適,進而制定出完備的法律。三是法律的滯后性決定了法律具有內在的不完備性。法律的滯后性是已頒布的法律無法解決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的社會關系問題,由此出現了法律的缺失和空白,如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和區塊鏈技術等技術的發展使某些領域的法律所調整的主體、客體和內容發生變化,進而使法律出現了缺失和不適應。四是法律的持續性、穩定性和一般性需要制定的法律要調整社會普遍的對象,由此就會導致其不完備。法律的持續性、穩定性和一般性的內在特征決定了法律不能隨時制定和修改,但是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是瞬息萬變的,而不是止步不前的,一些特殊的糾紛案件不會因法律未有制定而不出現,法庭也不能因為沒有立法而拒絕受理。人類社會的經濟的發展變化、法律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決定了法律具有內在的不完備性。五是法律由于立法目標和立法技術有意制定而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完備性,此有意制定的法律不完備性主要是為了維護法律的持續性和穩定性,而給予法庭(執法機構)填補法律漏洞的權力。六是法庭的功能定位使得法律具有后天的不完備性。為了實現法律的公平與正義,法庭必須是中立的,而不能以執法者的身份介入案件或根據自己的立場進行主動執法。在損害行為的后果、事實或事件發生之前,法庭幾乎是無所作為的。只有在受損害主體起訴后,法庭才能行使執法權,受理受害者的起訴。法律價值和立法目標是通過在初始立法機構和執法機構之間進行立法權和執法權的分配來實現的。立法機構和執法機構是最初始的行使立法權和執法權的機構。法律的不完備性導致初始的立法權和執法權無法真正實現法律的價值和立法的目標,這就產生了“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法律的不完備性對立法機構和執法機構之間立法權及執法權的分配有著重要的影響,法律不完備時立法機構和執法機構之間的立法權和執法權的分配機制和法律制度設計決定著立法目標的實現和執法的有效性,“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的分配機制和匹配更是決定著法律價值的實現?!笆S嗔⒎唷焙汀笆S鄨谭唷笨梢酝ㄟ^在初始的立法機構和執法機構之間實現最優分配,如成文法通過賦予執法機構進行司法解釋和法官自由裁量權,判例法可以通過判例來實現,但對于一些一旦發生后存在巨大負外部性的損害行為,事后難以實現真正的救濟,而且此損害行為又能夠“標準化”,此時為了防止此損害行為的發生,就需要一個新的機構來行使“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此機構通常被稱為“監管機構”?!氨O管機構”以不同于初始的立法機構和執法機構的方式來制定和執行法律,以此種機制來填補初始立法機構和初始執法機構留下的立法和執法的空白。金融業的實踐充分表明了法律高度不完備、損害行為能夠被“標準化”,且損害行為存在巨大的負外部性,此時初始的立法機構和執法機構無法消解法律的不完備性而防范損害行為的發生、救濟權利的受損,因此只能另辟蹊徑選擇一種能夠消解法律的不完備性的方式——金融監管——來實現“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根據卡塔琳娜、許成鋼在《不完備法律(上)——一種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場監管發展中的應用》中對19世紀中期之后英國、美國和德國的金融市場監管發展的比較研究,金融市場的金融監管就是為了解決高度不完備法律下司法效率低下問題、防范系統性風險和金融欺詐而引發的社會不穩定,實現“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而建立的。英國的法理學家杰里米·邊沁最早提出了法律的阻嚇功能,其含義是無論是法官,還是受過教育的人,在面對任何案件時都能夠依據法律而準確地推斷出違法情形和應受到的法律制裁。美國在1929年經濟危機之后建立了對金融市場的金融監管,還有英國、日本等國家建立的對金融市場的金融監管機制都充分說明了金融監管的價值所在?!疤m迪斯指出,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的重要差別在于,后者擁有獨立調查的權力,而這是他認為對開展執法和發展豐富的法律規則最關鍵的?!盵4]為了實現“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金融監管機構被設計成不同于初始的立法機構和執法機構,法庭為了實現法律的公平與正義,被設計成被動的和中立的執法者,是事后的對損害行為的制裁和對被損害主體的救濟;金融監管機構為了行使“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被設計成具有執法主動性、靈活性,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性的特征。金融監管的目標、金融監管的內容和金融監管的方式被設計成實現“剩余立法權”“剩余執法權”的價值。金融監管的內容有市場準入(事前性)、行為監管、退出機制、主動開展調查(主動性)、禁止和防范損害與風險的發生(事前性)、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主動性和靈活性)、行政處罰(主動執法)。
金融監管實現“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價值的條件:一是法律的高度不完備;二是標準化的能力;三是金融行為的高負外部性。只有滿足這三個條件才能實現“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的最優分配。
首先,金融立法是高度不完備的。金融業的發展是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創新的主要動力是規避法律和監管。金融發展史充分說明了金融市場的經營者和參與者總是為了規避法律甚至突破禁止性法律、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而進行創新。規避法律和突破法律的行為導致已成立的法律無法對其加以規范,并且使已成立的法律對這些行為的阻嚇已經無法實現法律的價值和立法的目標,最終使法律的不完備性更為凸顯。
其次,金融監管的“標準化能力”?!皹藴驶芰Α笔侵笇δ軌驅е聯p害的行為進行標準化識別以及對該行為的損害程度進行預先評估的能力。“標準化能力”與監管成本呈負相關,“標準化能力”越高,監管成本越低。提升“標準化能力”即提高對危害金融安全和損害金融消費者權益行為的識別,是實現金融監管價值的目標所在。
最后,金融行為的高負外部性。金融行為具有高的負外部性。負外部性是指負面的經濟影響。金融業的負外部性一旦發生往往損害程度大,事后救濟難以實現,涉眾性強,極易引發金融系統性風險和社會不穩定。法庭的執法是事后的,即在損害發生之后,而且是被動執法,此執法無法防范金融損害行為的高負外部性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和社會不穩定。
第一,金融監管實現剩余立法權價值的設計。剩余立法權是相對于初始立法權而言的,“在法律不完備時,如果不闡明法律的含義,則無法用之斷案。我們將這種解釋現有法律,適應環境變化,并把它擴大適用于新案例的權力稱為‘剩余立法權’”[5]。剩余立法權可歸立法者,也可以給予執法者或金融監管者。在立法內容方面,金融監管機構的立法權設計是在授予的立法權范圍內根據金融發展的需要制定對金融行為的規范。監管者通過立法來彌補初始立法機構在立法方面的不完備性,實現“剩余立法權”的價值。如我國近幾年各金融監管機構出臺的一系列對金融科技創新的規定。補充和完善法律是監管最基本的功能。法治的國家,法律應該是由立法機構制定的,而監管者面對的往往是不同時期出現的某種對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相關法律高度不完全、損害后果負外部性很大的社會行為,監管機構可以對其具有“標準化能力”的損害行為進行立法。
金融監管機構是對特定行業的監管,因此具有專業化;其價值被設計成實現“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因此具有立法權和執法權。金融監管機構的立法特點不同于初始立法機構穩定性和持續性的立法特點,而是強調應對性強、立法反應快速、具有專業性、調整對象特定化、可以隨行業的變化而迅速更改,其價值就是對初始立法機構的不完備立法進行補充。“剩余立法權”是依法立法,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對金融行業監管領域的法律進行修正和補充。監管者可以根據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客觀實際情況的變化,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制定規則或變更規則,以防范損害結果的發生。監管者不需要按照立法機構的立法程序進行立法,只是在自身的管轄權范圍內進行立法,因此立法的程序簡單、效率高、成本低,更具有操作性、靈活性和專業性。
第二,金融監管實現剩余執法權價值的設計。立法目標和法律價值的實現有賴于社會成員的普遍遵守和執法部門的有效執法。法庭是初始的執法者,但為了法庭的中立和公正,法庭被設計成被動執法者,只有受害者起訴后,法庭才能發揮其執法的功能,法庭不能主動發起調查。因此,僅靠法庭不能實現執法的最優。中立性和公正性是法庭的核心價值,但正是這個核心價值決定了法庭執法的不完備性,產生了“剩余執法權”?!笆S鄨谭唷钡漠a生使得立法的目標無法實現,這就需要監管者能夠對初始執法機構的中立性、被動性和事后性進行彌補。同金融監管機構實現“剩余立法權”一樣,不是所有的損害行為都需要通過“剩余執法權”進行彌補,只有當已成立的法律的不完備性、執法的被動性導致初始執法機構對于高負外部性的損害行為無效時才進行彌補。為了使金融監管機構能夠有效實現立法目標和法律價值,進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和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監管機構被設計成行使初始執法機構的“剩余執法權”主動執法的機構,來彌補法庭被動執法所產生的問題。監管者可以主動監督和開展事前、事中和事后調查和監督,可以在損害行為或結果發生之前進行監督、調查,甚至可以要求禁止某一行為或懲罰損害行為。在損害行為、事實和事件的結果發生后,監管機構可以對實施損害行為的主體進行行政處罰,主動執法的懲罰力度是有限的,若主動執法的處罰力度不夠,可以由法庭根據損害行為的危害性質進行刑法懲罰和民法懲罰。實現主動執法的方式主要有市場準入監管、被監管主體的行為監管、檢查、禁止損害行為和制裁違法行為。監管者的設計恰恰符合邊沁的“設計一套適合于防止侵害發生的法律”非常必要①的觀點。監管機構的執法可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監管執法,只要發現有高的預期損害程度發生或可能發生就可以進行執法,行使執法權。
隨著金融科技創新的發展,法律的不完備性日漸凸顯,如法律的缺失與空白、法律的滯后性和法律的沖突。金融科技創新是指采用新技術對金融結構中的基本要素進行改變和結構化設計而實現金融價值,從而提高金融效率,降低金融成本,改善金融服務的體驗。金融業的發展和演變充分證明了新的科學技術是金融創新活躍和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21世紀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和區塊鏈技術是現代金融科技創新的主要動因。金融科技創新使法律的不完備性更為突顯,主要體現在:第一,金融創新的主要動力是降低合規成本,規避法律約束和監管。“規避”法律約束的行為加劇了法律的不完備性;“規避”金融監管的行為同樣會加劇法律的不完備性。金融監管本身是不完備法律的內在產物,旨在實現“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價值,“規避”監管的行為會阻礙金融監管價值的實現,從而加劇法律的不完備性。第二,金融創新的核心是金融工具的創新。金融工具是由制度、契約和金融技術三個基本要素組成。金融是通過依照法律制度和習慣以及合同法的契約進行邏輯設計組合進行創新的,其創新分為合法創新、以合法的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創新和違法創新。無論是合法創新、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創新還是違法創新,只要是金融創新就會帶來風險或者加劇風險的隱蔽性、突發性和負外部性,因此會使法律的不完備性更為凸顯。以合法的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創新和違法創新更讓法律和監管出現空白,進而加劇法律的不完備性。金融創新加劇了法律的不完備性,且使得法律的阻嚇功能失效,還進一步阻礙了金融監管價值的實現,導致金融風險頻發,甚至影響到社會穩定。第三,法庭無法對金融科技創新所產生的糾紛發揮定紛止爭的作用,從而削弱了法庭的阻嚇作用。金融科技創新所產生的糾紛往往難以在法院立案,如網絡借貸糾紛很難在法院立案,從而阻礙了司法價值的實現,加大了法律的不完備性,進而影響到社會穩定和法律價值的實現。第四,金融發展規律證明了金融監管總是滯后于金融創新,金融創新加劇了法律的不完備性,而且監管本身就是為解決法律不完備性所創設的。
現代金融科技創新主要是應用了互聯網、通信技術等創新,并且呈現了熊彼特創新理論的五個方面的創新。②五個方面的金融科技創新使其金融風險更為隱蔽、突發性更強、違法行為更難識別和更難評估?!蛾P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互聯網金融本質仍屬于金融,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和突發性的特點?!雹劢鹑诳萍紕撔碌摹敖鹑陲L險隱蔽性”“金融機構以合法形式掩蓋違法和違規實質”與“金融鏈條的增長和多層嵌套”削弱了監管者對金融創新行為及其結果進行識別和評估的能力,增大了對損害行為標準化和防范的難度。因此給金融監管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急劇降低了金融監管的“標準化”能力,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金融風險的隱蔽性使金融監管對金融風險難以識別和評估,從而降低了金融監管的“標準化能力”,進而使金融監管的價值難以實現。其次,金融鏈條的增長降低了金融監管的“標準化能力”。金融鏈條的增長會形成跨部門和跨行業的業務行為,從而導致我國的分業監管無法實現其價值,進而降低了金融監管的“標準化能力”。最后,多層嵌套使金融監管“標準化能力”降低。多層嵌套增加了金融結構的復雜性,金融結構的復雜性會使金融監管機構對其法律結構和風險難以認知和評估,從而降低了金融監管的“標準化能力”。
1.金融穿透監管與“標準化能力”的目的一致穿透監管是為解決金融科技不斷創新,金融結構復雜化和風險隱蔽性帶來的監管痛點而提出的一種新型監管方式和監管理論。穿透監管來自美國《1940年投資公司法》和《1940年投資顧問法》中的發現行為本質,旨在實現對其特定規范。我國的金融穿透監管是在《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中首次提出的,隨后金融監管機構在互聯網金融整治中相繼制定了金融穿透監管的規范。
金融穿透監管與“標準化能力”的目的一致,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金融穿透監管和“標準化能力”定義的實質來看兩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啊畼藴驶芰Α侵笇е聯p害的行為進行標準化識別的能力,這種識別既包括穿透行為表象認清行為實質,也包括對該行為的損害程度進行預估等內容”[6];穿透監管是指穿透金融產品的形式,對金融業務和行為所涉及的資金開源、運行和投向的整個鏈條進行“實質重于形式”的監管,對金融業務和行為的性質進行合法和合規的監管。從這兩個定義來看,他們的實質都是為了對行為進行認知和評估。二是金融穿透監管的目的與“標準化能力”是一致的。金融穿透監管是要防范“以合法的形式掩蓋非法的目的”帶來的風險、保護其他主體的合法權益。三是金融穿透監管的方式與“標準化能力”的本質是統一的。金融穿透監管的方式如下:底層穿透采用的方式是檢查資金的最終流向和流動性情況、評估項目風險、充分披露有關信息、對底層資產的最終狀態進行詳細記錄,以識別其風險;上層穿透采取的方式是核查投資者的投資收益與風險是否匹配、是否符合“合適產品銷售給合適投資者”的要求;中間穿透采取的方式是通過信息披露來對金融交易的整個過程進行檢查,以防止利益尋租與關聯套利。從這些方面應對金融違法違規隱蔽化和以合法形式掩蓋違法違規實質的問題,進而防范由此導致的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以及由金融風險的隱蔽性和突發性引發的系統性風險。
2.區塊鏈是實現金融穿透監管的工具
金融穿透監管分為橫向穿透和縱向穿透。橫向穿透是指透過靜態金融行為的表面形式對其實質行為進行監管;縱向穿透是指透過動態金融行為過程的表面形式對其實質的行為過程進行監管。目前的穿透監管多屬于橫向穿透,缺乏縱向穿透。橫向穿透的對象是金融的靜態行為,靜態金融行為隸屬于一個金融監管部門(分業監管);縱向穿透的對象是動態的金融行為,動態金融行為經常表現為跨行業、跨監管部門,在分業監管的背景下缺乏對其穿透監管的方法,進而增大了實現金融監管價值的難度,降低了金融監管的“標準化能力”。在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的背景下,各監管機構的監管對象、監管內容和監管標準不同,尤其各監管機構的數據標準不一致和數據不共享,導致金融行為縱向監管價值的實現陷入了困境。縱向金融穿透監管的關鍵在于信息披露機制的建立,通過信息來識別和判斷金融行為的合法與合規、其違法性及違法性的損害程度和負外部性。目前由于各金融監管機構金融基礎設施的相互割裂,數據標準不統一、數據不共享且缺乏統籌協調機制導致信息存在壁壘,信息登記系統也處于分割狀態,缺乏信息溝通機制,造成金融數據的碎片化、割裂化和標準不統一,使得對終端的投資者、資金鏈和底層資產的穿透核查困難很大。因此需要從目前的監管方式和手段中找到能夠突破現實桎梏的技術,以便實現穿透式監管的價值。
區塊鏈技術具有多個節點存儲、不易篡改和造假、可在高風險和需要監管的行為環節設置智能合約監管規則形成追溯機制的特點。金融監管引入區塊鏈技術能夠提高監管科技的監管水平,同時增強對跨行業、跨市場交叉性金融風險的甄別、防范和化解能力。區塊鏈技術提高了金融監管的“標準化能力”,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區塊鏈技術④的透明性提高了金融監管機構的識別能力。記錄在區塊鏈所有節點上的數據都是公開透明的,而且任意節點都可通過互聯網機制進行信息回溯和查詢。區塊鏈在構建時即確保多方能同時訪問同樣的數據,因此較之傳統系統依賴于多個躲在防火墻后面的“私藏”數據庫或“黑匣子決策”而言,區塊鏈極大地增加了透明度。金融機構把經營行為的相關數據記錄在區塊鏈上,監管機構就可以通過區塊鏈的透明性隨時監測金融機構的金融行為數據,及時實現穿透式監管,并對違法行為與風險進行識別和判斷,從而防范隱蔽性風險。第二,區塊鏈技術的可追溯性提高了金融監管機構的識別能力并為金融監管提供了相應證據。區塊鏈的各個區塊中的數據有著不可更改的關聯性和可追溯性,此種關聯和可追溯可以實現對區塊鏈中的金融交易行為的穿透,進而實現穿透監管。
“區塊鏈+智能合約”是指智能合約借助區塊鏈技術實現全系統對交易數據的監督和控制,并且可自動運行或阻止系統內不符合智能合約的程序約定。“區塊鏈+智能合約”通過智能合約的程序設定可以實現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監管,而且可以實施實時的監管和執法。區塊鏈是實現智能合約的技術手段,智能合約是指把事先約定的規則和條件設置成代碼寫入區塊鏈鏈條代碼底層,一旦系統滿足代碼的條件,系統就自動執行。首先監管機構可以在區塊鏈的鏈條上作為一個普通的節點,利用區塊鏈的技術設定,根據需要隨時從區塊鏈中提取特定的數據和信息,提高監管的效率和能力;也可以根據監管的需要作為一個特殊的節點建立智能合約的規則、編輯鏈條中的程序,實現其監管全覆蓋;其次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將關于資金鏈和金融穿透監管的法律和監管規則進行數字化編碼,寫進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從程序上實現對金融行為的全流程監管,并可以直接中止不符合監管要求的金融行為,避免金融機構利用金融結構的復雜性和隱蔽性遮蓋其違法違規行為和逃避監管行為,最終實現全方位的穿透式監管。
金融全程監管的核心價值是實現“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金融全程監管是指對金融監管對象的市場準入、金融行為和退出的全方位、全過程監督管理,即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監管。金融全程監管的宗旨和設計是彌補初始立法機構和初始執法機構帶來的法律不完備性,從而實現“剩余立法權”和“剩余執法權”。金融全程監管價值是指通過對金融主體行為鏈的監管實現對金融系統風險的防范,從而維護金融穩定,最終實現社會穩定、經濟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我國的金融監管主要是通過“由國家訂立的金融監督管理規則,金融監管機構根據法律賦予的權力,對金融市場,尤其是金融企業進行全方位、全過程有效的監督和管理”[7]。此種監管的事前監管主要是主體準入的監管,如對主體資格的規定,通常是采取金融牌照制;事中監管是對機構經營期間的監管,這是經營過程的監管,是監管的核心;事后監管是對金融主體市場退出的監管。金融監管的理論和實踐都包含全程監管,即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管。傳統的金融監管無論是事前、事中還是事后監管都依賴于金融機構上報的金融業務信息。金融機構上報的金融業務信息是否真實、準確、完整和及時,決定了全程監管的效果。上報的金融業務信息的真實、準確、完整和及時是由責任機制和激勵機制來約束和保證的,如果上報的金融業務信息不真實、不準確、不完整和不及時,只能靠現場檢查和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的責任機制進行事后糾偏,則無法真正實現金融監管的事前防范和預警的價值。目前,被監管主體金融業務信息造假和不法竄改大量存在。另外,實踐中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信息傳遞路徑長、層級多。此外,目前的金融監管是分業監管,對金融機構的業務監管內容被局限在特定行業領域,由此產生了監管斷裂、監管真空、監管滯后等問題,進而難以掌握金融機構的全路徑和全層次的信息,存在嚴重的不完全性、虛假性和滯后性,最終導致了金融監管的全程監管價值無法實現。金融全程監管價值實現的前提是要解決金融機構傳統上報方式所導致的金融業務信息不真實、不準確、不完整和不及時的問題。這一問題依靠目前傳統的金融監管方式和手段是無法實現的,但可以通過金融機構業務數據化的方式解決,而且監管機構能夠通過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全面、準確、完整和及時地掌握金融機構的業務數據,進而實現對金融行為的全程監管。
1.區塊鏈技術保證了金融數據的真實性
首先,區塊鏈技術的公開透明屬性能夠防范數據造假。區塊鏈系統的參與者多方驗證的交互式信任共識機制實現了區塊鏈參與主體節點數據的透明,進而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區塊鏈的共識機制決定了其系統是公開透明的,在該系統內存儲的數據向系統內所有用戶開放,信息經過多方確認方可記入區塊鏈系統,因此防范了數據造假。在區塊鏈系統中參與主體(節點)都是自主、獨立和平等的,每個參與主體(節點)都對每個金融行為的真實性作出決策,只有超過51%的參與主體(節點)認為是真實的,此行為數據才可以在所有的主體(節點)間進行傳播,因此保證了金融行為的真實性。其次,區塊鏈可以通過哈希算法來避免數據被篡改。金融機構業務數據一旦被計入區塊鏈系統則永久儲存、不可被篡改。區塊鏈的“每個節點都以64位數字不同組合通過哈希算法進行加密,參與節點越多,改寫工作量就越大,同時每一塊數據都有時間戳,改寫數據后,時間也隨之變化,這兩個方面使數據篡改幾乎成為不可能”[8]。最后,以公鑰、私鑰密碼學進行身份識別來保證存儲在鏈上的信息不可偽造?!皡^塊鏈的密鑰一經生成就不能更改,保證了區塊鏈金融交易信息內容不被篡改、偽造,從而保證了信息的安全?!盵9]
綜上所述,區塊鏈技術的這些特征能夠解決由于金融機構上報信息不真實而導致的金融全程監管價值無法實現的問題。因此金融監管機構可以利用區塊鏈P2P組網、分布式存儲等技術進行監管科技的創新,利用區塊鏈技術的特性作為其鏈條上的一個特殊節點參與到上鏈的金融業務系統之中,實現對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的監管。金融監管機構在區塊鏈系統之中不參與交易業務,只是作為監管節點,參與業務全過程的共識校驗,利用區塊鏈技術全程實時監控金融機構業務鏈發生的真實信息,監督金融機構業務行為的規范性,從而實現金融監管的全程監管價值。
2.區塊鏈的可追溯保證了金融數據的完整性
區塊鏈的可追溯是指區塊鏈系統內每個存儲交易行為數據的區塊上都蓋有時間戳,該時間戳記錄了交易行為數據產生的時間,以此實現對交易過程的完整記錄,進而構建起一個具有可追溯性的賬本系統。
區塊鏈可追溯的技術特性不僅可以實現對金融行為數據的完整記錄,還可以實現追溯歷史記錄,并且可以驗證區塊鏈系統的每一項記錄?!皡^塊記錄和時間戳可以作為數據的存在性證明,形成不可篡改和偽造的證據?!盵10]金融監管機構可以通過對金融交易行為的時間戳數據鏈進行追溯,實現對金融業務活動及交易行為的持續、動態和全程監測。
注釋
①Jeremy Bentham,Theory of Legislation,358(1871).
②熊彼特將金融創新分為:新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國際市場的開拓;國內和國際金融市場上各種新工具、新方式、新服務的出現;銀行業組織和管理方面的改進;金融機構的變革五個方面。
③銀發〔2015〕221號《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④區塊鏈的本質從靜態上決定了它是一種分布式的數據庫,由多個節點共同維護并確保實時同步;從動態上是一種價值傳輸協議,在涉及多個頻繁互相交易的相關方的情況下,交易數據必須在各方之間保持一致,才有可能被加入區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