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廣,鄧英毅
(1 廣西大學 農學院,530004,廣西南寧;2 江蘇旅游職業學院 烹飪學院,225000,江蘇揚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以下簡稱“伊犁州”)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天山以北的伊犁河谷境內,全州總面積268 593 km2,相當于江蘇省總面積的2.6 倍,常住人口僅有280 多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山氣候,明顯呈北涼南熱狀態,山地多雨濕潤,平原則少雨干燥,極端最高氣溫42.8 ℃,極端最低氣溫-51 ℃[1],這使得伊犁州所轄的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和州內地理位置不同的八縣三市(伊寧縣、霍城縣、鞏留縣、新源縣、昭蘇縣、特克斯縣、尼勒克縣、察布查爾西伯自治縣、伊寧市、奎屯市、霍爾果斯市)農村農業的發展變得參差不齊。
農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優化農業發展模式,使用先進的農業機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使農業更加現代化,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逐漸解放農村勞動力,提升農產品產出效率[2]。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還存在土地資源浪費的情況,并且很多地方對農用土地開發并不充分,農業生產資料使用也不夠合理。從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出發,相關人員要重視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創新農產品種植方式,使用滴灌或智能控水技術節約水資源,精細化管理農作物生產,讓農村農業真正意義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前期多次調研發現,伊犁州鄉風淳樸,農村農業整體發展水平偏低,這是因為除了地理位置和氣候因素影響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嚴重制約了當地農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體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伊犁州的地域跨度大,邊境線長達2 174.7 km,自然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特別是部分縣市地區的海拔近1 800 m,賴以生存的水資源的供應存在問題,長期缺水、灌溉不足更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同時,受氣候影響,適合當地種植的農作物品種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阿勒泰地區為例,年平均氣溫為6.3 ℃,屬于典型的北溫帶大陸性寒冷氣候,農作物生長只有一季。由此可見,在自然條件不佳的前提下,伊犁州農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更需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精準布局。
農業科學技術是農村農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3]。農村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根基,受社會發展趨勢的影響,政府基建投資、政策扶持的方向,以及農村的富余勞動力等已逐漸向城市轉移,加上當地的地域面積大,交通不便利,機械化投入力度較小,這也造成了當下伊犁州的農村農業配套機械設施滯后,農作物產量不高、品質差,農村農業的跨區域發展目標也無從談起。所以,不能完全依賴政府,“打鐵還需自身硬”[4],加強農村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保障農村農業土地產出力,逐步實現農村農業的現代化,才是伊犁州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在農村農業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不可避免。前期調研結果表明,伊犁州各縣、市地區農副產品的供給過于單調,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偏低,農業生產效能低下,已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形勢下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更無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農村產業鏈(優勢產業),導致資源互補壓力日益增加。縱觀當下農村農業市場大環境,唯有打破原有的農業產業結構,有力地整合現有農村農業資源,加大農副產品跨區域流動,提高市場競爭力,擴大經濟屬性高的農作物的種植,穩定農村農業產業的波動幅度,伊犁州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才有可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并基于此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5]。雖然國家宏觀政策上給予了大力支持,但伊犁州的農業生產方式規模小、效率低,以致農村農業從業者大規模向城市轉移已成為了一種常態。客觀來講,自改革開放以來,小農經濟已成為我國農村農業發展的基本模式,而農產品的質量標準不一致,已不符合現代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缺乏有效的農村農業管理方式和發展規劃,尤其是產銷聯動機制不完善,導致農耕技術未被積極合理地應用,即農村農業技術未能很好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同時,農村農業管理人才匱乏甚至出現“斷層”現象,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伊犁州農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農村農業發展的終極目標[6]。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伊犁州也在逐漸改變原有農村農業發展緩慢的現狀,向東部地區農業看齊,堅持走綠色健康的發展道路,探索創新型農業經濟發展之道,縮小與東部農業經濟的差距,走環保綠色、可持續的農業經濟發展道路[7]。這是伊犁州每一位農民的美好愿景。為此,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當地農業相關部門的反饋意見,提出以下可持續發展策略。
以伊寧市為例,伊犁河是伊犁州的地標,河水由周邊山上積雪融化后匯聚而成,自東流向西,常年不斷,這是天然的優質資源。在伊犁河過彎深水的低洼處,修建蓄水池和多向溝渠,用于周邊糧田的灌溉,這樣可解決四季干旱期農作物的用水問題。同時,傍水興業,即開辟西部冷水產養殖業市場,如貴妃魚、鱘魚等的養殖。借助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依托政府惠民項目的配套支持,進行冷水處理,進一步優化水資源,調節好水質酸堿度,可養殖螃蟹、小龍蝦等“明星”水產,這樣既可以創造不菲的農業經濟價值,也可真正帶動當地農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下最為緊迫的工作任務[8]。在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生活中的熱門話題——綠色、環保、無公害生產方式。比如農作物的殘渣、秸稈等的二次利用,就地粉碎作為天然肥料,切實減少資源浪費。依托農村農業技術人員的幫助,將農作物搭配種植,或與家禽、水產等混合養育,比如稻魚共生系統,稻田中飼養經濟性高的魚類,它們排泄的糞便即可作為水稻的養料;稻瓜套種,玉米地里種植香瓜,施肥一次可滿足兩種植物的營養需求,不但節約了土地資源,而且降低了肥料成本,同時還可以有效地防治農作物病蟲害。
從2020 年開始,國家持續推進電商扶貧,加大農村電商建設力度,實現網絡公益功能持續深化,構建起人人參與的網絡扶貧大格局[9]。農產品的“產”“銷”“運”需要精準的經營服務一體化平臺,可開發微信小程序進行廣告推銷,及時對接市場,全面實施“互聯網+農產品訂單”銷售模式。同時,培養農戶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運用大數據SEO(搜索引擎優化)技術,讓農戶第一時間掌握農產品售價信息,可進行線上比價、議價,切實打造順應未來發展的“智慧農業”,并構建理想化的“智慧鄉村”,將農村的脫貧之路引入致富之路。當然,還可以借助網紅效應宣傳;結合中醫學技術,推廣相應中藥農業技術,提升農作物的發展空間[10-11];也可與伊犁師范學院、伊犁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創新創業社團合作,全面助力農村電商精準扶貧,鋪開業務關系網,努力實現“脫貧不返貧”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2]。農村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技術人才,這是經過實踐反復論證的真諦。由于伊犁州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農業人才相對匱乏,此時需要引進或聘請農村農業高新技術人才,做好農戶農業技術培訓,幫助農戶改變傳統耕種思維,從農作物品種的選育、種苗的栽培、農作物管理等基礎農業技術抓起,引導農戶合理應用科學技術,進而優化農村農業產業鏈。同時,設有農學專業的高校,也要積極研究農村農業發展現狀,貼近社會、貼近產業,與時俱進,有針對性地招收和培養農業技術、管理人才,提升其專業綜合能力,并拓展更多的就業渠道,增強他們投身于農村農業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伊犁州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農村農業經濟的增長,不能只依靠農產品生產。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也是農村農業發展之道。近幾年,鄉村旅游蔚然成風,體驗鄉村生活,符合現代人的休閑娛樂之需。鄉村旅游帶來的人口流動,會帶動當地服務業的發展,最終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13]。伊犁州依托天然的地理優勢,順應融合發展規律,突破地域束縛,開發特色旅游經濟,搭建互動體系,強化多元參與,形成“旅游+產品”運營模式,拓寬農村旅游市場,如特克斯縣的八卦城、察布查爾縣的錫伯古城、新源縣的那拉提大草原等。充分將鄉村旅游與農村農業經濟互動機制落到實處,延伸鄉村旅游的產業鏈,為伊犁州農村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伊犁州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相當漫長,需要積極學習農業技術,借鑒東部地區農村農業發展經驗,依靠優質農作物品種、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建設農產品加工、銷售平臺,培育知名特產品牌,促使生態文明協同發展,全面打造優勢產業集群,更需要培養本土化人才,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為農村農業產業提供有力支撐[14],這樣才能保證伊犁州農村農業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