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懷榮
(貴州民族大學 社會學院,550000,貴州貴陽)
2020 年底,隨著貴州省最后一批貧困縣宣布退出貧困縣序列,標志著全國脫貧攻堅任務已經完成,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的發布,標志著進入鄉村振興新的發展階段,要求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1]。在后扶貧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關系到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建設,重點在于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同時也是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由此可見社會工作在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實踐意義。政策實施帶有引領性作用,國家關于鄉村振興的重點實施意見是農村工作發展的方向,鄉村振興需要政策的指導,鄉村建設需堅持高質量發展。社會工作助力鄉村的建設和發展主要在于促進鄉村社區治理體系的完善,致力于在鄉村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培育鄉村社區組織、建設鄉村人才隊伍等層面推動鄉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協同發展,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組織和生態的全面振興,積極營造鄉村生活共同體,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政府在這其中,積極做到健全和完善兜底保障政策制度體系、優化協調政策資源、關注多維貧困問題、建立健全制度監測機制,徹底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推動鄉村振興起好步、開好頭。面對鄉村振興進程的整體發展脈絡,如何在后扶貧時代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發揮專業社會工作優勢推進鄉村振興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和農村工作,鄉村振興是繼脫貧攻堅完美收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國家發展方向,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是農村現代化建設新的戰略規劃,國家致力于鄉村建設,解決鄉村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和難題,旨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而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開展了廣泛研究[2]。鄉村振興是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同時也是社會工作進行社會服務的一個重要領域,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國家和社會力量協同參與,才能更好實現政策既定目標。自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都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邁進了堅實的一大步。就目前而言,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鄉村振興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兜底保障政策,保障處于貧困線邊緣的易返貧和易致貧群體,精準施策實時監測這類群體的脫貧情況,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在農村反貧困進程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與社會救助制度共同致力于消滅貧困,其中精準扶貧戰略目標的實現,在基礎層面上主要依賴于社會救助政策的實施成效[3]。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環境的改變必然引起社會政策相應變化,目前主要是以發展型社會政策的實施、引領和帶動,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推動鄉村建設和鄉村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農業有收成、農民有增收,并充分挖掘和利用鄉村本地的特色元素,展現出鄉村獨有的特點和優勢,推動鄉村振興建設開篇。
各地在強化社會保障兜底脫貧功能的同時,也產生了為兜底而保障的瞄準偏離、資源溢出、功能異化等問題[4]。脫貧攻堅任務勝利完成,現階段的農村發展呈現一個持續向好的態勢。但脫貧之后各項服務保障政策是否落實?兜底性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設是否健全?農村可持續發展及鄉村振興面臨著艱巨任務。社會工作助力后扶貧時代鄉村振興,是現實的路徑選擇,更是社會工作本質的內在要求。在鄉村振興的發展環節中,社會工作何以可為?而又何以作為?王思斌教授提出了“韌性發展的經濟-社會政策”的概念,從經濟、社會、文化相融合的角度,對我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的全面振興問題與共同富裕效應加以分析[5]。鄉村振興首要的是農村經濟的發展,經濟也是農村發展的根本,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問題,亦是社會問題,最終是為了解決農村活力問題。社會工作于鄉村振興而言具有必要的聯系,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需要社會工作的積極介入,生計則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也是社會工作介入的關鍵環節。“十四五”規劃中,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兼具時代的偉大重任,對豐富和發展社會工作理論、推進社會工作本土化有著重要價值意義,同時也在助力鄉村治理、協調鄉村發展資源、培育鄉村人才、推動鄉村發展上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體現出社會工作在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中的專業價值和理論架構。因此,社會工作與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具有較高的現實契合度,鄉村振興是社會工作在后扶貧時代具有研究價值和研究意義的重要領域,因而要推動社會工作在鄉村振興中有所作為。社會工作的理論內涵和實踐方法與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要求也具有內在契合性,作為近年來不斷發展的鄉村社會服務主體之一,社會工作應承擔起鄉村振興的時代重任。
社會工作是鄉村振興的積極推動力量,社會工作在推動減貧、脫貧攻堅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后扶貧時代的鄉村振興中也蘊含著重要的價值。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與鄉村振興戰略總體目標具有內在契合性,黨的十九屆五中、六中全會也提到要推動專業社會工作參與基層公共事務的治理,服務于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為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契機[6]。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是現實的需求,亦是時代的任務,更是社會工作發展的本質,積極推動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對推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具有重大意義。鄉村振興重點是實現農村農民共同富裕,做好鄉村振興需要構建新的鄉村發展治理格局,推動鄉村建設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富裕。發展型社會政策的核心理論是將社會政策看成是一種社會投資行為,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7]。鄉村振興需要政策的指導,更需要發展型社會政策的積極推動。發展型社會政策可以說是從人的發展出發,強調從人力、人才資源的角度,提升個體能力和發揮主體能動性,推動社會的整體性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的發展任務,政府作為鄉村振興的實施主體,占據主導地位,政策的實施都是由政府負責和完成的。政策執行能力建設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具備政策執行能力才能科學有效且可持續地實施社會政策,推動實現制度層面上的功能發揮。在各地的鄉村建設中往往都是通過政府的行政力量來實施社會政策,但就各地政策實施的反映來看,對政策的理解不足容易出現政策模糊、目標漂移的窘境,政策踐行出現指向失誤,背離政策實施的本來目標。可以看出在社會政策實踐中普遍存在行政工序化和應急性[8]。行政體制下的社會工作服務是政府實施社會政策的常態,社會政策是政府的正確決策部署規劃,都具有相應的政策指向性和目的性。鄉村振興涵蓋的領域較廣泛,單純依靠政府的執行力,成效可能不很明顯,政府重點在社會治理等宏觀領域上,而在具體的社會服務領域有一定的欠缺。鄉村振興不是政府的單打獨斗,而是社會多元主體共同發揮作用的過程,要發揮好政府主導下的多元社會服務組織的協助作用,所以,以社會工作為代表的服務型社會組織成為了鄉村振興中的重要社會力量。在社會工作領域,張和清、古學斌等學者提出了以“社區為本”的農村社會工作發展路徑[8]。可以看出,社會工作不斷深入農村,推動鄉村治理和鄉村建設,積極致力于鄉村發展和鄉村振興工作,從而出現了農村社會工作到鄉村振興社會工作的轉變。政府行政主導下的社會工作介入推動了鄉村的建設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推進了鄉村振興,但由于政府行政工作任務繁忙,涉及領域廣泛,系統做好鄉村服務體系建設和鄉村治理還需要專業社會工作的參與。
社會工作是為人服務的,遵循“助人自助”的核心價值,主要是協助服務對象解決面臨的問題,提升能力走出困境,以社會工作專業的影響提升村民的個體動能,提高服務對象在面對類似問題時的解決能力。鄉村振興是國家發展戰略任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之一,同時也是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布局。國家每年都相繼出臺中央1 號文件,旨在為農村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提供理論和政策指引。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與農村農業發展的價值目標相一致,鄉村振興強調農村的全面發展,首先是社會公平正義,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念也是為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社會秩序的良好運行,最終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鄉村振興本質上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要求,核心是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是現實的發展要求,也是社會工作的內在遵循。建設和實現農村現代化,離不開社會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構建和創新與政府協同治理鄉村的新模式。鄉村振興的首要涵義是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在這過程中,社會工作積極介入,將參與脫貧攻堅中形成的治理機制積極應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設和發展鄉村,充分體現出社會工作的價值目標與鄉村振興的內在涵義具有較高的契合度,積極發揮社會工作在鄉村振興中的促進作用。社會工作在參與脫貧攻堅過程中,主要是服務于解決社會問題,幫助弱勢貧困群體走出貧困,健全鞏固脫貧機制,預防和解決地區的貧困問題,通過不斷的賦權和增能,使貧困群體增強自己的能力,有力量去實現自主脫貧,從而激發農村地區活力,促進農村資源的充分利用,致力于鄉村建設和推動鄉村發展。社會工作在參與鄉村振興層面,更多的是在于鄉村整體性的全面進步,主要是協調人與環境的更好適應,搭建鄉村發展的平臺,積極為鄉村賦權增能,從而實現鄉村振興。因此,社會工作的價值目標可以延伸到鄉村振興。
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有其專業價值,其核心是以人為本的“助人自助”發展理念,與社會公正價值觀念相契合。從社會工作助力脫貧攻堅的駐村實踐模式,發展到現在國家民政部所提出的“一村一社工站”的宏偉目標,各地都在因地制宜積極實施社工站項目,采用社會工作進村的服務模式,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社工力量。可以看出,社會工作逐漸成為鄉村振興中一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專業性強的力量[10]。社會工作具有專業的方法和技巧,加上近年來農村社會工作領域的不斷發展,給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發展方向,因此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必將有所作為、大有可為,在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助力鄉村振興,促進鄉村與城市共同富裕。
人才是鄉村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而又通過人才振興反哺于文化、組織、生態和產業振興。在社會工作領域積極實施“一村一社工站”“社工駐村”等模式,社會工作者積極參與孵化鄉村社會組織,培育鄉村人才,構建鄉村人才隊伍體系,不斷構建和創新鄉村人才培育機制。鄉村振興戰略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構建新型的鄉村治理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這與農村社會工作具有價值親和性和耦合性[11]。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主體是人才,農村社會工作者應積極發揮資源整合和協調能力,建構多元化合作關系,拓寬服務領域,提升專業服務水平[12]。社會工作積極整合鄉村社會資源,系統性培育鄉村人才,擴大鄉村人才隊伍,服務于解決農村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注重發揮發展型社會政策的指導作用,促進人才資源儲備,完善鄉村人才培育的制度政策體系,將政策貫徹落實到具體的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的實踐中。為了促進鄉村的建設和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鄉村的內生動力極為重要,著重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這是推進鄉村振興更為有效的關鍵資源。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要從村民主體入手,著重提升村民自我發展的能力,挖掘村民個體能力,協助農村弱勢群體提升能力,積極營造鄉村村民增能環境。通過社會工作的促進作用,結合發展型社會政策的理念,挖掘鄉村人才資源,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提高村民綜合素質,從而加強鄉村人才隊伍體系建設,通過鄉村的自主發展來推動鄉村振興,提高鄉村自治發展能力來振興鄉村。
社會工作所倡導的優勢視角,對于農村而言,是認為農村和農民都是有潛能和優勢的,只是由于自身或外在環境的限制而未能有效挖掘和得到激發。社會工作應充分整合農村資源,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在社會工作孵化下,鼓勵和支持鄉村社會組織的建設,積極組建各類文體類組織、老年人關愛協會、留守兒童關愛協會等各類服務型鄉村社會組織。同時社會工作積極參與新的鄉村社會組織治理體系建設,調動鄉村社會組織的力量,通過集體的合力整合鄉村資源,推動鄉村資源的充分利用,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這一過程中,不是國家政府的單一行動,而需要鄉村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發動鄉村社會組織參與助力鄉村振興,推動農村的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社會工作的專業性體現在強化農民就業和增收的經濟政策扶持作用,參與完善鄉村社會組織之間的融合治理機制,不斷促進和幫扶鄉村振興。當前農村易返貧和易致貧群體是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盡管脫貧攻堅任務已經完成,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依然重要,社會工作應積極挖掘農民優勢資源,激發農民群體致富潛能,不斷提升村民個體能力,推動發揮村民的自我發展潛能。鄉村社會組織制度化和規范化參與鄉村振興,致力于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農民的增收和共同富裕,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工作的內在要求。持續完善社會工作介入機制,構建新的鄉村社會治理格局,積極推動以社會工作為代表的服務型鄉村社會組織參與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社會工作作為專業性的社會服務組織,在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也不免會在服務理念和工作方法上進行創新。傳統的農村社會工作經驗和方法難以有效滿足新時代的農村發展要求,創新農村社會工作方法便成為了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前提。目前主要是以發展型社會政策的推動,不斷創新工作理念,遵循政策導向性,在政策的組織框架下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社會工作的助人不是簡單地幫助服務對象解決困難,而是提升服務對象的主觀能動性、能力和自我意識,通過外部環境和內在因素的協調互動,鏈接社會資源推動服務對象走出困境。鄉村振興的難點在于村民當前的被動式參與,在面臨較多問題時不知如何應對,包括政策上的問題也不知如何反映,只是簡單聽從基層政府的安排,而非是自身主體能動性使能。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以激發農民主體能動性為核心,使其在鄉村振興中,從自我意識覺醒和激發潛能出發,有能力、有動力去建設鄉村和致力于鄉村發展。作為社會工作者,在其中擔當村民和政府之間的“中間人”角色,積極為農村發聲,積極為農民的利益反映,積極為農村弱勢群體增能,激發農村農民的主體能動性,核心就是通過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提高農民發展鄉村經濟和實現富裕的主體能動性,來促進農民本身能力的提升,促使農民有信心和有能力實現鄉村的發展和振興。社會工作更是要積極倡導建立健全發展型社會政策,積極為農村弱勢群體尋求政策的保障和支持,創新農村社會工作介入模式,變革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途徑,使其向鄉村振興社會工作過渡,推動農民主體能動性的發揮。
在“十四五”規劃開局的后扶貧時代,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抑或是新的時代任務。目前已有眾多學者在該領域研究社會工作如何參與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充分為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指導和路徑選擇。鄉村振興作為國家戰略規劃,不僅是國家政府的單一行為,還需要社會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社會工作作為積極服務于人、服務于社會的專業或職業,其具備相應的參與機制和參與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將會有所作為。持續推動鄉村發展和富裕,離不開政策的促進,也離不開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鄉村人才資源的儲備和鄉村人力資本的投入;而后積極推動鄉村社會組織的構建和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應有社會力量;還要發揮農民自身主體能動性,使其自我意識覺醒和自我能力提升促進鄉村發展。現階段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雖然還面臨諸多困難,但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與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目標相契合,為社會工作在助力鄉村振興上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持續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社會工作必將在新時代的鄉村建設中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鄉村振興社會工作發展之路。鄉村振興是時代發展的總體目標,也是農村的發展方向,為社會工作開創了新的領域、新的模式和新的時代重任,要構建鄉村振興社會工作介入機制,推動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