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承昊,施冠羽,伍 哲,黃家寧
(海軍工程大學 動力工程學院,430033,湖北武漢)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習近平總書記為軍隊建設指明了方向,人民軍隊是確保紅色江山、維護民族尊嚴的堅強柱石,是國防事業的中流砥柱,而軍人是人民軍隊的組成力量,想要全面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就必須提升軍人的知識水平、政治素養等。軍隊院校是培養軍官的地方,而軍官作為軍隊的管理者,主要負責訓練的組織、管理的實施及戰時的指揮等,在發揮軍隊職能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就我國軍隊院校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設置而言,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始終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主體責任,而專業課程體系則更多地肩負著向學生傳授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把專業發展的新理念、新態勢帶進課堂的任務。換句話說,思政課教思政、專業課教專業,這兩種類型的課程實現的目的有很大的區別。機械基礎課程在過去的授課過程中,著重于對機械結構、機械零件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介紹,承擔起培養學生設計構思和設計技能的重任,而沒有在思政內容上下功夫。
最近幾年課程思政逐漸開始被探索,富海鷹等[1]針對基礎課、專業課和專業實踐課的不同特點,提出對數理類基礎課側重辯證唯物主義、專業課側重歷史唯物主義的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具體方法。方靜等[2]在機械制圖與CAD 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針對機械制圖與CAD 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與方法、教學效果評價、體會等三個方面進行探討。王黨衛[3]提出了基于“三重”專業核心育人要素的建設與“理實一體化”運用路徑,以及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模式方法和考核評價相關設計策略,結合軍校特點指導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但是機械基礎課程的思政建設要結合課程實際情況,提出一種具有課程特點的建設思路。
立足當下世情、國情,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之際,透視歷史、現實和未來,激發學生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對軍隊院校學員而言,引導學員了解世界軍事力量的發展水平,認識我國軍隊發展的國情和現狀,對激發廣大學員的報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
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是如何在保證學員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指明學員學習的目的,不僅要讓學員成才,更要其成人,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對于軍校學員而言,要從政治工作、作戰指揮、戰略思維、身體心理、科技信息、專業業務、組訓管理、學習創新等八個方面培養其專業能力,提高其素質。對于機械基礎課程,主要是要從政治工作、專業能力、學習創新、身體心理這四個方面著力。
機械基礎課程是國內外工科院校近機類、涉機類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當然也包括軍事院校,此課程涉及機械設計、機械零件等,是艦艇指揮與技術人員必學的專業基礎課。通過學習此課程,學員可以掌握未來崗位面向的各類機械機構及零部件,這些機構、零部件之于艦艇,就如同骨骼、關節之于人體,他們是構成艦艇裝備的基本單元,也是諸如動力系統、武器裝備系統和其他系統功能得以實現的平臺基礎,更是艦艇完成使命任務的重要保證。本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推進機械基礎課程思政建設,應該從擴展授課知識層面、豐富教學實現形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三個方面尋求突破。
2.2.1 擴展知識層面
擴展知識層面有利于提高學員學習熱情,課程思政教學一個重要的舉措是提高學員學習的自主性,通過擴展知識層面,可以激發學員的主觀能動性,使學員自發地想要學好這門課程。具體措施可以表現為,在大綱要求的課程授課內容講解完畢后,加入學科最前沿的發展方向的解讀,在講歷史的同時也要展望未來,引導學員思維發散開,課后通過互聯網及圖書館等查閱相關資料。
擴展知識層面也可以從講歷史出發,以史為鑒,任何課程的發展都符合歷史的規律,由簡單到復雜,從摸索到完善。機械的發展可以從170 萬年前元謀人使用的石器說起,每一個階段都經歷了前人無法想象的變革。在教學過程中加入這一歷史階段內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在講述中穿插思政元素,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2.2.2 豐富教學實現形式
豐富教學實現形式引導學員在學中做、做中學。教學模式不止有講授式,教師在臺上講、學員在臺下聽的模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了,融入學科競賽,例如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大賽、robmaster 機甲大師賽等,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又可以培養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學習創新能力,在各類比賽中,還可以鍛煉身體以及心理素質。
翻轉課堂等形式也是一種課程思政的實現方式,這種形式將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可以基于robmaster 機甲大師賽等這類學科競賽來實現翻轉課堂。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課堂的寶貴時間內,能夠更專注于基于項目的主動學習,共同研究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
2.2.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轉變教師認知。任何教學過程如果沒有教師的參與和支持是不會獲得成功的,因為教師既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又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更是實施“課程思政”的生力軍。當前的“課程思政”要注重在專業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有意識地恰當地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之際。在教學相關過程中有機融入黨史教育內容,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這就要求教師隊伍首先要懂政治、旗幟鮮明地講政治。
要想引導學員了解世界軍事力量的發展水平,認識我國軍隊發展的國情和現狀,首先是教師要了解、要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具體到機械基礎課程,就是授課教師要充分了解國內外軍隊機械發展水平,院校與部隊是一個整體,不能獨立開來,院校教師更是如此,不能只沉浸于書本的理論內容中,要與部隊接軌,多去部隊交流,了解軍隊發展歷史、部隊實際情況與實際需求,培養部隊真正需要的人才。
筆者提出兩個在授課過程中課程思政的實施案例進行分析。
案例1:通過緒論培養學生的愛國愛黨愛軍情懷,樹立遠大的理想
(1)課程教學目標。了解機械發展歷史及學科前沿動態,了解本課程教學目標、研究對象和教學內容及學習方法。
(2)思政育人目標。在了解機械發展歷史及中外制造業發展歷程中,融入思政要素,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及“四個自信”,激發軍校學員的愛國、愛黨、愛軍熱情,培養立志獻身祖國邊疆的崇高理想。
(3)案例設計。緒論部分加入機械發展歷史內容講解,主要是根據發展歷程分為三個節點:分別是遠古時期至18 世紀中葉的原始機械時期、18 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的傳統機械時期、20 世紀中葉至今的現代機械時期。通過三個時期循序漸進的講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引發學生思考,對現代機械的講解結合學科前沿例如最近很火的空天母艦及未來機械領域發展趨勢,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效果顯著。
思政要素切入點在機械發展歷史講解之前,提出為什么要講歷史,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為引導,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并強調學習機械發展歷史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機械學科的未來,在此之中穿插軍隊歷史內容的講解,也要介紹過去幾年我國武器裝備領域發展情況,從而激勵學員為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案例2:通過滑動軸承章節內容講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及語言表達能力
(1)課程教學目標。理解四種摩擦狀態的區別,了解滑動軸承的結構型式,熟悉非液體摩擦滑動軸承的計算,掌握動壓滑動軸承的設計計算。
(2)思政育人目標。通過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授課,指導學生,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養成利用課下時間進行學習的習慣。
(3)案例設計。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授課,課下讓學生預習本次課授課內容,提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員通過問題來認識需求,根據需求學習課程內容及查閱相關資料。例如筆者對學生提出的一種液體動壓潤滑的徑向滑動的設計,選擇個別學生課上對此設計案例進行講解。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大部分學生課下主觀學習興趣顯著提升,對滑動軸承這一章的摩擦狀態、非液體摩擦滑動軸承設計、動壓潤滑條件及雷諾方程等都進行了認真學習并在課上進行講解與討論,課程結束后更能自發對各類新型軸承進行學習與研究,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利用翻轉課堂授課,影響的學生數量有限,無法做到全員覆蓋,由于教師精力有限,學生數量過多,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指導不現實,需要進一步思考一種更高效的翻轉課堂實現形式。筆者考慮,在今后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教師指導學生后,安排學生互相指導,課上邀請被指導學生進行授課,以此查看教學實施效果。
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各高校、各學科課程思政建設舉措,分析我國軍隊院校本科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探討機械基礎課程思政建設,主要從擴展知識層面、豐富教學實現形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三個方面提出建議,最后通過兩個案例闡述具體實施過程。這樣,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于課程思政的內涵可以有更為深入的認知,為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積累寶貴經驗。
在具體實施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最主要是課程思政的重心都偏向理論課授課,實驗課幾乎都沒有添加思政元素,實驗課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協作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如何在實驗課中做到潤物細無聲,發揮實驗課育人的作用,是未來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