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輝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13)
劉炳臣1938 年出生于山東省棗莊市的一個嗩吶世家,是我國著名的嗩吶演奏家,山東派嗩吶的代表人物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銅桿”(即“銅制嗩吶”)傳承人。1959 年,劉炳臣在山東省歌舞團擔任嗩吶演奏員,1984 年,劉炳臣在山東藝術學院從事嗩吶教學工作。劉炳臣在其職業生涯中集山東嗩吶各家之長,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奏風格。他的演奏音色清脆響亮、運指靈活、氣息綿長,具有熱情奔放、剛柔并濟的風格特點。其編曲并演奏的《奪豐收》《夸公社》《歡慶》《勝利鑼鼓》《農家樂》《喜事》《迎新娘》,以及整理并有自己演奏風格的《一枝花》《吉祥賓》《凡調子》《十樣景》等傳統樂曲,先后被制作成唱片或磁帶在國內外發行,有的成為專業教材,受到大眾喜愛和專家推崇。1988 年,劉炳臣成功研制葫蘆塤、匏琴、匏笛等吹、拉、彈、打系列葫蘆樂器,共四大類二十余種,其中三項獲得國家專利。1990 年,劉炳臣研制出“十二平均律單鍵嗩吶”,并獲國家專利。
《歡慶》這首樂曲的原型是流行于魯西南一帶的民間樂曲《開門》,“開門”就是民間婚、喪、嫁、娶等一系列民俗活動中的開場活動,《開門》這首曲目常被用于民俗活動的開場,《開門》這首樂曲奏響意味著一天的民俗活動儀式正式開始。劉炳臣老師自幼受鼓吹樂音樂環境的熏陶,對《開門》這樣的民間樂曲耳熟能詳,正是在這種人文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劉炳臣思緒迸發,對《開門》這首民間樂曲進行加工改編,創作出這首嗩吶獨奏曲,此曲如今在魯南一帶廣為流傳,在各大音樂院校,此曲也是一首必學的嗩吶曲目。
劉炳臣老師出生于山東棗莊周營鄉[2],周營地處魯中南,如今,魯中南的民間嗩吶班是以銅嗩吶也即“銅桿”為代表的“平派”,劉炳臣老師寫的這首《歡慶》由當地民間樂曲《開門》改編而來,應該是具有魯中南風格的嗩吶曲,但是,這種說法不夠嚴謹。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民間嗩吶藝人不像現在那么多,當時的嗩吶班多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當地民俗活動都要請嗩吶班,所以,當年,劉炳臣老師跟隨自己的家族成員組成的嗩吶班不僅在山東棗莊一帶從事嗩吶吹奏活動,還經常去與微山湖隔湖相望的濟寧一帶進行民俗吹奏,足跡遍布整個魯西南和魯中南地區。《開門》不僅是魯中南地區的經典曲目,在魯西南地區也廣為流傳,所以,不能以劉炳臣老師的出生地來斷定這首曲目的風格,實際上,魯西南和魯中南的嗩吶藝人交流比較密切,其吹奏風格自然也相近,滕州1979年才被納入棗莊市,屬于魯中南地區,1979 年以前,滕州屬于濟寧市,屬于魯西南地區,所以,在過去,濟寧、菏澤、棗莊地區的嗩吶被統稱為“魯西南鼓吹”,但是,后來的專業學者對山東鼓吹樂進行細致調研發現,棗莊地區的銅嗩吶極具特色,當地的藝人也以“平派”自稱,因此,學者們把棗莊嗩吶劃分到魯中南鼓吹[3]。雖然棗莊地區的嗩吶屬于魯中南鼓吹,但其吹奏風格和魯西南鼓吹風格極為相似,所以,從大方向來看,《歡慶》這首曲目的演奏風格是魯南風格,細致劃分,亦可定性為魯西南吹奏風格或者魯中南吹奏風格。
嗩吶曲《歡慶》的主體部分為民間樂曲《開門》,整體結構分為引子部分、三次《開門》變奏的主體部分、結束段落。具體劃分如下:
引子部分:第1 小節到第2 小節為樂曲的引子部分,其作用是為接下來的主體旋律的吹奏作鋪墊,魯南一帶的嗩吶藝人都有這種習慣——不直接吹奏曲牌的主體部分,而是即興吹奏幾句旋律去引出主體旋律。
主體部分:主體部分是對《開門》的三次變奏,魯南地區的嗩吶藝人在吹奏當地傳統曲牌時采用“一曲多變”的原則,即在保證該曲主體部分不變的情況下,一是通過變換不同吹奏技法達到加花吹奏的效果,為主旋律線條增加一些裝飾音,此曲主體部分的三次變奏都變換了不同的吹奏技法,使原來簡單直白的旋律變得豐富多彩;二是通過節奏型的由簡入繁、由繁到簡的變化達到加花吹奏的目的,比如,把某個四分音符改變成四個十六分音符進行吹奏,四個十六分音符亦可以轉換為兩個八分音符等。
第3 小節到第32 小節為第一次主體變奏樂段。見譜例1
第32 小節到第62 小節為第二次主體變奏樂段。見譜例2
第63 小節到92 小節為主體第三次變奏樂段。見譜例3
結束段:這是一段帶有即興吹奏意味的樂段,也稱“穗子”。在魯南地區,像《開門》這種傳統樂曲是沒有結束句的,樂曲都是反復吹奏的,嗩吶藝人準備結束吹奏時往往會來一段即興吹奏表演,這段根據樂曲情緒進行延伸的段落被稱作“穂子”,也叫“掛穗”,如譜例5 所示,此樂段為快速的熱烈的2/4 拍節奏,一開始圍繞著“1”這個中心音自由展開,之后的樂句再通過不斷變換的中心音展開,音型細碎,與主體樂段形成強烈對比,將整首樂曲的情緒推向高潮。需要注意的是,演奏此樂段時需注意慢起漸快,第99 到第188 小節為樂曲的結束段落。見譜例4
《歡慶》作為一首典型的魯南地區的代表性嗩吶作品,其運用的嗩吶技法豐富多樣,筆者在研究生學習期間,曾向竹笛專業的室友播放過一段魯南鼓吹樂,室友給出了這樣的評價:“魯南地區的嗩吶曲吹奏起來就像是一直在炫技,聽起來特別華麗多彩”。筆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演奏經驗,對此首曲目所用的嗩吶演奏技法進行簡要介紹如下:

譜例1:第一次變奏。

譜例2:第二次變奏。

譜例3:第三次主體變奏。

譜例4:“穗子”。
單吐:吹奏嗩吶時嘴巴做出“吐”的動作,舌頭與哨口接觸,口腔的氣流通過震動哨片發聲,這就是單吐。單吐是嗩吶吹奏的基礎技法,在學習嗩吶之初就會接觸到這個技法,但是,在這首曲目的第77 到90 小節的快速雙吐吹奏對嗩吶藝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快速吹奏的同時,要保持單吐的顆粒性,要干脆、利落,譜面標記為“T”。
打指:在吹奏本音的基礎上,手指快速上下抬起、回落,形成本音與上方音交替出現的一種音響效果就叫“打指”。演奏此曲時,根據演奏習慣加入打指技法可以增加旋律的靈動效果,譜面標記為“tr”。
彈舌音:舌頭均勻、快速地擊打哨口兩下,發出“吐嚕”的聲音就是彈舌音。該曲第22-25 小節中的“3”音和“6”音要用彈舌音吹奏。
滑音:吹奏者通過控制自身氣息與手指,由某一個音滑向另一個音的技法稱為“滑音”,滑音分為氣滑音、指滑音、氣指滑音。氣滑音是通過控制氣息,由一個音級滑向另外一個音級;指滑音是通過手指從一個音孔緩慢地按向另外一個音孔,使另外一個音級緩慢而圓潤地發出;氣指滑音是氣滑和指滑相互配合產生的滑音。該曲整體上運用了大量的滑音技法,其譜面標記為一個向上或者向下的彎箭頭。
舌頂音:在吹奏某一個音的同時,舌體前伸抵在哨片的下面,這時,吹奏者的氣息通過受舌體壓迫而縮小的哨口時會變得急促,哨片發出的聲音音調變得高而尖銳,這就是舌頂音。該曲多處使用了舌頂音技法,如譜例1 第四小節所示,譜面標記為“八”。
氣拱音:吹奏此技法時,雙唇放松后移,作用在哨面的中上部,使氣體有律動性地通過哨片,這時,所發之聲就是氣拱音。這是用嗩吶模仿人的笑聲時所使用的技法,此曲第16-19 小節的“4”音就使用了氣拱音技法。譜面標記為“勹”。
吞吐音:在吹奏此技法時,吹奏者要放松嘴部,控制哨片由唇外快速伸入唇內的同時,氣體通過哨片發聲。魯南地區的嗩吶藝人在吹奏當地傳統曲牌時,經常運用此技法。此曲第50 小節“5~1”音運用吞吐技法吹奏。
舌推音:吹奏此技法時,吹奏者舌體后縮,而后快速地向哨口伸去,擊打在哨口;同時,舌體帶動周圍的氣息快速通過哨片,這時,發出的聲音就是舌推音。此曲第56-57 小節的“6”音運用舌推音技法吹奏。
花舌:吹奏花舌音時,將舌體完全放松后微微上揚,舌體經過氣息的帶動會上下擺動,就像紅旗一樣,微風吹過,紅旗就會迎風飄揚,上下擺動。氣息帶動舌體擺動的同時,流經哨片時所發出的“嘟嚕”聲就是花舌音。此曲第46 小節和76 小節的“3”音都運用花舌技法吹奏,譜面標記為“?”。
循環換氣:吹奏者使用循環換氣這個技法時,要把一部分氣息預存在口腔與頸部,通過肌肉擠壓預先存放在頸部口腔的氣體,使氣體進入哨片發聲,同時,鼻子吸氣,循環往復,這就是循環換氣,也就是在吹奏不斷的同時,完成呼氣與吸氣的循環。此曲的循環換氣技法運用在“穗子”樂段,運用這個技法才能將“穗子”樂段的連綿起伏、一氣呵成、情緒熱烈等特點展現出來。
以上技法為筆者在實際演奏此首曲目時所用到的嗩吶技法,此曲的華麗多彩的演奏效果離不開這些技法的加持,只有將這些技法深深地融入演奏中,才能體會此曲的意境,進而感受到魯西南鼓吹的魅力。
在劉炳臣老師編創的這首嗩吶獨奏曲《歡慶》中,魯南地區的鼓吹樂風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樂曲主體部分突出一個“變”字,可謂是層層翻新,使原本平平無奇的旋律變得華麗多彩;樂曲結尾的“穗子”樂段情緒熱烈,給人一種連綿起伏、一氣呵成的感覺;最后,樂曲在歡騰、熱烈的音樂氛圍中戛然而止,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以上是筆者在《歡慶》的學習及演奏實踐的基礎上,對此曲的音樂風格、結構組成以及技法運用的分析,以期對今后學習該曲的嗩吶人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