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靜,陳 勇,王樹麗,段美洋,王小龍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廣東廣州 510642)
農業標準化體系實驗課程是與農業標準化體系理論課程相配套的農學類專業實踐課。該課程重點講授農業標準化相關實驗技能和方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農業標準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實驗技能,進一步加深對所學課程專業知識的理解,為將來從事相關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農業標準化體系實驗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求。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理念是一種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它認為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取得學習成果[1]。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被認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確方向。隨著其理論體系的完善和推廣,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已逐漸被應用到各大高校的教育標準、人才培養計劃以及學位標準等領域中,成為推動教育改革和創新的主要思想[2]。將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入農業標準化體系實驗課程,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通過成果導向教育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今后能夠勝任農業標準化相關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強調的是學生在接受系統化教育后應該獲得的能力、取得的成果[3]。這個成果不是學習的暫時表現,也不是以前學習成績的簡單平均或累積,而是學生在完成全部學習過程后所獲得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并注重實用性,將生活中重要內容和技能結合起來,將價值觀或其他情感因素融入其中。
與傳統教育相比,成果導向教育具有以下特點:①以學生為中心。傳統教學過程由教師主導,對所有學生使用統一的教學內容、實施相同的教學策略[4]。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將師生的角色進行轉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作為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導者,而是作為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引導學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學生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自主選擇、積極探索、自我完善,讓同學們從興趣愛好、主觀需要出發,主動吸收新知識,依靠自己的努力達到學習的目標[5]。②以成果為導向。傳統教育大多通過考試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達到一定的分數則可以獲得該門課程的學分。這種方法往往局限于對學生記憶力的考察,不能讓學生充分展示其全面素質,也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4,6]。成果導向教育則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設置挑戰性的成果目標,讓學生自主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素養,充分展示思考、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③反向設計。傳統的專業設置按學科劃分,強調課程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完備性,其教學設計從課程體系到畢業要求再到培養目標,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專業的需求,對國家、社會、行業和用人單位等外部需求只能“適應”,很難滿足需求[1]。成果導向的教學設計遵循反向設計的原則,從需求開始,由需求決定畢業要求,由畢業要求決定培養目標,再由培養目標決定課程體系。外部“需求”既是起點又是終點,從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教育目標與結果的一致性[1]。
2.1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課程教學目標相對于傳統的“以學科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成果導向教育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將目標明確聚焦于學生最有意義的學習成果上,強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突出能力本位教育[7]。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以反向設計的原則,首先要充分考慮專業的內外部需求和條件,包括學校定位、專業特色、社會需求和利益相關者的期望等,來設計學生的培養目標,體現學生畢業5年左右從事的專業領域、專業能力和所具備的職業能力。課程教學目標的設計原則如下:課程教學目標決定于畢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要對實現畢業要求有確定的貢獻,必須能夠支撐畢業要求的達成[8-9]。農業標準化體系實驗課程適用于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等專業,充分考慮社會、用人企業、學生等方面的需求,對應華南農業大學相關專業對學生的畢業培養目標。對該課程的培養目標進行了全面修訂,見表1。

表1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實驗課程目標
2.2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課程教學內容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實驗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要點如下:課程教學內容要能支撐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課程教學內容要與教學方式相適應[10]。將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入農業標準化體系實驗課程教學中,以成果為導向,對應該課程的學習目標,優化實驗課程內容(表2)。以我國重要農產品水稻、玉米、蔬菜、水果、茶葉、雞蛋、牛奶為研究對象,對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產前的種子活力,產中的光合色素含量、除草劑室內活性和田間藥效,產后的理化性質和品質)以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為依據,進行測定與評價;以有機水稻為研究對象,要求學生分組協作,查閱資料,討論并建立各自的有機水稻農業標準綜合體,體會標準制訂和應用的全過程;讓學生能夠掌握農業標準化的基本技術手段,掌握農產品外觀和品質的評價標準,理解農業質量檢測標準、質量安全標準的重要意義,理解農業技術標準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對消除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和增強我國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意義。

表2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實驗課程內容
針對該實驗課程中與農學專業其他實驗課程較為相似的實驗(如作物種子活力測定與評價、作物光合色素含量測定與評價等),要突出該課程的核心,從農作物生產標準化基本理論和知識的角度,讓學生通過學習查詢標準的方法、參與設計實驗方案、根據標準內容評價實驗結果,掌握農業標準檢索、查詢、獲取的方法,以此具備信息收集與管理以及根據相關標準開展標準化工作的能力。
2.3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課程教學方法農業標準化體系實驗課程為32學時,實踐性很強,學生要能夠查找標準,根據標準設計實驗,并掌握實驗中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若按照傳統的實驗課教學方法,教師設計實驗方案,將實驗器材準備好;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操作,雖然能掌握一些儀器設備的操作方法,但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成果導向教育模式下的教學更多地關注“學生怎么學”,強調教與學密切結合、課內與課外密切結合,通過研究和實踐來創新與發展知識,實現由記憶知識向運用知識和創新知識的轉變,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7,11-12]。雨課堂(rain classroom)是由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聯合開發的一種智慧教學工具,其宗旨是促進教學革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它以PowerPoint插件的形式整合到課件中,并用微信連接教師和學生,可用于課前教師向學生推送學習資料,課中師生隨機點名、彈幕、答題、測驗,課后測試、復習等,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并實時記錄課堂數據,實現教學全過程的數據采集與統計。近年來,雨課堂被廣泛應用在高校課程改革中[13]。將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融入農業標準化體系實驗課程的教學方法中,并利用雨課堂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教師提前通過雨課堂發布實驗課程學習內容,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找資料和相應的農業標準,經討論后制定本組的最終實驗方案;實驗過程中,由學生自行選擇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試劑和耗材,按照本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以科技論文的形式,按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與分析、討論的框架撰寫實驗報告,重點討論實驗結果和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對相應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優化教學效果。
2.4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課程考核課程考核是人才培養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是評價課程質量、衡量教學目標、檢驗學習效果及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14]。傳統的實驗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比較單一,通過實驗報告的形式考核,偏重于學生的成績,但上交的實驗報告基本照抄實驗指導書上的實驗原理、材料和方法。分小組考核時,小組內的實驗報告基本雷同,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能力水平,達不到實驗教學的目的,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成果導向教育是一種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傳統的考核模式以評定最終成績為目的,重視測試結果而非學習過程,重視知識考察而非能力提升,既不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又不利于教學過程的完善和提高。要打破“一刀切”的考核模式,轉變“重記憶,輕能力”的考核模式,將結果性考核和過程性考核相結合,強調知識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綜合考核,要開展多種形式、多個階段、多種類型、多種成績評定的考核[14-15]。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結合農業標準化體系實驗課程的特點與體系,制定了課程考核評分表(表3)。該表充分考慮預習、考勤、小組協作、基本技能考察和綜合性實驗考核各因素,將更加合理、全面和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創新精神和思辨精神。

表3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實驗課程考核評分標準
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轉變,強調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師生“教與學”觀念的轉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實踐技能,促進就業[7,16]。將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融入農業標準化體系實驗課程中,貫穿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的各個方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平衡知識、能力和素養方面的教學成果,為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