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迎華 薛瑞陽
《浙江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已由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八次會議于2022年9月29日修訂通過,將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扣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的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目標要求,在地方立法權限內對健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長效機制作出細化完善,助力在新征程上交出“兩個先行”的生態環境高分答卷。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關系減污降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任務。省人大常委會提前謀劃、精心部署,將修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列入2022年立法工作計劃。
在立法過程中,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基層調研,廣泛聽取意見,最大限度求取“公約數”。除按照立法工作程序書面征求各方意見、召開相關座談會外,省人大法制委員會通過省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單元應用場景征求1608個代表聯絡站意見。同時,為充分發揮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單元作為人大民主民意表達平臺和載體的優勢和作用,專程赴紹興市越城區北海街道代表聯絡站等地,認真聽取轄區內人大代表、農業生產者和居民意見。
為深化省人大代表分專業有重點參與立法工作機制,邀請來自企業和建筑設計單位的重點參與代表全程參與立法調研。此外,通過召開全省建筑垃圾監管系統座談會、專家論證會,共同“把脈”立法的合法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值得一提的是,為深化長三角立法協同,還分別征求上海、江蘇、安徽三省(市)人大意見。
通過深入基層一線了解情況,當面聽取利益相關方意見,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對立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反復推敲研究,力求法規制度真正管用好用。
條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固體廢物源頭減量上作更嚴密的制度設計。為更好發揮政府的主導和監管作用,條例要求政府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研究制定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措施,從源頭減少或者避免固體廢物產生,促進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降低固體廢物危害性,最大限度降低固體廢物填埋量。在建筑垃圾源頭減量方面,規定政府應當完善建筑垃圾減量化工作機制和政策措施,推廣綠色設計、綠色建材選用、綠色施工和新型建造方式,將建筑垃圾減量化納入文明施工內容。在農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方面,要求政府推廣先進適用農業生產技術,系統推進各類農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
在壓實政府責任的同時,條例對企業的源頭減量義務作出創制性規定。要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單位、開發區(園區)分別將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循環化改造作為環境保護措施納入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明確建設單位應當對建筑垃圾減量化負責,并具體規定了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建筑垃圾減量化義務。

條例的修訂通過為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高水平建設美麗浙江注入法治力量。 屠軼欽/攝
條例聚焦實踐所需、群眾所盼,要求政府統籌規劃固體廢物分類回收體系,推動固體廢物回收服務標準化、規范化、連鎖化經營,支持通過全鏈條業務信息平臺實現網上預約、上門回收、全程追溯,鼓勵固體廢物回收服務企業配套建設智能化分揀設施,促進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要求政府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財政補貼、用地安排、能耗指標、租金減免、政府采購等方面,扶持和發展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項目,促進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園區化、規模化和產業化,加快培育相關市場主體和市場體系。
為了推廣綜合利用產品應用,條例要求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將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產品應用納入“綠色建筑”等評價體系,加大政府采購力度,并將符合條件的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產品列入新型墻體材料產品目錄。
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事關環境安全風險防控和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條例要求將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和集中處置設施納入環境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范圍,保障設施用地。并對區域性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的統籌建設、跨區域轉移處置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調度機制作出規定。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靜脈產業園等一體化環境基礎設施,壓實政府加強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建設責任,推進利用處置設施共建共享。
針對建筑垃圾利用處置能力不足的問題,條例規定,環境衛生設施專項規劃應當明確建筑垃圾綜合利用設施、消納設施和場所的布局、規模、用地面積等要求,其主要內容納入本級國土空間詳細規劃。
為有效應對重大傳染病疫情,條例要求政府統籌危險廢物焚燒處置設施等資源,保障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
條例堅持數字賦能、全程控制,鞏固深化我省固體廢物數字化治理成果。
條例在總結我省固體廢物數字化治理具體實踐基礎上,明確要求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牽頭建立全省統一的固體廢物治理系統,打通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衛生健康、交通運輸、商務、公安等主管部門業務系統,實現系統互聯互通、協同聯動,并對省固體廢物治理系統的數字化監管與數字化服務功能作了全面規范。同時,條例還就電子臺賬建設作出相關規定,并將電子轉移聯單制度從危險廢物拓展適用于工業固體廢物、建筑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