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晶惠,趙志軍
(1.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2.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北京 100816)
在一個人的品德形成過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根本的、獨特的,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如我國近現代教育家蔡元培說的那樣,“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1)蔡元培:《中國人的修養》,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年,第113頁。。教育的根本性問題是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家庭教育同樣要解決這一根本問題。為此,2019年修訂的《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提出,家庭教育重在教孩子如何做人。然而,對于家庭德育是否重要、家庭德育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如何卓有成效地實施家庭德育,人們的認識還有較大分歧,在實踐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家庭教育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還需要引起各個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高度重視,在思想理論上進一步明晰,在實踐上進一步改進。
新時代的家庭德育要堅持立德樹人,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遵循《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要求,從養成良好習慣開始,逐步培育孩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孩子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培養孩子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華民族,明禮誠信、勤奮自立、友善助人、孝親敬老等良好思想品德,增強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孩子養成好思想、好品德、好習慣、好人格,具有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生的“總開關”。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是不是說得太早、要求太高,與家庭教育關系不大。其實不然,人生最重要的基礎莫過于思想信念基礎。目前出現的孩子自殺、自閉、自私等許多嚴重問題,最終的根源是孩子的“三觀”出了問題。如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解決得不好,就意味著“總開關”沒有把住,即使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是非常危險的。
1.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總的、根本的看法。對一個人來說,世界觀又總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機聯系起來的,世界觀總是處于最高層次,對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導向作用;同時,世界觀也是個性傾向性的最高層次,它是人的行為的最高調節器,制約著人的整個心理面貌,直接影響人的個性品質。可以講,世界觀決定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世界觀并非抽象難懂,只是我們要因材施教,找到適合孩子理解水平的內容和方法,用通俗的故事、易懂的語言,幫助孩子認識世界,理解事物的唯物屬性和辯證關系,打下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礎。這樣就會為孩子一生遠離迷信、摒棄邪教、克服自卑、增強自信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礎。
2.樹立樂觀奮進的人生觀。人生觀屬于思想意識的范疇,它是人們對人生的目的、態度、道路的總的觀點和根本看法。它解決的是如何認識人生意義、人應該走什么路、做什么樣的人的大問題,在人的整個思想意識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人生觀問題離我們很近,也許孩子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會涉及人生觀的問題。比如:我從哪來?我向哪去?我能死嗎?我活著有什么意思?對此,家長無論如何也繞不開,躲不過,必須回答。這里應該說到保爾·柯察金的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2)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高潔譯,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第211頁。這應該成為我們和孩子共同的座右銘。樹立樂觀奮進的人生觀,也是一種信念的力量。在大千世界中,許多事情往往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但是,面對挫折和失敗,具有樂觀奮進的堅強信念對人的最終成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樹立奉獻有為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人認定事物、分辨是非的一種價值取向,體現出人對客觀事物的價值判斷。它包括對人生價值、組織價值乃至國家、民族價值的看法,它屬于個性傾向性的范疇,決定人生的基本價值取向及個人對具體事物的態度。孩子的價值觀能否和主流價值觀相統一,不僅關系到國家的未來,而且也決定著孩子的未來。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始于家庭。有的人精神迷茫、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家庭在價值觀教育上的缺失。青少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少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期。家長要抓住這一關鍵期,幫助孩子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下,面對多元文化、多元價值的挑戰,明辨是非,知行統一,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認清善惡美丑,提高鑒別力,從而為他們堅定自勵、全面發展、成長成才奠定堅實基礎。這就要求家長高度重視、循循善誘、以身作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幫助孩子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奉獻有為的價值取向,擰緊人生的“總開關”。
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方能用得其所。歷代教育家都強調:教育之本在于樹人,樹人之要在于立德。無數事實證明,“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立”,“人”不可能自發成才而需要“樹”。“德行定終生”,“小事憑智,大事靠德”。德是做人之本,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根基。
1.明大德,堅定理想信念。明大德是人的本質屬性的必然要求。2300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就認為,人是政治動物,天生要過共同的生活,這也正是一個幸福的人所不可缺少的(3)王善超:《論亞里士多德關于人的本質的三個論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大德就是國家的德,是道德的最高層次,是管人生方向、立場站位的,大德跑偏滿盤皆輸。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家庭成員特別是下一代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華民族。中外歷史上不乏私德嚴謹、大德出差、人生盡毀的先例。國無德不威,明大德是根本。“明大德”是國家的思想內涵和政治形象,是國家的價值體系,是國家凝聚民族精神和人民力量的“神器”,是堅持道路發展、制度完善和理論創新的軟實力,是國家的世界形象和內在定力的根本證實。對個人而言,明大德就是要涵養優良的“政治德性”,是“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是“位卑未敢忘憂國”,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今天,“大德”弘揚,呈現的將是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明大德”就是要教育孩子把個人理想同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國家的前途統一起來,確立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知黨、愛黨、跟黨走,堅定不移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對于國家和民族來講,就是要清楚“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面對世界,“明大德”就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華民族被外族任意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2.守公德,堅持天下為公。公德是社會層面的道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頁。。人的社會性要求每個人都要遵守社會規則、講究社會公德。講公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兩千多年前的《詩經》就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書》中也有“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思想,認為官員應當以公心滅除自己的私欲,這樣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孔子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倡導并踐行的“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共產主義道德達到了公德的最高境界。公德還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的先哲先賢老子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告誡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5)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58頁。現在,全球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提醒人類要遵守自然公德,保護生態環境。無論成年人還是少年兒童,都需要守公德。培養孩子具有公德意識并恪守公德準則,才能使孩子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歡迎。守公德是孩子順利走進社會,并在社會中獲得成功不可缺少的行為準則。
3.嚴私德,堅固道德操守。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私德是個人追求自身品格完善的道德。“吾日三省吾身”“慎獨、慎言、慎微”講的都是嚴私德。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引用過《尚書》中的名言:“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養小德才能成大德”“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節’中察德”,我們可以領悟到,嚴私德對于每個人都具有基礎性意義。“盡小者大,慎微者著。”家長要教育孩子從小就嚴私德,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涵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盡責、尊重、理解、謙恭、勤儉、堅忍、慎獨、智慧、勇敢、節制、正義、公平等個人品德,學會關心、學會感激、學會愛人、學會體諒、學會寬容,學會自尊、自信、自律、自立、自強。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仁之事不做、不義之財不取、不正之風不沾、不良之友不交、不法之事不干,始終堅固高尚的操守、氣節和骨氣,這是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為孩子立德根,家庭德育具有獨特優勢。家庭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有其自身的職能和優勢。然而,許多家長對此認識模糊,一味地認為只要幫助孩子把學習搞好了,就盡到了責任。因而,把看著孩子寫作業、輔導孩子解難題、督促孩子學習作為家庭教育的全部內容,忽視和輕視了孩子的品德教育,不關心、不要求孩子的全面發展,致使家庭教育中的短期行為、功利傾向、重智輕德、重知輕能問題突出,造成少年兒童的片面發展,為今后的健康成長和人生長遠發展埋下了嚴重隱患。事實表明,育才學校有優勢,育德家庭有優勢,育能社會有優勢。相對而言,同知識傳授相比,品德教育恰恰是家庭教育的優勢項目。學校在理論知識教學方面有家庭無法可比的優勢,但在品德教育方面往往不如家庭來得及時、細致、入情入理。
品德發展需要四個條件:生物條件、環境條件、教育條件和實踐條件。改善這些條件,就能夠促進孩子品德的健康發展。行動才是道德認知內化為品質的關鍵環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每個人接受的早期教育,在品德教育上具有先入為主的優勢。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二卷中曾提出,一切事物都是開頭最為重要,特別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階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把他塑造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每個人最初所受教育的方向往往決定以后行為的性質(6)柏拉圖:《理想國》,李飛、李景輝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19頁。。家庭教育正是發于童蒙,啟于稚幼,先入為主,是從孩子無意識時便潛移默化地深入其骨髓的,占據其性格養成、品性端立的先機,對孩子的道德思維、道德情感、道德習慣的形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家長應選擇符合社會道德評判標準的最優美高尚的作品提供給孩子,剔除那些描寫虛偽、丑惡、妒忌等的負能量的東西,使兒童的心靈得到陶冶,把真、善、美的種子埋在心底,使之受益終身。
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對象更聚焦,專注度、集中度更高。特別是現代學校,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比較多,教師很難注意到每個學生的品德發展變化的細節。在一間教室里,學生的數量太多,教師無法顧及每一個學生,更無法針對每個學生品德發展的個性問題,大多以懲罰和獎賞為導向,用紀律維持秩序,用授課的形式開展品德教育,無法做到對癥下藥、細致入微、有的放矢。家庭教育則不同,家長可以集中精力研究自己的孩子,有條件做到耐心、細心和智慧地觀察孩子的興趣、性情、行為,了解孩子的思想困惑、情感糾結、道德水準、品行變化,從而做好耐心細致的教育引導工作,精雕細刻地塑造孩子的品德。
人的品德發展是漸進的、波動的,無論真善美還是假丑惡,都有一個從萌發、增長、反復到強化和固化的過程。青少年從出生到成熟,在品德結構上,會經歷六個重大時期。第一個時期,0—1歲,是適應性時期。第二個時期,1—3歲,是品德萌芽時期。這個時期,孩子機械地以“好”與“壞”為標準,愿意做出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為,家長可以及時提出明確的道德要求,孩子通過反復踐行這些要求,逐步形成習慣。第三個時期,3—6歲,屬于情境性品德發展期。這時,兒童道德行為的動機帶有很大的情緒性和情境暗示性。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開始接受系統而具體的道德品質教育,這個時期的記憶力很好,家長可以適時創設道德情境、選擇良好的繪本、講述好的故事,使孩子萌發向上向善的道德意識。第四個時期,6—12歲,這是品德發展的協調期。孩子上了小學,開始接受教育系統的道德知識,形成相應的行為習慣。低年級,孩子的道德行為還依賴教師、家長的指令,言行比較一致,動機與行為也比較一致。到了高年級,隨著年齡的遞增和道德動機的發展,經歷了一些事件的影響,孩子的功利性會導致其言行不一致并逐步增大。孩子在學校和在家里的表現會出現差異,家長可以及時發現并及時矯正,把品德偏差調整在萌芽狀態。第五個時期,12—15歲,即少年期,是逆反心理出現,幼稚與成熟、獨立與依賴并存,矛盾多發期,家長可以及時疏導,開展預防性、針對性教育和引導,調整孩子的心態,平穩度過動蕩期。第六個時期,15—18歲,即青年期,品德發展的成熟期。這時,孩子的“三觀”初步形成,有一定主見,家長可以及時激發孩子的進取精神。可見,家庭教育及時引導的優勢是學校、社會教育無法超越的。
俗話說,知女莫如母,知子莫如父。一個人從小到大,最了解他的莫過于父母。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子女的一舉一動、一個眼神、想干什么,父母是最清楚不過的。當子女思想、心理出現問題,無論是在萌芽階段,還是波動、反復時期,父母均可以長期觀察,跟進引導。即使長大離開家庭,由于家庭關系的長期性,孩子與家長仍然保持聯系與溝通,品德教育的職責和功能依然存在,這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無法相比的特有優勢。概括地說,正是由于長期一起生活、長期相處,家長對孩子最了解,這種了解是連續的而不是間斷的,從而為實施有效的家庭品德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凸顯了家庭品德教育長期跟進的優勢。
品德教育不僅要明理,而且更要入情。盡管人的情感關系十分豐富,但親子之情通常是眾多情感中最親密的。俗話說,血濃于水、骨肉情深、母子連心。親子之情為家庭品德教育帶來了天然優勢,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不會懷疑父母的真愛和為孩子著想的動機。品德教育常常是得與失、利與弊、善與惡、正與逆的價值判斷,以父母的身份同孩子交流得與失、利與弊、善與惡、正與逆問題,孩子的信賴度、認可度通常比較高,因為孩子不會懷疑父母言不由衷,也不會理解為是官方說教。尤其在面對見解沖突、認識分歧、情不所愿的時候,親子情感因素具有很大的融合、緩沖作用,給家庭品德教育提供了情感紐帶和信任基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情理交融的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突出優勢。
正是由于家庭在孩子的品德培育中的獨特優勢,《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提出,要通過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進一步強化家長的監護主體責任,引導家長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這就是說,家庭教育決不能忘了自己的主業——品德教育。因為學校、社會都不具備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血緣優勢、時空優勢,家長最有條件把孩子的德根立扎實,這就要求家庭德育講科學、講藝術、有策略。
有人把孩子比喻為一塊待雕琢的璞玉,那么家長和教師就應該成為玉雕大師,無論玉的形態質地如何復雜,經過大師獨具匠心的設計雕琢,都能夠順材而為、因材而造,創作出絕世精品。這樣的比喻雖比較形象,但只是反映了家長單方面的作用,忽視了孩子內在向上的活力及其無時不在的變化。家長既要有玉雕大師的設計智慧和精雕細刻的功夫,又要善于用貼切的表揚、誠懇的批評、真誠的賞識、摯誠的關愛、恰當的鼓勵激發孩子內在的潛質與活力,用古今中外志士仁人的優良品質和成功經歷激勵孩子,充分調動孩子向上向善的能動性,有效發揮家長和孩子兩個方面的積極性。
育人如治水,不可逆勢硬堵,只能順勢而疏。因勢利導就是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尤其是發現了孩子的不足和問題時,不是采取“當頭一棒”的強制做法,而應巧妙地抓住各種有利時機,利用孩子的心態、活動氛圍向好等有利條件,藝術地向孩子講述自己的意見,使孩子欣然接受,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進。因勢利導不是回避問題,而是為了更有效、更徹底地解決問題。其關鍵是善于發現問題,順勢而為。在家庭生活中,“勢”可以是家庭的重要日子(如父母結婚紀念日、家庭喬遷日)、家長的重要日子、孩子的重要日子、國家的重要日子,也可以是家庭的重大活動、學校和班級的重要活動,還可以是家庭成員個人的重要事件等等。這些都是家庭教育可以利用的“勢”。把孩子成長中的“事”同家庭的“勢”有機地連接到一起,因勢利導,啟發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就能夠成為推動孩子進步、引導孩子走向成功“勢不可擋”的力量。
實踐已經證明,孩子生活在某種氛圍中,就會受到那種氛圍的影響,日久天長,耳濡目染,就會形成某種品質。如果總是生活在敵意中,他就學會了爭斗;如果總是生活在危險中,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總是生活在譏諷中,他就學會了挖苦;如果總是生活在嫉妒中,他就學會了猥瑣。作為一種德育策略,如果家長十分注意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有目的地創設積極健康的氛圍,就會使孩子的思想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這就是潛濡默化。家庭教育需要系統建構、長期堅持,需要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需要環境熏陶、春風化雨,它比起簡單生硬、直截了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的成長,特別是心理素質、道德品質的培養是個慢功夫,不可能立竿見影,以身作則、潛濡默化是不可缺少的。潛濡默化主要靠家長的良好風范、家庭的民主和諧、家人的文明習俗的“熏漬陶染”來體現和保證。家長應當努力做到舉止文明、情趣健康、敬業進取、言行一致、好學善思,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教育影響孩子。
家長承擔著輔導、指正、篩選、監督等教育責任。這就要求家長面對孩子要有剛有柔、剛柔相濟,使嚴格要求和尊重個性、真誠關愛有機統一,表揚與批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當孩子出了錯時,首先要嚴肅地指出來,講清錯誤所在及其危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如果孩子果真屢教不改,則不能放任、一味順從、溺愛,必須嚴厲批評甚至加以適當的“處罰”,讓孩子用行為補過。一味地放任、順從會害了孩子。正像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說:“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呢?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7)讓·雅克-盧梭:《愛彌兒——論教育》,李興業、熊劍秋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08頁。沒有嚴格要求,也就沒有真正意義的教育。剛和柔都是有針對性、適用性和適度性的。否則,柔就會變成溺愛與混亂,剛就會變成壓抑與傷害。只有剛柔相濟,把溫情疏導和嚴厲批評結合運用,才能激勵孩子成長。遺憾的是,目前很多家長都沒能夠把剛和柔統一起來,許多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只要孩子一哭、一鬧,家長就軟了下來,遷就孩子。長此下去,孩子就會養成自我中心、任性驕橫、缺乏意志力的壞毛病,最后成為一個很難被社會接納的人。關愛和表揚也要適度,不切實際的表揚也是一種軟傷害。有的專家已經提出,不要再對孩子說“你真聰明”“你是最棒的”。因此,家長一定要堅持剛柔相濟、獎懲分明,為孩子構建良好的成長導向。
孩子的品德培養離不開家長、老師、親屬、同學、鄰居、朋友的多重影響。因此,家長在孩子的品德教育上不能單打獨斗、“旁若無人”,既要擔當起家庭的主體責任,又要善于借助各方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這就要求家長積極與學校、老師溝通配合,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家長會、家長培訓等活動,學習家教理論,提高家教技能,保持同老師的密切聯系、主動配合;支持或帶領孩子參加社區以及社會有關方面組織的社會實踐、社會公益活動;注重發揮親屬、同學、鄰居、朋友對孩子的正面影響作用,尤其在一些孩子不愿讓學校和家長知道的特殊問題上,更要依靠和發揮親屬、同學等方面的作用。總之,家長要善于凝聚德育合力,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把家庭德育與智育對立起來,甚至重智育、輕德育。對此,要從理論上使家長弄清楚,德育是智育的動力和保證,做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就是為孩子的智慧加油和掌舵。關于智育,要完整理解。通常人們把智育理解為傳授知識、技能與發展智力的教育。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完整的智育應該是智慧的培育。智慧的本質是認識事物、遵循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智慧是由智力系統、知識系統、觀念系統、情感意志系統、方法技能系統等有機構成的復雜體系孕育出的能力。所以,智育中應該含有情感意志的訓練,因為情感意志是智慧的構成要素。品德教育的成果,如堅忍、敬業、認真、負責等品質,一定是提升人的智慧、取得事業成功的積極因素。德是智的動力和方向,有了德,智才有社會積極意義,才有持久價值。有的家長往往看不到這一點,把考分看得過重,急功近利,以為高分數等于考上好大學,上了好大學等于有了好前程。其實不然,如果品德有短板,人的發展后勁必然不足,甚至半途而廢。智育好并不錯,錯的是把智育當作唯一,那樣的話,人的培育就會出現殘缺,一條腿不僅跑不快,而且站都站不穩。我們主張全面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品德是人的靈魂,過了培育它的青少年黃金期就再也不好校正了。重品德教育不等于削弱智育,如果品德教育應時得法、細致入微、情理交融,孩子就會站得高、看得遠,會做人、善處事,自然人際環境好、學習心情好、學習效率高、學習韌勁強,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智慧高超、事業成功者多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賢才,沒有德就沒有信,無信者必無徒。所以,一定要幫助家長處理好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關系,堅持以德為先,培養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