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育芝,謝 蕓,白 簫
(1.平涼市第七中學,甘肅 平涼;2.平涼市第五中學,甘肅 平涼)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今天,中學課堂教學改革與時俱進,歷史課堂教學出現了多種革新模式,打破單一的傳統課堂模式,一個個新形式的、開放性的、多元化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逐漸形成。教師要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引下深刻領悟新課程改革的開放性、多元化、地域化、校本化理念精神,本著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宗旨,將歷史學科的最新學術成果與區域文化資源結合起來,構建新的適合本地區學生學習的、有濃厚地域特色的課程資源體系和教學實踐平臺,引導學生了解腳下這片神圣熱土的光輝歷史,觸摸本土名人成長經歷、光輝成就,激勵后生學子積極成長,不僅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有長遠的教育意義。
在反復實踐,交流探討后,我們借鑒黃仁宇先生提出的“大歷史”教學思想,作為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實踐的一種視角方法及途徑,激活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活動,重塑中學歷史課程資源體系。“大歷史”就是“將宏觀視野觀念引進到中國歷史研究中去”。“宏觀”就是大的歷史觀,如世界歷史發展規律,國運興衰的歷史規律,戰爭的發生、發展、結束的規律,以及心理學涉及的人性的規律。“大歷史”打破中學歷史教材單線結構編排方式,縱向聯系史實、史料,將教材內容中的有關知識外延進行拓展,結合地域歷史文化開發校本課程,我校積極尋找與隴東地區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結合、銜接的知識點,在歷史課程中突出歷史教學中的地域歷史及文化特色。這樣既能激活歷史教材內容,又能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以及活學古今、以史為鑒、學以致用的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組建歷史探究小組、開展歷史夏令營活動,組織學生“走進隴東歷史縱深”旅游活動,建立歷史活動社團,參與歷史課題研究等活動,打造一種全新的、立體的歷史教學平臺。這種探索嘗試可以實現中學歷史教學實踐創新的三個轉變:一是從歷史教學課程資源出發,從使用統一教材向以國家課程引領下的統編課程與地域課程和校本教材相結合,有利于校本教材的開發;二是從教與學的實踐上拓寬了學習方法及途徑,激活了學生的認知和思維,實現了學生學習的轉變;三是實現了中學歷史教學活動主體地位的轉變。從過去的以教師引領為主轉變為完全以學生參與與感知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
平涼,是古代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第一站”,素有“隴東旱碼頭”之稱,地處古代中原農耕文明和西北游牧文明的交匯之地,是中華文明與中亞、西亞及歐洲文明交流的重要途經之地,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這里交融。這些歷史文化素材都是中學歷史教學資源整合的有機營養,是實現歷史教學地域化、校本化的“活化劑”。我們在教學中從六個方面實現教學內容的整合拓展。
第一,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倡儀,將古代絲綢之路在平涼歷史遺存引入歷史教學,引導學生深度認識絲綢之路。
平涼考古發掘出大量遺存實物,佐證了當年絲綢之路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繁榮盛況。如固原博物館收藏的出土于隴東的“波斯薩珊王朝鎏金銀壺”,它上面的圖案是希臘神話故事,風格造型是西亞藝術,用途是盛西域葡萄酒的酒壺。這件異域風格的酒壺,承載著西歐文明(古希臘)、西亞文明、西域文明三大信息。20世紀70年代,在平涼靈臺出土的幾百枚西亞文明古國安息(伊朗)的貨幣———安息鉛幣,說明漢唐時期中國與西亞經濟貿易的繁盛局面。涇川和鎮原境內開鑿的北魏佛教石窟——南北二廊佛教石窟,它以犍陀羅藝術及西域與中原融合風格的佛教藝術而聞名中外。在“絲綢之路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一課,我們把這些知識資源整合進去,不僅提升了學生認知,而且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第二,中外文明交流及國內文化融合在平涼地區的豐厚積淀和悠久傳承,是拓展校本歷史文化史的豐富資源。
佛教于東漢傳播,得益于漢明帝時“白馬馱經”之事,其緣起就是白馬馱經回國,路經平涼,平涼人專門建造了“歇馬店”。其漢代建筑風格,有力地佐證了佛教傳入中國途經平涼的事實。
第三,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其延續性、傳承性與完整性之清晰,是世界文明史中少見的,而隴東地區的平涼市境內三大歷史遺存和文字遺存,就能有力地佐證這一歷史結論,它也是中學歷史教學內容可以拓展的地域性史料。
1.黃帝問道崆峒山。相傳黃帝曾向廣成子問道于此,因而平涼崆峒山被譽為“華夏道教第一山”,黃帝問道的道教名勝“黃帝問道處”。
2.周文王創建靈臺。周王朝興起于西北,其奠基者周文王姬昌將滅商的戰略基地放在西北,重點經營隴東地區,三千六百多年前,周文王興兵西進,滅掉隴東地區的共國、阮國(今涇川)、彭國(今慶陽西部)、密須國(今靈臺縣),修筑了一座馳名西北的建筑——靈臺。此后,靈臺歷代毀而復建,靈臺縣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于“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3.中國最古老的西王母神袛廟宇始建于先秦,位于涇川縣城西北山麓,院內碑文記載了西周周穆王西行到涇河邊會見西王母的故事,唐杜牧有詩歌:“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至今,每年三月份涇川王母宮祭祀廟會一直是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共同舉辦的最大的王母慶奠活動,成為海峽兩岸同胞文化交流的活動載體和民族認同的紐帶。
第四,隴東區域歷史文化遺存中有清晰而完整的民族融合、民族交流的實體遺跡,在“民族關系的發展”一章融入,并嘗試帶領學生實地考察,記錄。
平涼西北的固原境內有北宋與西夏王朝邊境貿易“榷場”遺跡,佐證了《宋史》記載的北宋與西夏長達百年在此貿易的事實;平涼市涇川縣王村鎮有目前國內最完整的宋代女真族人聚居生活繁衍的村落——完顏村,這個村落幾千人保留著完顏姓氏與女真族的身份、風俗習慣及文化特征,近千年來毫無改變,他們至今保留著尚獵的風俗,村子中心佇立著女真族的英雄——金兀術的塑像。了解這些,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有利于民族團結。
第五,隴東區域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從古至今,反抗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歷史故事感人至深,教育意義匪淺。
19世紀,沙俄侵略我西北地區,扶植中亞浩罕國首領阿古柏侵略新疆,時任陜甘總督左宗棠率領驍勇善戰的湖湘子弟入疆西征,收復新疆,經過平涼的古絲綢之路,看到西北干旱少植被,生態惡化,左宗棠命令四十萬清軍沿途栽植柳樹,平涼修建柳湖公園保護“左公柳”,就是紀念他的豐功偉績。1937年,平涼兒女踴躍奔赴抗日前線,矢志抗敵救國,許多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平涼最著名的抗日英雄有“隴人驕子”靜寧余新元、靈臺高永祥。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事跡喚起學生保家衛國、珍惜和平的愿望。
第六,作為革命老區,隴東區域歷史文化傳承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紅色文化血脈。因而,隴東歷史文化區域也是民主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毛澤東不朽名作《清平樂·六盤山》誕生于隴東。1935年9月,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追堵,到達陜北與劉志丹領導的部隊會師。紅軍翻越聳立于隴東隴山山脈險峻名豐的六盤山時,毛澤東在長征即將勝利、前途一片光明時寫下了充滿浪漫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千古名詞《清平樂·六盤山》,帶領學生重走長征路,沿著“紅軍小道”,體會紅軍長征的艱難過程,仰望巍峨的六盤山頂的紅軍會師紀念碑,這無不震撼著學生的心靈,可借此培養學生堅強意志和維護正義的信念。
1935年8月1日,紅二十五軍在甘肅涇川縣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時,遭到國民黨軍隊突襲,戰斗異常激烈,吳煥先身先士卒,指揮部隊搶占制高點被冷槍擊中胸部,不幸犧牲,他長眠在隴東這片大地上,他年輕的生命停留在28歲。毛澤東贊揚道“紅二十五軍遠征為中國革命立了大功,吳煥先功不可沒!”解放后,涇川縣建立了吳煥先烈士紀念館,緬懷先烈。2009年,他被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總之,隴東地區深厚的地域歷史文化積淀,給我們開發中學歷史課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我們必須合理汲取、整合、利用,適時、合理地融合到歷史教學中,指導學生發掘當地歷史、活學課本歷史,撰寫歷史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推動中學新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