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標
隆安縣中醫醫院放射科 廣西 南寧 532799
膝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退行性關節病,主要以關節軟骨變化、破壞與骨質增生為特征,常發于中老年人群,是在力學與生物學因素共同作用下,軟骨細胞及細胞外基質、軟骨下骨三者之間的分解、合成代謝失衡所致,多因軟骨降解、關節滑膜纖維化及關節炎癥等因素所致,繼而導致關節疼痛、關節僵硬等行為功能障礙[1]。近年來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在臨床公認應用,但因X線檢查具有價格低廉、空間對比度較優等特點,仍是臨床常用的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措施[2]。有研究針對骨贅、關節間隙及軟骨下骨硬化在分級診斷中的意義進行分析,其中骨贅占據重要位置,而隨著研究的深入,證實關節間隙是骨關節炎分級診斷的最重要指標[3]。本研究通過對近年來國內外的臨床資料文獻進行研究,對膝骨性關節炎的X線診斷研究進展進行綜述,具體報道如下。
對膝骨性關節炎的致病機制分析,該疾病屬于一種影響膝關節軟骨的退行性關節疾病,其發病機制包含:①細胞因子,細胞因子與生長因子廣泛存在各種組織中,其分子水平在多種疾病的發生及進展中起著重要調節作用。而骨關節炎代謝分解過程的關鍵誘導物是白細胞介素(IL)-1β與腫瘤壞死因子-ɑ(TNF-ɑ)。TNF-ɑ可促使膠原酶產生與前列腺素釋放蛋白酶,也可誘導骨細胞發生過氧化反應,與IL-1β共同作用可促進軟骨吸入;且IL-6是導致軟骨下骨病理改變的關鍵細胞因子,經破骨細胞活化可促使骨吸收,在合成代謝與刺激分解代謝的抑制中扮演著多種角色。聯合作用可增加骨與軟骨破壞,從而介導膝骨性關節炎的軟骨破壞[4]。②骨關節創傷生物力學改變,年齡和骨關節炎是最主要的相互關聯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也會隨之衰老,其功能及基質結構會不斷衰減。作為早期病理表現,骨關節炎在肥胖患者中表現明顯,因關節軟骨下段磨損變平(或凹陷)造成軸向排列不良,故關節軟骨與軟骨之間的應力增大,膝關節負荷加重,可誘導關節軟骨發生廣泛代謝反應,加快軟骨細胞老化。因此,若超過關節軟骨耐受性,過大的機械表面接觸應力會導致關節軟骨及關節下軟骨損傷,嚴重影響軟骨細胞功能[5]。③遺傳與肥胖,膝骨性關節炎可由遺傳及肥胖多因素決定的疾病,因遺傳因素會影響軟骨細胞,促使其喪失應用的功能,單基因致病的骨關節炎為某種特定基因突變所致。且肥胖者的膝蓋承受了過多的生物力學負荷,同時該類人群的體內肥胖相關的代謝因素增加了骨關節炎患病風險。
關節間隙狹窄是指骨關節炎軟骨缺損在平面上最重要的間接指征,可有效反饋軟骨損傷程度,是膝骨性關節炎重要的影像資料[6]。有研究以軟骨改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實施MRI及X線平片關節間隙狹窄研究,證實對于軟骨改變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及X線平片檢查,關節間隙狹窄有較好的特異性,不過X線平片敏感性稍低于MRI[7]。據不完全統計,膝骨性關節炎中有大量患者存在關節間隙狹窄情況,在X線診斷過程中,不同的體位患者的影像資料的膝關節間隙表現出不同差異,若患者為立體位時,受自身重量影響,膝關節間隙明顯小于臥位時的膝關節間隙[8]。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證實,不同體位測定膝關節間隙之間的變化較細微,可忽略不計,但進行立體位X線診斷時,患者關節畸形狹窄程度在左膝與右膝、內側與外側中存在差異,而正常人體外側間隙均小于內側間隙,但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外側間隙大于內側間隙,且內側破壞程度遠超過外側,最終導致關節退變[9]。
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軟骨下骨在軟骨退變中有重要作用,其改變類型包含軟骨下囊變及軟骨下骨硬化等,有研究證實,以輕微軟骨損傷患者為例,采用CT檢查診斷,發現患者組織彈性模量下降,且軟骨與骨組織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10]。任志帥[11]等研究中,發現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手術后,采用骨密度測量患者內側膝關節骨硬化值,其內側軟骨下骨的硬化程度減輕,可有效緩解患者軟骨下骨異常代謝情況,繼而緩解關節軟骨降解發揮,顯著改善患者病情。同時軟骨下骨硬化易導致患者病后疼痛感增大,而軟骨下骨壞死極易造成軟骨下囊腫,主要與軟骨缺陷進入滑液所致,其疼痛因靜脈炎升高與骨小梁改造引起,故軟骨下骨改變也是膝骨性關節炎重要的影像特征[12]。
骨贅又稱為骨質增生,是軟骨受到破壞后,軟骨膜過度增生而生成的新骨,是骨性關節炎病變的一種代償反應,以X線診斷膝骨性關節炎可發現明顯的骨贅影像特征表現,其形成機制尚不明確,但有學者認為骨贅形成與變性軟骨基底層進入血管、骨小梁骨折后畸形愈合等因素所致[13]。有研究證實,在膝關節承受荷載過程中,骨贅會增加其受力面積,繼而導致關節軟骨早期退變,而經X線診斷,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骨贅敏感性較高,但膝骨性關節炎診斷中,骨贅與骨關節狹窄、軟骨下骨硬化相比較差[14]。Markhardt BK[15]等研究中,證實骨贅形成與關節軟骨缺失的相關性較高,會加速患側關節結構異常形成,雖骨贅形成并無法判定膝骨性關節炎存在,但仍是重要的影像學表現之一。
膝骨性關節炎發展與多個因素有關,如下肢療效改變、下肢穩定性異常與關節自身負荷過重等,而針對膝關節對線不良的研究證實,該因素與膝骨性關節炎發展有密切關系,且大部分膝骨性關節炎的外側關節間隙大于內側,故初期患者與健康人相比,在關節間隙角、股骨干傾斜角與頸干角等多個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中期患者與健康人相比,脛骨傾斜角會有明顯減少,關節間隙角增大[16]。在王志為[17]等研究中,下肢力線測量時囑咐患者保持站立正位,并在下肢全長像X線片上畫出機械軸與解剖軸,測量不同力線對應參數,股骨遠端關節線外翻角度越大,外側滑車截骨面覆蓋不良越明顯,故膝關節對線不良亦是膝骨性關節炎重要的影像學表現之一。
膝骨性關節炎的X線片表現常以關節內游離骨為主,由碎的骨片組成,可導致關節疼痛及絞鎖發生。在診斷時,需將關節內游離體與骨贅的正常籽骨區分開,如腓腸豆,屬于一種籽骨,可在少部分健康人群中發生,但在骨關節炎患者中較多見,在雙側膝骨性關節炎發展至后期后可導致患者關節脫位,包含脛股關節與髕股關節半脫位,繼而加劇膝部畸形,表現為脛骨上端向外脫滑與髕骨向外脫位等[18]。關節失穩與半脫位導致患者關節軟骨及半月板的磨損加重,且有人認為骨質疏松與骨性關節炎有關。在張晨[19]研究中,通過對膝骨性關節炎與骨質疏松癥患者的相關性進行研究,證實二者呈現正相關,故骨質疏松與骨性關節炎有密切關系,但X線診斷對骨質疏松的敏感性不變,作為診斷依據仍需做進一步探索。
膝骨性關節炎屬于臨床常見的退行性疾病,其發病機制為首先引起關節軟骨磨損,繼而造成關節邊緣與軟骨下骨質增生、形成骨贅、關節間隙狹窄、關節對線不良等,最終導致關節結構學發生變化,發生內外翻畸形,甚至導致關節脫位,嚴重影響患者功能活動度[20]。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診斷X線機在結構上為適應醫學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方面要求不斷完善,大量應用電子計算機、X線電視、錄像及各種新型原件等,可有效保障X線在非創傷性內臟檢查范圍,顯著提升某些活動器官的動態檢查及細微結構的臨床診斷效果。同時隨著電子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在醫學上的廣泛應用,在機器結構、成像原理與信息傳遞處理等多個方法突破了傳統X線機結構特點,是臨床多學科技術綜合性的醫用工程設備,將其應用在膝骨性關節炎診斷中,可良好的顯示骨贅與關節間隙改變情況,且操作簡單,易推廣,在骨關節炎診斷與病情評估、流行病學調查等多個方面上有著不可代替的意義,但早期骨關節炎的關節軟骨變化并不易顯示,因此在進行X線平片診斷時,需以患者的臨床癥狀與病理改變等情況相互結合,綜合性評估患者病情,提高確診率。
綜上所述,X線平片在膝骨性關節炎疾病中的診斷價值顯著,可有效發揮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無創等優勢,可為醫師準確判斷患者病情提供可靠依據,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