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茜,馮力妮,吳 霏
(四川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0)
當前社會正面臨著科技飛速發展的百年之大變局,科學技術已經成為國家之間核心競爭力,科普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加強科普宣傳工作,有助于增強社會科學氛圍,有利于激發人民追求科學務實的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體系,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手機的普及,科普信息的創造、傳播、擴散、應用從未像今天這樣以如此的規模和速度發展,并使得科技創新發展和國民科學素質提升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融媒體的產生為科普宣傳提供了多樣的渠道,現在人們打開手機便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科普信息,而在大量信息的沖擊下,科普信息變得難以篩選、真假混雜,監控不當就容易出現“漏網之魚”。科普宣傳和時代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時代的進步為科普宣傳奠定了基礎,科普宣傳為時代的進步作出了推動。科技知識的傳播不僅有助于科學自身的發展和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而且有助于全體社會成員科學意識的提高。
融媒體是所有媒體、媒介的集大成者,它可以通過整合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傳統媒體的公信力高、科普信息質量好,但是傳播范圍窄,傳播速度慢,缺乏創意和互動,不能適應新時代“速食主義”的傳播方式;新媒體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但是科普信息難以篩選,為獲取流量不擇手段,標題黨容易誤導觀眾,而融媒體可以融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并實現內容兼容、宣傳兼容、利益兼容。
伴隨著融媒體的產生,科普宣傳不再僅限于文字、畫面和聲音,也不止見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融媒體通過巧妙的創意將這些視聽語言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為觀眾帶來視聽上的享受。科普宣傳在融媒體的“包裝”下,不僅從嚴肅變得生動有趣,更加強了與觀眾的互動,變得更加“平易近人”。融媒體作為宣傳知識的媒介,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信息宣傳手段,促進不同群體、個體之間進行知識的交流共享,進一步縮小受眾之間的認知差距,實現科普知識的廣泛傳播。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深入普及和全面發展,公民基本素質普遍提升,科學已經全面代替封建迷信成為中國大眾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主流意識,公眾對科學文化知識的認識和需求也進一步增強。融媒體時代,各類平臺載體(抖音、快手、B站、騰訊視頻等)以及自媒體井噴而出,為公眾科普教育和全民學習搭建了全新平臺和載體,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都可以通過融媒體平臺,以多種方式傳播和展示科學文化知識,提升公眾科學素質。
1)國家政策支持。出臺的指導意見與計劃綱要,給科普宣傳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法律依據和可靠的保障。199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發布實施。文件指出:“雖然科普事業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但與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仍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近年來,由于有些地方對科普工作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致使科普工作面臨重重困難,科普陣地日益萎縮。與此同時,一些迷信、愚昧活動卻日漸泛濫,反科學、偽科學活動頻頻發生,令人觸目驚心。”2006年《全國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漲科普之水、行創新之船為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舉措。根據《綱要》精神,于同年底出臺了《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工程實施方案》。
2)融媒體宣傳效果帶來影響,敲開了科普信息市場的大門。主流媒體在宣傳時,更希望用“科學精神、文化品質、教育為先”的理念,面向群眾,由此收獲良好的口碑。例如2021年9月央視頻播出的“三星堆 新國寶”系列短視頻,“30秒看三千年”“三星堆舞擔大立人出道”等20多集科普短視頻,該節目的相關視頻點贊量過百萬,播放量已超5 000萬次。
新媒體的門檻不高、運營成本低、監管難造成了科普信息難以鑒別,標題黨觸目驚心。不少中老年人因為觸網晚,不適應網絡傳播節奏,而輕信、誤信微信公眾號平臺上某些所謂的科普信息,并通過群轉發的方式以訛傳訛,造成了不小的危害。
從現有的情況看,關于科普方面的法律法規,只有《科學技術普及法》《科學技術進步法》《保密法》等。隨著社會的進步應該出臺更加細致的法律,明確傳播的主題、傳播的途徑、傳播的范圍,使真科學光明正大地傳播,偽科學無處遁形,讓科技傳播事業盡快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軌道。
科普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從目前的我國實際情況來看,一是科普資金不足,特別是人均科普經費指標偏低。二是籌措的資金渠道過窄。特別是市場化程度不夠,企業主體參與少。在一些發達國家,企業已經成為科技傳播活動的主要力量,很多公司不惜耗費巨資,積極參與和開展科普活動。通過科普活動展示科技實力和企業文化。消費者不僅會了解更多科普知識,也能熟悉企業產品,實現了雙贏。而在這一方面,我國企業的投入程度明顯不足。
科普教育的目的就是普及科技知識,但需要職業化的科普隊伍,才能使科技知識普及。而目前缺乏專業教育和職業標準,大眾媒體科普從業人員的知識不均衡,存在與相關崗位不匹配的情況。一些科普工作者科技知識相對薄弱,不利于理解和傳播科技知識。
科普宣傳在新時代下必須以科學發展觀來謀劃工作,以《科普法》為行為規范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方式,調動社會各個階層的力量,使科普宣傳逐步穩健地向前推進。
融媒體時代的科普工作,需要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才能形成工作合力,達到最佳效果。因此要建立政府主導、各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各個階層共同參與的工作組織體系,要將科普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責任到位,責任到人。建立科普工作領導小組,并進行工作的協調制度,確保有人牽頭,專人管理,形成工作合力。
要將科普工作與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動員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比如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研究所、大專院校、高新企業等單位和場所定期向公眾開放,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活動。特別是要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科普的積極性,因為群眾既是科普資源的生產者,又是科普內容的消費者,動員廣大群眾通過各類融媒體平臺,宣傳科普知識,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科普資源,完善學習形式,更可以通過群眾的積極參與帶動整體國民科學素質的提升。
有競爭才能顯現潛力,不能僅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來解決所有面臨的問題。因此,融媒體時代的科普工作,也要轉變傳統政府主導的宣傳模式,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機制,鼓勵引導市場主體參與,構建以市場為主,政府指導為輔的機制,這樣才能滿足各個階層的需求。建議相關部門制定一些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各階層舉辦科普活動;建立完善科普宣傳市場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創造科普龍頭品牌,最大程度滿足群眾多元化科普需求;組建科普宣傳志愿者隊伍,鼓勵科技工作者參與其中,保障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技術推廣、應用科技成果中的合法權益。
融媒體時代的科普工作,要緊密結合時代特點,特別是要充分運用5G、互聯網、人工智能、VR等前沿新媒體技術,同傳統科普教育緊密結合,創新科普作品形式、豐富作品內容,強化交流互動,感知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讓群眾在沉浸式體驗和視覺聽覺感官沖擊享受下收獲科學知識。要緊密結合群眾需求,將觸手可及的新科技發展動態、精準個性的科普內容服務、豐富新奇的科普文娛活動,通過各類新媒體,以更加直觀且樣化的方式展現給受眾,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科普活動的積極性,提高群眾的科學素質。
融媒體時代的科普宣傳工作,要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克服自身互動性差、感情色彩弱的缺點,充分利用融媒體試聽結合、創意性強、普及范圍廣的特點,實現自身的飛躍。科普宣傳應當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由“正經嚴肅“到“平易近人”的轉變,科普知識不應當是高高在上、晦澀難懂的,也可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科普知識可以借助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例如動畫、抖音短片、明星講解等,通過受眾能聽懂、易接受的方式,實現對于大眾的寓教于樂,做到知識的普及。又如科技扶貧、民生科普也是滿足公眾需求的舉措,這些都是科普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
融媒體時代下的科普宣傳工作,既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同樣也面臨不少實實在在的風險挑戰。新時代的科普宣傳工作,要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政府牽頭、各部門協調配合,依托市場化機制,動員一切可能的力量參與科普宣傳工作,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宣傳工作格局。要充分利用融媒體時代特點,依托智能信息技術,創新科普作品形式特色,拓展形式方法,讓科普宣傳深入“尋常百姓家”,讓更多群眾了解科普、熟悉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