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禮明
東蘭縣人民醫院 廣西 河池 547400
膽囊結石是肝膽外科常見疾病,發病率約為10%左右,而膽囊結石患者中約有10%~15%的患者合并膽總管結石[1]。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的發病率可隨年齡不斷增長,在>60歲群體中,膽囊結石發病率可高達20%~30%,而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發病率為10%~15%。通過對此類患者疾病進展觀察發現,若未及時獲得有效治療措施,隨著病情不斷發展可引起膽絞痛、膽管炎、胰腺炎及梗阻性黃疸等疾病,對患者機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方式受到了臨床重視[3]。以往臨床常采用開放手術進行治療,常見術式為經腹膽囊切除術、膽總管探查術聯合T管引流術,但隨著患者對手術效果及質量等方面的需求不斷提高,手術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較多、術后恢復時間較長等問題越發突出[4]。隨著微創技術在臨床疾病治療中的應用,目前多種微創手術已逐漸應用于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治療中[5]。本文現進行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的微創手術方案研究進展分析,綜述內容如下。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則是通過在患者腹腔做4個直徑為0.5~1.5cm的切口,由切口處置入微創手術器械,在腹腔鏡顯示屏下解剖膽囊三角區結構,離斷并夾閉膽囊管、膽囊動脈并切除膽囊,可通過一次手術麻醉操作,完全解決膽囊結石及膽總管結石,并避免術中切開Oddi括約肌6-7]。在單獨處理膽囊結石手術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無疑是標準方案,具有創傷小、成功率高、并發癥少、住院時間較傳統手術短的優點[8]。當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時,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的出現提供了一個腹腔鏡可以同步處理膽總管結石的方案,可經由擴張器或球囊逐步擴張后的膽囊管在膽道鏡下行膽總管探查以取出結石[9]。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根據探查入路的不同分為經膽囊管行膽總管探查術及直接經膽總管探查術[10]。臨床學者針對其入路方式進行研究[11],結果顯示與直接經膽總管探查相比,經膽囊管行膽總管探查術具有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無需T管引流、術后康復時間較短的優點。但針對經膽囊管行膽總管探查術禁忌癥者,如結石直徑>6mm、膽囊管管徑<4mm或走行迂曲,采用直接經膽總管探查術效果更佳[12]。針對行直接經膽總管探查術的患者,放置T管引流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術后發生遠端膽總管梗阻時可起到膽道減壓作用;②便于術后經T管行膽道造影;③便于術后取出膽總管殘余結石[13]。但在放置T管引流時需加強護理措施,預防菌血癥、T管滑脫、堵塞及斷裂等并發癥發生。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聯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經膽總管切口直接探查,因此存在手術操作難度大、時間長,術后膽管狹窄發生率較高的缺點,同時若術后留置T管時間較長,帶管期間具有一定幾率可發生T管拔出,增加二次手術率[14]。
術前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聯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微創手術方案,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將內鏡通過口腔插入十二指腸降部,經十二指腸乳頭導入專用器械進入膽管或胰管內,在X線透視下注射造影劑造影、導入子內鏡或超聲探頭觀察,協助完成相關手術操作,具有取石成功率高,術后無需留置T管的優點,但在臨床廣泛應用中發現,存在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操作不成功的可能性,二次手術率較高[15]。適應癥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確診或懷疑為膽總管結石者;②膽總管下端不明原因狹窄者;③膽總管直徑小于10mm者;④結石直徑小于20mm且數量較少者;⑤患者對取石失敗具有心理準備且同意進行二次手術[11]。禁忌癥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碘劑過敏者;②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無法耐受內鏡檢查者;③急性膽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發作者;④上消化道梗阻無法插鏡者;⑤合并嚴重凝血機制障礙及出血性疾病者[16-17]。由于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后發生膽囊炎的幾率較高,可導致膽囊三角粘連加重,因此臨床針對行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后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時機存在一定爭議性,部分學者認為應在6~8周后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8]。對此臨床學者進行研究[19],結果顯示,相較于6~8周后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于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后72h內可有效降低膽道再次出現結石幾率,但中轉開腹率、手術時間及并發癥等方面無明顯差異。
針對低風險的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確診為膽總管結石、術中診斷為膽總管結石無法術中清除的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后聯合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可作為首選治療方案,手術方式為先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取出膽囊結石,之后行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雖手術效果良好,但存在增加花費,延長住院時間等問題[20-21]。但臨床在應用中發現,該微創手術方案存在無法避免的二次麻醉現象,同時當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清除膽管結石失敗后,患者將進行二次手術治療,可對機體造成較大創傷[22]。
腹腔鏡內鏡會合技術是一種結合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內鏡入路至膽總管的微創手術方案,通過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向膽囊管內置入導絲直至膽總管及十二指腸,行十二指腸鏡檢查依照導絲指引完成內鏡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及后續取石步驟,可有效避免插管誤入胰管,使胰腺炎發生率降低[23]。腹腔鏡內鏡會合技術具有手術耗時段、手術技術難度較低的優點,能夠同時解決膽囊結石和膽總管結石,同時還可杜絕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時插管不成功現象,但目前臨床并未解決其操作時手術與內鏡之間的協同問題,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受限制[24]。臨床學者經過研究發現[25],應用腹腔鏡內鏡會合技術治療后,膽管結石清除率可高達92%,內鏡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出血率僅為1.6%~6%,胰腺炎發生率低至1.7%~7%。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是目前臨床發病率較高的肝膽外科疾病之一,由于其隨著疾病進展可對患者機體健康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治療方式對患者來說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微創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治療中也逐漸應用微創手術,但不同手術方案的治療效果之間存在差異,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目前常見微創手術方案包括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聯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前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聯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后聯合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腹腔鏡內鏡會合技術,其中腹腔鏡內鏡會合技術具有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有效降低出血、胰腺炎等并發癥發生率,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同時隨著微創技術不斷發展,臨床應用于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中的手術方案可不斷完善及多樣化,進一步改善疾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