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雯
澳大利亞1975年制定《反種族歧視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規定澳不分種族、膚色與信仰,一律平等。盡管“白澳政策”失去法理依據,退出歷史舞臺,但該國對原住民的種族歧視與不公正對待并未消除。上個月,一起原住民少年在放學路上被白人男子襲擊致死的案件,引起原住民的強烈不滿,澳官方也表示這是一起“清楚的由種族歧視引發的謀殺”。澳大利亞人權律師、學者漢娜?麥格萊德是來自“努伽”(Noongar)部落的原住民后代。她長期專注于為原住民伸張正義,特別是為原住民婦女和兒童不再遭受種族歧視和受到侵犯提供法律幫助,還告贏過嘲諷“原住民是地球上最原始種族”的聯邦參議員。漢娜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講述了澳大利亞劣跡斑斑的人權現狀。
環球時報:原住民少年前不久被種族主義者襲擊身亡后,很多澳大利亞人又回想起早期白人殖民者對原住民實施的種族滅絕行徑。如10萬原住民兒童被強行帶離家庭,成為“被偷走的一代”。為什么在澳大利亞,針對原住民的種族暴力長期得不到解決?
漢娜:早期來澳的殖民者對原住民的殖民方式是極其殘酷的。通過非法行徑,他們把原住民視為“非人類”,后者以類似于奴隸制的方式被暴力剝削,被迫從事繁重勞動。澳有一段漫長、暴力的神族歧視史,其遺留的很多問題到現在都沒有徹底解決。如種族歧視導致暴力泛濫,甚至發生很多起傷害、殘殺原住民青少年的惡性事件,有的肇事者至今還逍遙法外。可以說,澳政府實際上并沒有履行結束種族主義、保護原住民基本人權的承諾。
環球時報:作為原住民,您本人遭遇過什么不公平的對待嗎?
漢娜:是的,我遭遇過。這種不公平對待在我們還是學童時就開始了,如遭受白人的辱罵。如今,原住民兒童經歷的還有被排斥和欺凌。隨著年齡增長,這種被排斥感更加深刻。對于深色膚色的人來說,有可能在商店里被監視并跟蹤,好像我們就是小偷一樣。這是很常見的。有一次,我還經歷了警察的濫權。當我參加保護原住民權利的示威活動時,遭到警察的粗暴對待。此外,還有原住民示威者在拘留期間不幸死去。
環球時報:美國和加拿大歷史上都存在系統性的抹殺原住民文化的行為。類似行為也存在于澳大利亞嗎?
漢娜:在澳大利亞,種族滅絕的歷史鐵證如山,特別是那些系統地將原住民兒童從他們的家庭和社區中帶走的證據。盡管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同化政策已被否決,但許多原住民仍遭受系統性和結構性的歧視,這在當今時代是非常錯誤的。遭受種族主義歧視的人期望他們能夠像澳大利亞白人一樣生活。
環球時報:有統計顯示,原住民約占澳總人口的3.3%,卻占監獄總人數的28%。原住民平均預期壽命也比白人低8.2歲。澳政府卻不斷指責他國的人權狀況,這是否很可笑?
漢娜:我們需要提高對人權的尊重,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不幸的是,迄今為止,澳政府未能正確地做到這一點,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其虛偽的一面。
環球時報:2020年,您曾參與保護尤坎峽谷的行動,當時有礦業集團炸毀了那里的原住民圣地。在保護自己的文化方面,原住民正面臨哪些挑戰?
漢娜:尤坎峽谷位于西澳大利亞州一個早期原住民的部落區,那里有我們的“神圣洞穴”。我們有權保護我們的文化,如此重要的原住民圣地怎么能因采礦或開發就被破壞?澳保護原住民的法律何在?在西澳大利亞州,據信有超過1000處原住民圣地或遺跡遭到破壞。在原住民看來,失去這些圣地,意味著將無法持續保持我們的文化活力。
環球時報:澳政府應如何解決原住民當前面臨的各種問題?
漢娜:聯邦政府總體上需要以更加誠信的態度來對待原住民。在我居住的西澳大利亞州,根本看不到政府兌現對我們的承諾。原住民認為澳政府采取的是一種非常過時的、家長式的、對原住民不屑一顧的態度,這與其2009年開始支持聯合國2007年通過的《原住民權利宣言》的做法很不相符。我們將繼續大力敦促政府履行承諾,通過專門的國家行動計劃,保護我們的基本權利,特別是加強對原住民兒童的保護。▲
環球時報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