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未
近日,英國財政大臣亨特公布秋季預算案,其主要原則是增加稅收。削減開支、量入為出,試圖給英國經濟復蘇尋找出路。
英國的通脹率不斷上升。10月,英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為11.1%,再創40年來新高。高通脹是經濟發展的勁敵,必須予以遏制,就這點而言,蘇納克政府找對了應對英國經澆發展困境的方向。但如何進行統籌考慮,財政大臣亨特煞費功夫。
首先,聚焦當下,繼續實施家庭補貼政策。現行補貼政策原計劃明年4月停止,本次預算案宣布延長補貼一年。其次,適度征稅,拉長戰線。英國政府對家庭慷慨解囊,但發錢的結果必然是以稅收填補,亨特瞄準了能源公司,規定從明年1月至2028年3月,能源公司的稅收將從25%升至35%。他還精打細算在多個領域攫取稅收,有些雖加稅額度不大,但期限特別長,有些稅根本沒有設期限。再次,削減政府開支。亨特表示,明后兩年,政府部門開支會按既定方案增長,但此后三年里,實際開支只能增長1%。出于現實考量,亨特增加了對醫療衛生和教育部門的投入,但對于國防開支則維持原狀。最后,強調增長。亨特稱,英國今年GDP增速將是4.2%,但明年預計萎縮至1.4%,此后三年為1.3%、2.6%和2.7%。為此,他列出促進經濟增長的三大優先事項,即能源、基礎設施和創新。
蘇納克政府的經濟規劃看起來很美好,但實施起來難度極大,或再次淪為一紙空文。
第一,英國的GDP增速一直萎靡不振,未來幾年很難一反常態變得強勢。2010年至2021年這12年間,英國的GDP平均增速為1.39%,英國政府想要兩三年后保持2.5%以上的增速可能只是個夢想,因為迄今并未看到保守黨的經濟政策出現根本性變化,當然特拉斯短暫的、尚未實施的激進政策除外。從實際情況看,未來幾年英國若能維持在1.5%左右的增速已實屬不易。從這一點講,蘇納克政府對未來兩年的經濟發展預判較為現實,2025年之后的規劃或許只是希望。
第二,英國的公共債務讓經濟發展負重難行。過去在戰爭歲月,英國的債務會急速上升,但在相對和平年代會持續下降。自二戰后,英國政府致力于填補債務,到1992年時,英國的債務只占GDP的25%。但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英國的債務不斷上升,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其債務已達到2.4367萬億英鎊,占GDP的101.9%。今年,英國債務的利息達到1204億英鎊,是上世紀40年代以來的峰值。英國政府拿出11%的財政收入償還利息,這也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最高點。當前的債務問題會限制英國經濟發展,未來政府制定政策的能動性會降低,特拉斯政府因推進激進改革而迅速倒臺便是例證。蘇納克政府依舊面臨巨大債務壓力,短期內這種局面不會改變。
第三,政黨政治讓英國經濟雪上加霜。過去推動英國經濟前行的政黨政治似乎失去活力,政黨之間和黨派內部的斗爭讓英國經濟無所適從。英國脫歐、保守黨內部頻繁更換領導人、大政方針隨意反轉等,都對英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就當前蘇納克政府發布的預算案看,保守黨仍在精心布局、努力“甩鍋”。英國必須在2025年1月前舉行大選,而保守黨把其政策的成效期主要放在大選之后。試想,若屆時保守黨仍在臺上執政,其可根據大選方針加以調整;若成為在野黨,如果工黨治下出現經濟繁榮,則主要歸功于保守黨的前期政策,反之,則可把責任歸咎于工黨。近年來的英國經濟就是在這種政黨政治夾縫中左右搖擺,只關注當下而忽視了長遠規劃。
第四,英國式“內卷”有損其經濟和國家利益。在卡梅倫執政時期,英國看待世界的心態是積極開放的。英國的對外交往活動往往圍繞經濟利益而展開,人們過去經常看到的是首相帶著經貿團隊出訪的場景,簽單訂約、互惠互利、開拓市場成為英國政府的主要事務。但如今的英國變得更加民族主義和民粹化,這種封閉心態導致其在經濟和文化軟實力上全面退縮,而軍事上不斷秀硬實力的肌肉,尋找“敵人”并不斷挑釁。實際上,英國的經濟實力不足以保障其在國際社會推行“價值觀外交”或進行武力威懾,英國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的“內卷”做法嚴重傷害了以服務業為根^基的英國經濟的活力。
總體來看,蘇納克政府的最新預算案及其中的經濟規劃挽救不了英國經濟,最終可能只是短暫緩解英國經濟陣痛的一劑麻藥。(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智庫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