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梅芳
覃塘區樟木中心衛生院 廣西 貴港 537100
近年來人們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不斷升高,醫院的門診科室進行輸液治療的質量也隨之不斷升高,靜脈輸液治療的安全問題,已經受到了更高的關注,在對患者實施門診輸液治療的過程中,輸液滲漏是較為常見的一種不良反應,一旦發生該問題,患者所承受的痛苦程度會不斷增加,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程度也會因此降低,產生護患矛盾的可能性較大[1、2]。本文主要從導致門診輸液滲漏的影響因素、預防方法、處理措施等三個方面入手,對門診輸液滲漏的預防護理研究進展情況實施綜述。
主要包括年齡、病情兩方面。
1.1.1 年齡
老年患者機體的各項生理功能均處于衰退期階段,血管的脆性程度較大,在接受門診輸液治療的時候,針頭發生移位的可能性較大,加之該類患者的自控力差,對輸液治療的依從性不是十分理想,使輸液漏診發生的幾率升高[3];而小兒,特別是年齡不足3歲者,也是門診輸液滲漏事件發生的一類高發人群,這主要是由于小兒普遍較為好動,治療的依從性差,長時間保持安靜狀態的難度大,針頭滑動幾率高,進而會導致輸液發生滲漏[4]。
1.1.2 病情
存在右心衰竭、血液回流受阻等問題的患者,靜脈壓水平會異常增高,輸液滲漏事件發生的風險程度較大;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機體對糖和脂肪的代謝功能出現障礙,血管發生硬化,出現輸液滲漏的可能性較大[5]。
門診輸液時藥物所產生的刺激性較強,酸堿性較大,濃度水平較高,血管會受到損傷,使輸液滲漏發生的可能性加大[6]。此外,如果藥物的輸注速率過快,藥物涌入血管量會加大,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對血管內膜產生不良刺激,局部組織也會受到損傷,導致輸液滲漏[7]。
門診環境較為復雜,涉及人群包括醫護人員、患者、家屬、閑雜人等,輸液的時候,上述人群大多會擠在同一個地方,妨礙輸液順利進行,稍有不慎,輸液滲漏就會發生[8]。
首先,護士業務能力不足,是目前公認的,導致門診輸液滲漏事件發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穿刺不能一次成功,反復進行穿刺操作,均會對血管造成破壞,發生輸液滲漏。其二,護士的心理素質也至關重要,在嘈雜環境中,護理人員進行穿刺操作的時候,一旦有緊張、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出現,無法保證“一針見血”。其三,護理人員在工作中的責任心不強,應付性完成工作,沒有風險防范意識,不能夠做到防范于未然。最后,各項規章管理制度不完善,相關人力資源不充足,會導致各項工作“毛毛躁躁”的進行,使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加大[9、10]。
靜脈輸液是護理人員工作中最為基本的一項業務,醫院門診要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業務能力培訓,并以抽查的方式進行考核,確定達標之后方可上崗工作,從而保證穿刺操作一次性成功率,減少輸液滲漏的發生[11]。
實際工作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要負責對“新人”進行提攜,從而幫助其學會,在工作中多觀察、多學習,使心理素質得到顯著提升。良好心理素質,是護理人員在門診工作的一個必須品質,可使其在穿刺操作時,始終保持沉著冷靜、聚精會神,不被干擾,提高一次性成功率[12]。
① 明亮安靜的環境,可以保證穿刺操作一次性成功,在操作臺上,可以加裝操作燈,使光線保持充足。② 門診區域的人員要進行適當的分流,將成年患者與小兒分開,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環境。③ 控制無關人員進入,并定時進行通風,使輸液環境保持優良。④ 輸液區加裝電視機,小兒區播放動畫片、成年區播放舒緩音樂,使其能夠耐心、安靜的接受治療,提高依從性,減少躁動[13]。
在傳統護理工作的“三查七對”制度基礎上,針對門診輸液期間導致輸液滲漏事件發生的影響因素,升級為“三查八對四看一注意”,即:三查,指的是在服藥、處置、操作的前、中、后三個階段查;八對則主要包括核對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濃度、用法、時間、有效期等信息;四看則主要包括,觀察輸液瓶內藥物剩余量,輸液皮管內空氣情況,戊非氏滴管內液面與滴速,判斷有無不良反應;一注意則是用藥之后的反應。以此使風險防患意識提高,化被動為主動,減少輸液滲漏事件的發生[14]。
采用PDCA循環模式對護理服務進行管理,成立一個專門的安全路徑護理服務工作小組,運用科學程序,找出護理中常見的風險及影響因素,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配備,制定相關規范,使護理操作能夠更好的標準化、流程化,使護理工作能夠真正的做到“有理可依”[15]。
一旦有輸液滲漏事件發生,要迅速停止輸液。將針拔出后,以棉簽沿穿刺位置的血管走向,在加壓條件下對針眼進行按壓。這主要是由于針頭是先刺過皮膚之后,才能夠進入到血管當中,而進針方向通常與血管的實際走向呈45°夾角,故兩個針眼,是沿血管的實際走向,分布在不同的兩個點,而并不是在同一個位置[16]。
3.2.1 中成藥制劑
如意金黃散加蜂蜜、云南白藥乙醇糊、紅花醇、黃連、黃柏、3% 硼酸等
3.2.2 藥物濕敷
硫酸鎂濕敷僅在血管通透性異常增高而導致的外滲事件發生的時候應用;高滲液滲漏者,可以加重組織的脫水程度,應該選用654-2溶液進行濕敷處理;乙醇濕敷也較為常用,將浸有酒精的無菌紗布,在局部位置進行直接濕敷,使藥物滲透到血管當中難度減小,具有消毒、防腐、麻醉、止痛作用。
3.2.3 冷敷
抗腫瘤藥物、安定、紅霉素等藥物發生輸液滲漏事件的時候,可以選用冰帽和冷濕毛巾進行冷敷,對血管的收縮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局部水腫和藥物擴散程度減輕,減少局部組織吸收藥物的能力,控制局部損傷;此外,能防止局部疼痛、腫脹、壞死等情況的發生[17]。
3.2.4 熱敷
氯化鉀、阿拉明、多巴胺等血管收縮劑類藥物發生滲漏的時候,可以采用濕熱毛巾進行熱敷處理,能對局部血液循環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局部血管充分擴張,輸液滲漏藥物的吸收速度加快,減輕局部水腫程度,保護局部組織。
選用黃瓜、馬鈴薯、蘿卜等食材,切成片狀,規格控制在2-5mm之間,敷在輸液滲漏發生的部位,并進行妥善固定,待切片的顏色發生改變之后,再進行更換,直至局部的腫脹狀態徹底消失。由于馬鈴薯、黃瓜含有異檸檬酸,能夠對血液循環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使毛細血管充分擴張,使血腫吸收速度加快,水腫迅速消除,對局部組織進行修復,防止壞死情況的發生,還具備較為理想的保濕效果。此法方便操作簡單,取材較為便捷,價格相對低廉[18]。
如果在輸液滲漏發生的同時出現水泡,需要以科學的方式進行處理,首先對局部實施消毒,再采用規格為5ml的注射器,在水泡的最底處位置刺入,以緩慢的速度進行抽吸。完成后,再將另外一只同規格的注射器抽取濃度為1%的碘伏,注入到水泡當中,填滿原有的水泡,保證局部位置沒有腫脹和疼痛。水泡要保持干燥、清潔狀態,不要擦落表皮[19]。
理療、紅外線照射、穴位封閉等方法也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對門診輸液滲漏進行處理的方法[20]。如果發生局部壞死,可以采用外科換藥法,實施清創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