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典 康耘滋 劉尚岐 王高慧
西安醫學院醫學技術學院
皮膚是人體與環境之間主要的物理屏障,在抵抗外源病原體入侵和體溫調節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皮膚受損將會對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1]。創面是指由物理、化學等因素導致人體組織或器官的損傷。創面愈合速度受創面類型、病理學條件和敷料類型等因素影響,敷料作為暫時性皮膚替代物可起到保護創面、固定、止血、防止細菌感染、促進表皮細胞增殖、促進血管生成等作用。傳統敷料制作工藝簡單,但存在易感染,剝離時易造成二次傷害等缺點[2]。
與傳統敷料相比,水凝膠醫用敷料具有很好的親水性,能吸收傷口的滲出液,而且不與傷口粘連,因此換藥時不會破壞新生的肉芽或上皮組織。且水凝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通過結構設計和功能整合,賦予水凝膠敷料多種優異性能,進而在創面愈合的各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殼聚糖水凝膠通過靜電作用,殼聚糖水凝膠中帶強陽性電荷的氨基糖類分子可以與帶有負電荷的細菌細胞壁產生靜電吸附,從而破壞細菌細胞壁。葡聚糖醛/聚乙烯亞胺水凝膠帶正電,與帶負電的細菌產生靜電吸附作用,使細菌去極化或破壞其細胞膜,從而達到抗菌作用。葡聚糖醛/聚乙烯亞胺水凝膠抗菌譜廣,對革蘭陰性菌和陽性菌都具有一定的殺滅作用。
納米氧化鋅(ZnO)水凝膠:ZnO比表面積較大,表面帶有大量正電荷,可與細菌膜相互作用,從而破壞細菌膜的完整性。納米ZnO在水中釋放的Zn+可進入菌體中破壞其蛋白酶結構。紫外線照射納米ZnO所產生的活性氧可氧化菌體內的有機物。相較于其他納米氧化物,ZnO具有理化性質穩定、安全無毒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優點,因而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3-4]。
聚乙烯基四唑/氧化石墨烯基納米復合物構筑納米復合自修復水凝膠:通過電子轉移生成催化劑的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AGET-ATRP)技術,在氧化石墨(GO)表面引入可控性聚丙烯腈(PAN)聚合物,通過高效點擊反應將腈基修飾成功能性四唑結構,設計聚乙烯基四唑(PVT)/氧化石墨烯基納米復合物(PVT-g-GO)。將其引入水凝膠中,基于金屬—絡合作用,合成具有較強自修復性能的PAA/PVT-g-GO納米復合自修復水凝膠。水凝膠的自修復率為96.40%,拉伸強度達3.71Mpa,在柔性傳感器等領域具有潛在的運用前景[5]。
PAMPS-G/C強韌性自修復水凝膠:利用鳥嘌呤和胞嘧啶之間的堿基對氫鍵作用,制備了具有粘附性及自修復性能的PAMPS-G/C復合水凝膠。調控堿基的含量可改善水凝膠的拉伸強度、自修復性能及粘附能力。其拉伸強度可達122KPa,自修復效果可達到65%。因此,該水凝膠材料在傷口敷料和可穿戴設備等生物醫學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潛在應用價值[6]。
海藻酸鹽水凝膠:利用其比自身體積10倍的吸收量而被作為止血材料廣泛使用,但是對于傷口愈合卻無其他有效功能[2]。羧甲基殼聚糖水凝膠:其止血機理為殼聚糖游離的氨基引起內源性止血途徑的激活,同時引起血小板聚集活化及紅細胞的激活[7]。自組裝短肽水凝膠:自組裝短肽材料具有可編程、黏彈性好、生物相容性高和低免疫原性等特性;自組裝短肽水凝膠在生理條件下可形成納米纖維水凝膠,表現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不同外科手術傷口中,水凝膠可形成物理屏障,發揮止血效果,而不與凝血級聯相互作用或受凝血級聯影響,快速有效地控制出血而不傷害周圍組織或細胞[8]。
皮膚嚴重創傷后,機體會發生炎癥反應,單核/巨噬細胞會釋放諸多炎癥介質以清除進入機體的病原體,但過強的炎癥反應會導致創傷加重甚至是創傷后膿毒癥的發生,導致病情的加重。因此,可以通過設計具有多種功能的水凝膠皮膚敷料,發揮其適度抑制組織過度炎癥,進而促進傷口愈合和組織修復。通過采用透明質酸和海藻酸鈉,并以鈣離子作為固化劑制作了水凝膠,并將奎寧作為包含藥物,成功的制作了含奎寧的透明質酸/海藻酸鈉水凝膠。該水凝膠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無明顯的細胞毒性,生物相容性良好,且能有效的抑制細菌內毒素誘發的巨噬細胞釋放炎癥介質[9]。
創面敷料的發展非常迅速,并且逐漸呈現出功能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以水凝膠敷料為代表的新型敷料正逐步取代傳統敷料的常規應用地位。水凝膠作為一類新型醫用敷料,可被廣泛應用于細菌感染及難愈合創面。但目前水凝膠敷料的作用仍存在不能天然抗菌、不可降解等問題,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