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進良 王艷敏 侯鮮強
(邯鄲市永年區農業農村局 河北 邯鄲 057150)
草地貪夜蛾又稱秋黏蟲,原產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于美洲大陸,具有適應范圍廣、遷飛速度快、繁殖倍數高、難于防控的特點。2018年給非洲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2019年1月份確認傳入我國云南省,截止6月份已在我國18個省份發現。全國農技中心官網信息顯示,這是一種遷飛性很強、暴食、危害重的農業天敵,主要為害玉米、谷子、小麥、高粱等作物。草地貪夜蛾將從我國華南玉米區向黃淮海夏玉米生產區及西北、東北玉米生產區等地蔓延,有可能形成局部蟲災。
1.1 卵。通常100~300粒卵堆積成塊狀,多由白色鱗毛覆蓋,形成塊狀保護層,初產時為綠灰色,孵化前漸變為棕色,后接近黑色。卵粒直徑0.4 mm,卵高0.3 mm,呈圓頂狀半球形,底部扁平,頂部中央有明顯的圓形點。卵大多數產在植株基部葉片正面及葉基部與莖連接的莖稈上。在適宜溫度下,2~3 d即可孵化。
1.2 幼蟲。初時以卵殼為食,后更喜食新葉。頭部有倒Y字的白色縫線,生長期間為淺黃色或者綠色。幼蟲皮膚經過多次改變,最后一次離開墨囊,穿透深土化成蛹。幼蟲期大約持續14 d。
1.3 蛹。被蛹,體長14~18 mm,體寬4.5 mm。化蛹初期體色為淡綠色,逐漸變為紅棕及黑褐色,有光澤。幼蟲常在土壤深處化為蛹,有時也在果穗或葉腋處化蛹,形狀為卵形,紅棕色。受溫濕度影響蛹期持續時間不等,歷經7~30 d。
1.4 成蟲。幼蟲羽化后為成蟲,爬出土壤。成蟲具有夜行性。翅展32~42 mm,前翅深棕色,后翅灰白色,邊緣有窄褐色帶。雌蛾前翅有灰褐色到灰色棕色斑點,具環形紋和腎形紋,輪廓線黃褐色;雄蛾前翅呈灰棕色,有一個顯眼的白點和比較多的花紋。
草地貪夜蛾適宜發育溫度廣,在28℃條件下,30 d左右即可完成1個世代,因此給防治工作帶來較大的難度。草地貪夜蛾成蟲具有較強的遠距離遷飛能力,每晚可飛行100 km左右。草地貪夜蛾繁殖能力極強,幼蟲共有6齡(每蛻1次皮,增加1齡),因1齡幼蟲個頭很小,在田間普查時很難被發現,具有隱蔽性。貪夜蛾個體發育迅速,在適宜溫度下,卵在2~4 d即可孵化為幼蟲,雌、雄蟲均可多次交配,單頭雌蟲可產卵塊10塊以上,卵量約1 500粒。全國農技中心病蟲害測報處推測,貪夜蛾在短短1個月內,就可從幾畝地擴散到全縣1萬多畝地,這種害蟲會鉆進植株啃食嫩葉,嚴重者可致植株死亡,相比起普通蟲子,這種蟲子吃得特別多,邊吃邊拉。
設立監測點定位,進行嚴密監測預報,依靠測報燈監測成蟲遷飛數量和動態;采取誘殺(燈誘、性誘)的方式監測成蟲發生情況;玉米生長期進行全面撲殺,確保一有發現,及時控制;加強監測,做好應急防控措施;采用理化誘殺方式控制成蟲種群數量,抓好低齡幼蟲防治期;加大力度開展普查,注重區域聯防聯控以及統防統治。
4.1 生態調控及天敵保護利用。有關地塊進行作物間作套種,對農田在自然環境中進行保護。掌握草地貪夜蛾的各項動態,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充分發揮生物多方面的自然控制優勢,形成生態隔斷帶。
4.2 幼蟲防治技術。低齡幼蟲期為最佳防控時期,選擇適當的施藥時間,噴藥時注意噴灑玉米心葉、雄穗、雌穗等部位。
4.3 成蟲誘殺技術。草地貪夜蛾成蟲發生期適合使用殺蟲燈誘殺,并連片集中進行誘殺,也可配合使用性誘劑和食誘劑,提高防治效率。
4.4 藥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選擇噴施化學農藥和利用性引誘劑等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在玉米苗期到小喇叭口期被害率達到10%~30%時,小喇叭口期到抽雄期被害率達到20%~30%時,抽雄期到灌漿期被害率達到10%~30%時,需要進行化學防治,可選用高效低毒的殺蟲劑噴霧(無人機、噴霧器等)防治。防控該害蟲的藥劑有啶蟲脒、茚蟲威、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虱螨尿、高效氯氰菊酯、蟲螨腈等高效低風險化學農藥。